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雅尼斯·庫奈里斯個展

開幕時間:2018-05-24 18:00:00-20:00:00

開展時間:2018-05-25

結束時間:2018-06-30

展覽地址:香港中環(huán)畢打街12號畢打行三樓

參展藝術家:雅尼斯·庫奈里斯

主辦單位:Massimo De Carlo 畫廊

展覽介紹


  Massimo De Carlo 畫廊榮幸地宣布舉辦雅尼斯·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 的新展覽。這也是藝術家在香港的首次個展。
  1936年,雅尼斯·庫奈里斯出生于雅典的比雷埃夫斯。1956年,他遷往羅馬,并入讀羅馬美術學院,師從上世紀在意大利舉足輕重的藝術家,托蒂·夏洛亞。雅尼斯·庫奈里斯曾多次形容自己是希臘人,但同時也把自己當成是意大利藝術家,很快就沉浸入意大利的文化遺產(chǎn)當中。
  1967年,雅尼斯·庫奈里斯參加了杰馬諾·切蘭(Germano Celant) 在熱那亞舉辦的著名貧窮藝術聯(lián)展,迅即成為了這場藝術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貧窮藝術可說是歐洲出現(xiàn)的最重要也最具影響力的前衛(wèi)運動。他們認為現(xiàn)代性帶來一種威脅,即它會抹掉我們對記憶,對一切過去的留跡的感知。因此,他們致力于新、舊事物之間的比照,借此讓人們對時間的流逝,有更豐富的感受。
  庫奈里斯得以在羅馬進行各種實驗,并確定了他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作方式。這包括他會廣泛采用各種材料,各種媒介,作品覆蓋繪畫、雕塑和行為表演等。
  Massimo De Carlo 畫廊舉辦的這次展覽,是雅尼斯·庫奈里斯的一個小型回顧展,讓觀眾對他創(chuàng)作于1983至2012年之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一個總的了解。這次展覽,讓人們看到了庫奈里斯的油畫和裝置藝術中的物質(zhì)性和三維元素,包含各樣的現(xiàn)成品,有石頭、羽毛等自然元素,也有刀和鞋子等人造物品。展出的油畫作品中,大多都是深色的鐵板,一種頗具象征意義的冶金物品。它讓人回想起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意大利的工業(yè)景觀,并標志著庫奈里斯拋棄傳統(tǒng)藝術,而自由地穿行于空間、材料和時間的無限與相對的存在之中。"不存在風格這回事。"他后來宣稱,"我們現(xiàn)在必須實現(xiàn)的,是將藝術與生活統(tǒng)一起來。"
  這次展覽所揀選的作品,是對庫奈里斯創(chuàng)作生涯的一個概覽。可看到他一貫的堅持,又及風格上的變化:形態(tài)上,常令人聯(lián)想到繪畫,但觀念上已相去甚遠。他將相互矛盾的材料并置一起的做法,也許象征了人類的脆弱,和歷史必然性的不可回避。而他最優(yōu)秀的作品,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觀念融為一體。
  關于藝術家
  雅尼斯·庫奈里斯(1936-2017),是發(fā)端于1967年的"貧窮藝術"流派的領軍人物。他的作品,常將多種元素并置,包括床架、門、架子等現(xiàn)成品,以及石頭,棉花,羊毛,煤塊,火,煙灰等自然材料,并成為他的一種特色。有時,他甚至還在作品中,使用活的動物。這里面最著名的,是一件叫《無題/十二匹馬》(1969)的作品,在羅馬的Galleria l'Attico展出。彼時,他將一群馬拴到了畫廊空間里面。雅尼斯·庫奈里斯的創(chuàng)作,受過多位藝術家的影響,從卡西米爾 ·馬列維奇(Kazemir Malevich)、阿爾貝托·布里(Alberto Burri)、盧齊歐 ·封塔納(Lucio Fontana)到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弗朗茲· 柯蘭(Franz Kline)等。他拓寬了當代藝術的邊界,尤其是繪畫的可能性。他的創(chuàng)作,反映了我們周邊不斷變化的世界,同時亦與他自己的傳統(tǒng)和文化,有深切的呼應。
  1936年,雅尼斯·庫奈里斯出生于雅典的比雷埃夫斯。1956年,他遷往羅馬,并入讀羅馬美術學院,師從上世紀在意大利舉足輕重的藝術家,托蒂·夏洛亞。雅尼斯·庫奈里斯曾多次形容自己是希臘人,但同時也把自己當成是意大利藝術家,很快就沉浸入意大利的文化遺產(chǎn)當中。
  1960年,他還是學生時,由普里尼奧·德·馬蒂斯 (Plinio De Martiis)創(chuàng)辦于1956年"烏龜畫廊" (La Tartaruga),在1960年,為當時還是一名學生的庫奈里斯,舉辦了首次展覽。以參加由杰馬諾·切蘭(Germano Celant) 1967年在熱那亞舉辦的著名貧窮藝術聯(lián)展,他迅即成為了這場藝術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貧窮藝術可說是歐洲出現(xiàn)的最重要也最具影響力的前衛(wèi)運動。他們認為現(xiàn)代性帶來一種威脅,即它會抹掉我們對記憶,對一切過去的留跡的感知。因此,他們致力于新、舊事物之間的比照,借此讓人們對時間的流逝,有更豐富的感受。他們提出的藝術觀念,讓他們對實物,對物質(zhì)有更大的興趣,并從日常生活中挪借各種材料和表現(xiàn)形式,讓藝術不再受到傳統(tǒng)實踐和材料的限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喬凡尼·安塞爾莫 (Giovanni Anselmo)、阿里杰羅·波提 (Alighiero Boetti)、皮耶·保羅·卡佐拉里(Pier Paolo Calzolari)、盧西亞諾·法布羅 (Luciano Fabro)、皮耶羅·吉拉迪(Piero Gilardi)、雅尼斯·庫奈里斯 (Jannis Kounellis)、馬里奧·梅爾茨 (Mario Merz)、馬里薩·默茨 (Marisa Merz)、朱利奧·保利尼 (Giulio Paolini)、皮諾·帕斯卡利 (Pino Pascali)、吉塞普·佩諾內(nèi) (Giuseppe Penone)、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埃米利奧·普里尼 (Emilio Prini),以及吉爾伯特·基里奧 (Gilberto Zorio)。
  1969年,雅尼斯·庫奈里斯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一個轉捩點。當時,他將一群馬拴到了他在展的阿蒂科畫廊 (Galleria L' Attico)展覽房間的墻上。在這里,他不只展示動物本身,還展示它們的嘶鳴 ,聲音和氣味。從這時開始,他拋棄了繪畫,改而穿行于空間、材質(zhì)與時間的無限與相對存在之中。"不存在風格這回事。"他日后宣稱,"我們今天必須實現(xiàn)的,是將藝術與生活統(tǒng)一起來。"
  在根據(jù)新的手法創(chuàng)作的數(shù)件無題作品中,庫奈里斯將粗麻袋放到木頭和鋼制成的墊樁上,并將幾撮未加工的羊毛放到木框和桿子上。庫奈里斯常用的材料,有帆布,石塊,木材,粗麻袋,毛織品,鋼,鉛,金,火和古典雕塑的殘片等等。他將它們用各種方式組合,做成一系列的作品。這些作品,可看到他一貫的堅持,又及風格上的變化。他用金屬做的墻上浮雕,就其形態(tài)來看,常令人聯(lián)想到繪畫,但觀念上已相去甚遠。他將相互矛盾的材料并置一起的做法,也許象征了人類的脆弱,和歷史必然性的不可回避。而他最優(yōu)秀的作品,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觀念融為一體。1972年,他的作品,首次在威尼斯雙年展和卡塞爾文獻展上展出。同年,在紐約的伊蓮娜·索納本畫廊(Ileana Sonnabend Gallery),舉辦他在美國的第一個展覽。
  多家最重要的國際機構,專門為雅尼斯·庫奈里斯舉辦了個展,包括芝加哥的當代藝術博物館,阿姆斯特丹的市立博物館,馬德里的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漢堡美術館,羅馬的國立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柏林的新國家畫廊,和拿坡里的當代藝術館。最近,巴黎造幣廠亦專門為雅尼斯·庫奈里斯舉辦了一場個展。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