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李山

開幕時間:2017-08-26

開展時間:2017-08-26

結(jié)束時間:2017-11-26

展覽地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策展人:龔彥

參展藝術家:李山

主辦單位: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覽介紹


  作為國內(nèi)生物藝術的創(chuàng)始者,李山對于生物藝術的定義為“將生命作為使用材料而構(gòu)建生物本身。……藝術家根據(jù)轉(zhuǎn)基因原理和基因制造原理,制作藝術方案,然后按照基因工程的運作方式,構(gòu)建帶有生物性狀的藝術作品,被稱為生物藝術。”簡而言之,生物藝術是對生命的另一種發(fā)現(xiàn)與思考。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李山開始進行生物藝術的創(chuàng)作。1998年初,當時身處紐約的李山完成了首件生物藝術方案——《閱讀》,設想創(chuàng)作一種既非魚也非蝴蝶的生物。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轉(zhuǎn)向生物藝術的實踐。2000年,“生物藝術”一詞的創(chuàng)立者、美籍巴西裔藝術家愛德華·卡茨(EduardoKac)在動物園系統(tǒng)論學家、科學家們的協(xié)助下,創(chuàng)造出一只會在藍光下發(fā)出綠色熒光的兔子Alba。
  生物藝術對我們有何意義?
  隨著時代的快速變化,人類幻想未來的各種奇景。就像近來飽受熱議的半機械人(Cyberborg),生物藝術也向我們展現(xiàn)出了未來生命體的發(fā)展意向。在未來,我們是否可以像“蜻蜓人”一樣飛翔于天際?在未來,我們是否將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移植到蜘蛛身上?在未來,南瓜是否可以稱為觀賞型的圖景?在未來,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事物還會像現(xiàn)在這樣嗎?
  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幻想,其實賦予了我們的生命無限的自由,也給予了我們生活無限的可能。這就好似李山所言:“生物藝術的使命在于給沉默的基因解碼,解放生命。”
  60個蜻蜓人齊翱翔
  觀眾們一邁入本次展覽,就會在入口處遭遇60個2米高的蜻蜓人,他們將或零散或匯聚地盤旋于你的頭頂。與之呼應,二樓展廳中近20米寬的巨型屏幕上投影了有關蜻蜓人的超寬景動畫《遭際—1》方案。
  蜻蜓人,其實就是李山與蜻蜓的嵌合體。李山認為,他既是一件藝術作品,也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動物,也是未來生命體的一種可能形象。
  南瓜、水稻、玉米,顛覆你的日常認知
  本次展覽除了繪畫、裝置、影像等常規(guī)媒介,還將有兩組生命體藝術作品。它們的存在無疑將顛覆你的日常認知,突破你的想象力。一件是占地335平米的“玉米地”,觀眾可自由觀賞、行走、停頓于其中;另一件則是種滿水稻的“玻璃實驗室”。這兩件名為《涂抹—1》和《涂抹—2》的作品,通過基因編輯改變了玉米和水稻的活體生命體的原有形態(tài),激發(fā)出全新的多元性。
  早于2007年,李山與藝評者張平杰在上海農(nóng)業(yè)科學院的教授協(xié)助下,合作完成了以生命體為素材的作品《南瓜計劃》,這是中國首次以生物基因工程技術制作的藝術作品。這些看似怪異的南瓜,卻展示出了極具活力的生命愿景。
  生物藝術不僅讓藝術家打破創(chuàng)作局限,同時也讓我們超越了現(xiàn)有生命的界限。藝術家李山希望大家可以通過本次展覽重新認識、思考、釋放自己生命的自由。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