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群展《夜間的友誼》

開幕時間:2015-07-09 18:00:00

開展時間:2015-07-09

結束時間:2015-08-22

展覽地址:香港立木畫廊

參展藝術家:胡向前,彭劍,唐永祥,鐘云舒,于吉,張如怡,朱田

展覽介紹


香港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 Hong Kong)由知名藝術家劉韡及李博文策展的群展《夜間的友誼》,探討友誼的不同模式,以及友誼跟思考與欲望、情色及死亡的關系。本展將展出多位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包括:胡向前、彭劍、唐永祥、鐘云舒、于吉、張如怡及朱田。

是次展覽的主題以Pontormo的作品《Portrait of Two Friends》為靈感,Pontormo的作品來自公元前44年羅馬哲學家Cicero 的拉丁文文本《友論》(Treatise on Friendship)。正如Pontormo在作品中所描繪的, Cicero的《友論》探索了作者本人在友誼方面的親身體驗,勾勒了益友與損友,闡明了美善對友誼的重要性,以及好友離世對人帶來的影響。策展人以展題中的一個「夜」字,暗示了友誼中的種種不確定性。展題擷取自德國哲學家Friedrich Nietzsche,他指出,真正的朋友對你作出良好祝愿的時候,其實正在祝愿最糟糕的事情──包括紛爭、掙扎與阻礙。相較之下,「夜間的友誼」往往被視為次要,或缺乏內涵與基礎的關系。展覽中的多件作品均采用了各自的藝術語言觸碰到「夜間的友誼」的概念,就荒誕性、自然生成物與人為物之間的互動,以及人性在機械化社會中的體現(xiàn)等共同議題,進行對話交流。

作為本展覽的策展人,劉韡和李博文選擇了展示七位生于中國大陸的年輕藝術家作品,形式涵蓋表演藝術及抽象雕塑等:

胡向前當下社會事件以及藝術家周遭環(huán)境為基礎進行表演行為并以錄像或攝影記下其演出的片段。其作品往往有著強烈的歷程性,圍繞轉變展開敘事,并將注意力集中于了社會中的荒誕或沖突之上。在其中一件最廣為人識的作品中,胡氏更記錄了自己參選家鄉(xiāng)市長的經(jīng)歷。而其錄像作品《兩個男人》(2008年)則記錄了他與另一男性歡然起舞的片段,藉此探討友誼與兄弟之情的關系。

彭劍刻意糅合了中西繪畫傳統(tǒng),將當代美學標準與宋朝的建筑繪畫風格互相結合。他將其更多地運用于書本而非建筑物上,如靜物畫《山內山》(2014年),他筆下的線裝本古書、魔方及其他象征東西文化關系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營造出抽象而輕柔的質感。

唐永祥精心地以多層次的繪畫表達藏匿的概念。通過將不同對象若隱若現(xiàn)地結合展示,把不同的片段重新排列、釋放,使得作品中含糊不清的價值判斷和意識形態(tài)相映成趣。其作品《好多深藍色的腿和一些色塊》(2015年)中,多對女性雙腿布滿畫布,然而身體的其他部分卻始終被遮蔽隱藏,使得作品脫離了與情色或個人意味的聯(lián)系。

鐘云舒拒絕以特定形式將自己的作品歸類,卻也在作品形式上向概念性藝術致敬,并生動地向藝術創(chuàng)作的真正含意提出質問。鐘氏以其攝影作品表達她在世上所經(jīng)歷的片段,關注那些鮮被提及或常被忽略的社會元素。作品系列《按兩次快門》(2014年)并置了關于同一景象的卻有著微弱差別的兩張照片,凸顯彼此之間的絕對獨立性與相連性。

于吉的作品《瓣兒》(2014年)與《石肉 #4》(2014年)以不同的程度創(chuàng)造了一種別樣的身體型態(tài)。而純自然的蜜蠟或工業(yè)化的水泥、鋼鐵物料正與雕塑本身的有機型態(tài)構成了由不同的距離所控制的關系,存在于自然與人為之間的過渡狀態(tài)中。

張如怡的特定場域雕塑作品廣為人知,而她的紙上混合媒介作品可被視作是該系列理念的延伸。張氏的作品結構嚴謹,大量采用網(wǎng)格線與矩陣,并將抽象的有機型態(tài)糅合其中,令創(chuàng)作更添人性化色彩。其混凝土雕塑作品往往安排在阻擋門窗的位置,改變了其所處空間的建筑面貌,透過切斷或重新引導人類賴以連結外界的途徑, 她的裝置作品向社交互動的必要性提出了詰問。

朱田的雕塑及表演作品將幽默與聳動性相結合,游走在荒誕的邊緣。她所運用的創(chuàng)作材料亦徘徊在誘人與讓人不安的兩極之間。她的作品關注關系中的權力劃分,亦觸及自由和個人主義的理想與現(xiàn)實議題。在作品系列《Scan》(2014年)中,藝術家在一臺掃描儀上方,擺出各種扭曲的姿勢掃描自己的裸身。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