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感性沙丘

開幕時間:2020-11-08

開展時間:2020-11-08

結束時間:2020-12-13

展覽地點:十點睡覺藝術空間 | 北京市朝陽798藝術區(qū)南門萬紅里甲31號

策展人:蔣斐然

參展藝術家:葛虎成,林儀,彭胤瑞,阮媛媛,石冰,武希文,易超,于航,張鈞雷,張思琪,章獻,趙可,趙如鵬,朱麗瑾(按姓氏字母排列)

主辦單位:十點睡覺藝術空間、 銅場計劃

展覽介紹


2020年11月8日(星期日),十點睡覺藝術空間 x 銅場計劃聯(lián)合推出新展“感性沙丘(Dune of Sensibility)”。 本次展覽將集結來自銅場的十四位/組藝術家的最新作品,以“感性”回應“感性”。 巴迪歐在《當代藝術的十五個論題》中寫道:“藝術是一個真理過程,而這個真理往往是關于知覺或感性的真理”。這種“感性”,不是指對現(xiàn)實的感性摹仿或浪漫主義表達,而是指人和世界之間的感性關聯(lián)。美學,正是這樣一門“感性學”。藝術,就是一種關于“在世的感性”的主張。感性問題,關乎人對自身在世狀態(tài)的把握,關乎到世界對人的意義,以及人對自身的理解。 今天,我們卻身陷于感性的荒蕪之中。一方面,技術與算法的統(tǒng)御帶來了一種普遍的抽象性。這種沙漠般的抽象性吞噬著鮮活的感受力,又借由人機合體的賽博格現(xiàn)實將人的主體性抽空;另一方面,在社交網(wǎng)絡媒體的回音室中,人們更像是站在一座座隔絕獨立的沙丘之巔,腳下流沙一片,卻自以為登高望遠。因此,藝術在今天是一個政治解放與人的拯救的問題。感性的衰竭,意味著判斷力的喪失與審美的終結,而藝術將終其使命,去恢復人之初的身體經(jīng)驗與洞察能力,重建人的主體性。然而,當代藝術在其誕生之初的激進感性過后,似乎也慢慢落入了話語系統(tǒng)的抽象閉環(huán)與體制的景觀化操作之中。是故,藝術能否發(fā)明一種新的感性,同樣關乎其自身的存亡。 本次展覽集結了來自銅場的十四位藝術家的最新作品。作為學院土壤中生長出的一股野生力量,銅場的矛盾出身決定了其對系統(tǒng)與主體性張力的敏感。它在長期的教學與創(chuàng)作實踐中向自身和外部同時發(fā)問:藝術家、藝術作品與展覽如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自身的景觀反抗景觀?這一悖論也是本次展覽想要回應與探討的重要命題。 策展人 Curator 蔣斐然 藝術家、策展人,文字與影像實驗者。畢業(yè)于威斯康星大學電影系,現(xiàn)于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ICAST)攻讀博士,研究方向為60年代先鋒派藝術。近年參與策劃Inter-World-View 2019等項目,并擔任UnArt線上雜志第二輯專題《科幻幕劇》特邀主編(2020)。 銅場計劃 Tproject 是由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支持的青年藝術計劃,該計劃策劃團隊由青年教師和學生在校學生組成,并自主進行項目的策劃、推廣和運行。所有人志愿在此工作,共同搭建一個態(tài)度開放、身份平等、學術包容的學術空間。銅場計劃以雕塑教學為核心出發(fā)點,雙向面對雕塑本體的空間問題以及社會雕塑的空間問題,以計劃拓展教學空間。2020年已形成以青年教師為核心的學術團隊、優(yōu)秀學生為代表的策劃執(zhí)行團隊面向全社會的青年志愿者平臺、公共教育四個方向的模塊建設。銅場計劃已由滿足教學展示空間為核心需求轉向創(chuàng)新協(xié)作式的開放型項目平臺,并希望能夠實現(xiàn)由物理空間轉向社會空間的雕塑版圖拓展。 十點睡覺大企業(yè) 旨在建立一個多元化的藝術生態(tài)與創(chuàng)意生活互聯(lián)平臺。十點睡覺藝術空間由實體空間延伸至社會空間,我們將聚合不限于藝術家、策展人、設計師、創(chuàng)作人的各種創(chuàng)造力資源,為不同背景的參與者提供切身的藝術感知體驗。十點睡覺大企業(yè)同時提供新興材料的實驗平臺,探索物質材料藝術化、創(chuàng)意化的轉換路徑和實現(xiàn)方式,為參與者提供新的介入方式及創(chuàng)作輸出。在十點睡覺大企業(yè),所有參與者都是創(chuàng)作者,我們將成為一個共同體,去打破藝術和生活之間的隔閡、創(chuàng)造與常規(guī)之間的壁壘。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