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彳亍——譚平作品展

開幕時間:2014-09-28 15:00:00

開展時間:2014-09-28

結束時間:2014-10-26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路798藝術區(qū)2號院B-11

參展藝術家:譚平

展覽介紹


譚平,中國當代藝術實踐中秉持“內觀與自省”的重要藝術家。恰值譚平卸職履新之時,籌備兩年之久的最新個展《彳亍——譚平作品展》亦將于2014年9月28日于偏鋒新藝術空間啟幕。此次個展展示的是譚平自2013年開始的最新藝術探索的階段性成果,同時也是譚平一貫創(chuàng)作立場與態(tài)度的呈現(xiàn)。

作品源起

“彳亍”,慢行慢進,時走時停。“彳亍”的命名既是對譚平創(chuàng)作理念“內觀與自省”的延續(xù),也是譚平多年藝術歷程的真實寫照。從中央美院到德國柏林藝術大學的學習經(jīng)歷,從中央美院版畫系教師到設計學院院長再到中央美院副院長的身份轉型,每一次身份與角色的轉換,都帶給譚平的藝術創(chuàng)作以新的可能。

譚平,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將中西藝術融合貫通于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內。“內觀與自省”,是譚平藝術道路上的永恒主題。1984年本科畢業(yè)創(chuàng)作銅版畫《礦工系列》在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表現(xiàn)上達到了一個極致;1989年于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素描大展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網(wǎng)》系列作品,引發(fā)學院內外對于“素描”作為獨立創(chuàng)作媒介,極具前沿性的思考與討論;1994年譚平留學德國歸來,在北京當代藝術館的個展中,又以一系列在形式語言上大膽創(chuàng)新的版畫作品,引起中國當代藝術界的強烈關注。并不止步于建立并重復個人語言的譚平,在不斷的轉換之中不斷嘗試,這種敢于放空自己,忠于內心創(chuàng)作欲望的魄力起源于藝術家對創(chuàng)造力的追求和對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的自信。在當代藝術圈中特立獨行的譚平,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界少數(shù)遠離意識形態(tài)與創(chuàng)作符號的藝術家之一而備受關注。

觀展脈絡

即將于偏鋒新藝術空間展出的作品,來自2013-2014年藝術家對于自我挑戰(zhàn)的再一次創(chuàng)造性嘗試,同時也包含多件譚平個人藝術軌跡中代表性作品。他對藝術本源的追求經(jīng)歷包含了從“畫它”、“畫我”到“我畫”的轉變過程,這是一個藝術家自我提升的過程,沉醉于寫心般的創(chuàng)作方式,建立起一個完全自我的敘事世界。譚平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簡明的、清亮的也是極其個人的,在繪畫形式的轉變之中,隱藏著譚平對內心沖動與欲望的尋找。在譚平的最新創(chuàng)作中,他用木炭條去“寫”、去“畫”,將全身的力量、感悟傾注于紙面與“線”的碰撞。觀看者跟隨“線”的走勢與變化深入藝術家純粹與執(zhí)著的內心世界。

譚平將偏鋒的展廳空間重新分割并調動,畫廊的二層空間展示譚平多個創(chuàng)作階段內堪稱經(jīng)典的素描作品,而一層中心展廳將譚平以素描紙與木炭條完成的繪畫作品平鋪于展臺之上,打破傳統(tǒng)西方繪畫對于藝術作品的觀看方式。通過藝術家的干預,“觀看”被重置在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里,進入展廳,置身譚平龐大的情感及精神世界之內,感受他在形式與自我立場中的堅定篤行,藝術家的內心情感于“畫”的過程中逐漸顯現(xiàn);而觀者將在“對視”與“俯視”的視覺轉換中,獲得進入“看”的邏輯內的機會。此外,藝術家還以影像的方式從動態(tài)視覺的角度詮釋作品,引發(fā)觀者對于“彳亍”前行的多維觀感。

在“彳亍——譚平作品展”中,時空的概念被弱化,譚平所要傳達的“彳亍”的意識得以升華。在“內觀與自省”中,呈現(xiàn)出譚平在藝術形式探索上的自由與開放。一段不知止于何處的藝術之旅,選擇“彳亍”的譚平,為我們提供了中國當代藝術實踐中難得的一個內省反思的立場。

藝術家簡歷

譚平,1960年生于中國承德;1984年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 獲學士學位;1984-1989年為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講師;1989-1994年獲得德國文化藝術交流DAAD獎學金,就讀于柏林藝術大學自由繪畫系,獲碩士學位和Meisterschule學位;2002-2003年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教授;2003-2014年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2014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