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羅清:無題之物

開幕時間:2021-09-11

開展時間:2021-09-12

結束時間:2021-10-31

展覽地點:杰銘畫廊

展覽地址:上海市閔行區(qū)甬虹路78弄12號(上海虹橋金臣皇冠假日酒店對面)

參展藝術家:羅清

主辦單位:杰銘畫廊


展覽介紹


無題之物

階段、對話以及黑暗中的言辭

文/朱赫

藝術究竟可以包容多少對于現實的理解,又可以允許多少偶然或者矛盾的概念存在,最終,被贊美,被攻訐,抑或是被人遺忘又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幫助藝術家成長,成長出純凈而又堅硬的內心。語言是藝術家的信念,同時也是父輩以及同時代人的信念,“為了走他自己的路,并在一個不可知的時刻展開他特有的工作,他不得不把這種信念引到恣肆與好勝的極點”——謝默斯·希尼[1]

羅清就是這樣一位出色的藝術家,他執(zhí)著于架上繪畫數十年,他于1986年至1990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時,就已在同齡人中嶄露頭角。1990年至1998年間,羅清在中央美術學院第三工作室完成了本科及研究生學業(yè),在這一段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可見羅清的作品受中國新生代“現實主義”的影響,這是對包括導師劉小東在內的上一代藝術家的繼承與逃離。在這之后,羅清隨之很快地進入了職業(yè)藝術家的行列。在這一時期,羅清受到三位藝術大師的影響,第一位是電影導演英格瑪·伯格曼,“我讀到他的電影《野草莓》,那之后我知道了創(chuàng)作的自由,繪畫也許不只是現實的記錄,或者眼睛看到的繪畫可以直接地面對內部,可以想象的表達”;第二位是巴勃羅·畢加索,在畢加索的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作品中,羅清根據自我的敏感需要去選擇形體,而形體可以不受客觀的束縛,它可以有情緒甚至觸動神經;第三位是阿爾貝托·賈科梅蒂,在賈科梅蒂的藝術中,羅清“看到了材料的魅力,油畫也可以是多維塑造,也可以是觸摸到的物質,那種泥濘的反復、樸素的真實,那種反抒情、反庸俗和反美展的快感,那種不斷尋找的吸引,材料有聲,讓我重新對油畫的視覺呈現仍然好奇”。[2]

本次展覽也與藝術家的“軌跡”相關,這是一種與歷史、文化、地位、影響相關的階段。從藝術史的類比中可發(fā)現,50年代和60年代的藝術家似乎可以對應巔峰的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在時代背景的指引之下,70年代的藝術家必然選擇回到真實的現實腹地,重新思考藝術的內心體驗和個人表現。德國藝術史學家海因里希·沃爾夫林首先使用風格主義來稱呼意大利16世紀,那些無法被分類的藝術作品,這是在文藝復興大師們所樹立的完美的古典與人文原則下的妥協與掙扎。

當古典主義對人體的寫實描繪和透視法已經到達巔峰后,晚近的藝術家們便開始刻意地將畫面的結構扭曲,產生非理性的情感表達,創(chuàng)造出新和藝術空間。在這代藝術家中,以埃爾·格列柯和丁托列托最具有影響力。丁托列托向米開朗基羅學習線條、向提香學習色彩,但他的作品遠比這兩位大師顯得夸張和特別;他總是尋找最富動態(tài)的構圖、最劇烈的視點、最奇詭的效果,使得他的狀態(tài)直接作用了后續(xù)的巴洛克時代。

羅清作為70年代的藝術家,是這一代人中的“丁托列托”,他的工作是“沉默的勞作中黑暗的言辭”。他深知個人選擇的重要性,在獨特的風格中也蘊含著不間斷的變化。他的作品包含了對整體現實世界的個人性回應。這種回應,同他上一代藝術家不同的是,他不再聚焦于客觀的日常生活以及真是的社會現狀。吸引羅清的是內心的生命歷程,他進入到自己以及自己的研究對象之中去理解、去感受;他也站在觀察之物的對立面,在具體語境中審視現實。他的藝術質地優(yōu)美且洞察,他拒絕向外延伸,反之是從自己身體的內部孕育當代藝術的果實。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在《最后的對話》開篇序里提到,在基督教出現的五百余年前,古希臘發(fā)生了世界歷史記載最好的一件事——對話的出現。通過對話,健談的古希臘先哲們懷疑、勸說、碰撞,最終孕育出璀璨的古希臘文明,并使之成為歐洲文明的兩大源頭之一。倘若沒有那時的對話,現在的文明就無法想象。[3] 而羅清的工作正是基于此,他同老師們對話,并由此出發(fā)。在羅清最早期的展覽中,他精彩的技藝被完美地展現出來,并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擁有一個完美的命名。但在近年的系列作品中,羅清有意克制自己肌肉對于畫筆和畫布的慣性,宏大的敘事方式被徹底放棄,取而代之的是對微小場景、片段、局部肢體和肖像的描繪。并且除了為數不多的幾件作品有正式的名稱之外,大部分作品都用《Untitled》附數字編號而取代。這是語言的缺席,它放棄了對作品的多維度描述,而將觀眾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畫面所帶來的震撼之上。

在展覽的主題部分,展示了羅清近三年的工作狀態(tài),屬他的“色彩”時期。這一時期作品中的種種細節(jié)或許使得觀者揣測:作品中呈現的張張面孔是如此的模糊,在藝術的背后究竟是怎樣的樣貌;在厚重的顏料組成的富有體積感的狀態(tài)下,他們此刻的神情被更直接地躍然眼前;畫面中鮮艷的色彩、富有雕塑感的沉重肉身形成強烈對比,在這里時代所賦予人性復雜的一面被羅清毫無保留地展示于眾。

這一切都可以被理解為一場對話,一場和藝術前輩的對話、一場與自我的對話。在《博爾赫斯與公眾》里,博爾赫斯提到自己是一個天生靦腆的人,甚至在第一次講公開課的兩個月前,就恐慌到每晚難以入睡;而后還為壯膽發(fā)明出一個理論:我不是在對一千個人說話,而是和一千個人中的每一個人說話,其他人都是虛構。同樣的,羅清面對的也不再是無數的面孔,他在面對無數人中的每一個人。對他來說,過去可以指向當下,它也必然通往未來。在對自我的重審、反省、徘徊中,藝術家隱匿于畫布之后,沒有人看見他。在所有富有生趣的作品中,除他之外的,皆屬虛構?;蛟娨狻⒒蛎翡J、或渾柔,這都是羅清作品所表現出的特質;而在這些之外,更為根本且重要的是他悲憫的人道情懷、充滿生命力的思考、卓越的繪畫技巧以及對于人類命運細致的觀察。

[1] 《希尼詩文集》文章“信念、希望和詩歌——論奧希普·曼德爾斯塔姆” ,胡續(xù)冬譯 [2] 《我的繪畫經歷》羅清 [3] 《最后的對話》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新星出版社出版,譯者:陳東飚

關于策展人

朱赫,詩人,策展人。本科畢業(yè)于武漢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就讀于羅馬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專業(yè)。曾任《Hi藝術》雜志主筆,ARTYOO藝術總監(jiān),素樸三思視覺藝術博覽會創(chuàng)始人兼藝術總監(jiān)?,F任國潮當代博覽會藝術總監(jiān)。策展工作注重跨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對話,群展包括《黑橋一代》《202Q》《再無紐約》等,也為多位重要藝術家策劃個人展覽,包括周邁由、多多、呂德安、Rose Hartman、施展、尹茂健、張文榮、卜云軍、呂延翔、于方等。同時為多家藝術及大眾媒體撰寫評論及專欄文章,現居北京。

關于杰銘畫廊

杰銘畫廊(JM Gallery)于2020年創(chuàng)立于上海。是虹橋核心商務區(qū)首個專注于中國現當代藝術發(fā)展的畫廊。以金臣·亦飛鳴美術館作為依托,未來,杰銘畫廊將打造成“無墻藝術空間;不僅圍繞“繪畫精神”這個立足點不斷探索和實踐當代世界跨文化藝術的走向,而且計劃設立更多展覽項目培養(yǎng)和支持年輕的中國藝術家們。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