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比利時藝術家Pieter Vermeersch個人展

開展時間:2015-07-03

結(jié)束時間:2015-08-15

展覽地址:貝浩登(香港) 中環(huán)干諾道中50號17樓

參展藝術家:PieterVermeersch

展覽介紹


貝浩登(香港)很榮幸繼2013年巴黎個展后,第二次為佛蘭德斯(比利時)藝術家彼德·維米爾什(Pieter Vermeersch)舉辦個展。展覽于7月3日至8月15日舉行。

彼德·維米爾什生於1973年,2000年後開始創(chuàng)作極度概念化的單色畫,風格表面上介乎色域繪畫與極簡主義之間。他善于分辨色調(diào),能在畫布或墻上精準描繪特定色彩的漸變色調(diào)。另一方面,大片單一色彩卻又接近藝術家所謂的圖像「零度」(pictorial ‘degré zéro’),一個平衡抽象與具象、超越兩極的意象。

面對此矛盾,早於1999年,維米爾什便以相機捕捉模糊對象,把光亮有色的景象(例如一片晴空)拍攝下來,然後根據(jù)相片的正、負片,以分格和配色方法復制成既寫實又抽象的畫作。他的畫室充滿這些純色彩相片,全無時空指涉,最重要是色彩、原物的實體及其再現(xiàn)。用維米爾什自己的話來說,繪畫的根本問題是:「如何在再現(xiàn)之中展示顔色本質(zhì)?可否既展示顔色,又不忘再現(xiàn)內(nèi)容,不忘意象?」

今次個展會展示維米爾什近期兩組漸變油畫和一個壁畫裝置,從中可見藝術家如何運用各種單色技巧達至圖像「零度」。第一組作品包括兩幅并列大型畫作,全部按照晴空相片繪制,但影像卻上下倒轉(zhuǎn),令畫面更顯得模棱兩可、無足輕重。那純潔空靈的漸變色彩經(jīng)細心臨摹而成,為求像真,色調(diào)更與原相片配對;換言之,最終抽象的畫作,背後有其真實依據(jù)。

積極推動法國非形式藝術(即歐洲版本的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 )的「黑色畫家」皮埃爾·蘇拉吉(Pierre Soulages)經(jīng)常說:「我不要再現(xiàn),我要呈現(xiàn)。」相對于蘇拉吉(更遑論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巴內(nèi)特·紐曼(Barnett Newman)等色域畫家),維米爾什的想法剛好相反:不要呈現(xiàn),要再現(xiàn)色彩。

維米爾什另一模糊抽象與再現(xiàn)界線的方法,是復制相片的負片,進而倒轉(zhuǎn)色調(diào)。展廳里一系列小畫作,都是這類負片作品。原本淺色的地方,經(jīng)轉(zhuǎn)換色調(diào)後,虛變?yōu)閷崳腿缃沂玖肆硪幻嬲鎸?。更甚的是,藝術家用橡膠刮刀在每幅畫刮走一角顔色,刻意在畫面中央留下痕跡,為原本客觀精確的創(chuàng)作引入一點主體性。

事實上,多年來鉆研單色美學,繪畫漸變色彩時盡量內(nèi)斂,維米爾什也感到需要加入個人元素,但礙於畫風較冷靜,不可能像色域畫家般感情奔放。於是,他開始用刮刀或間尺(即用工具而非畫筆效果)刮去大大小小的色彩,以此營造抽象與再現(xiàn)、客觀與主觀之間的張力,而這也正是極簡與色域繪畫的分歧所在。有了這些刮痕,觀者便可適度感知畫家存在於當下,不多也不少;否則,不管畫作如何成功復制負片色彩,畫家也只會隱沒其中。

最後,遍及整個展廳的壁畫裝置,由白色漸變到三成黑色,展示藝術家如何令空間消失。在這里,色彩無外部指涉,完全與周圍融和。據(jù)維米爾什表示,他的壁畫和油畫互相影響:「沒有傳統(tǒng)油畫推動,我的特定立體環(huán)境作品根本不會出現(xiàn);同樣,沒有經(jīng)過立體創(chuàng)作,真正感受到畫面邊緣,今天我對傳統(tǒng)油畫的探索也無從說起。」換言之,兩者的區(qū)分乃人為造成,盡管壁畫與油畫不同,無關乎意象,只是作為工具,逐漸融和周圍環(huán)境。維米爾什有時會在裝置中加入鏡子,令人在迷蒙的展廳里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影響觀賞經(jīng)驗,就如在畫作上增添刮痕一樣。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