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薩拉切諾:共生
開幕時間:2024-03-21
開展時間:2024-03-22
結束時間:2024-08-18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崔各莊鄉(xiāng)何各莊村順白路馬泉營西路路口西100米路北
策展人:閆士杰
參展藝術家:托馬斯·薩拉切諾
主辦單位:紅磚美術館
薩拉切諾提醒人們,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鴻溝是一個較新的分野。曾經,藝術家不僅僅局限于畫筆或鑿子。列奧納多·達·芬奇設計了飛行器;米開朗基羅是一位建筑師;貝尼尼上演了一場水淹劇院的奇觀。薩拉切諾試圖復興這樣一種觀念:藝術家的領域不是博物館或畫廊,而是世界本身。
——亞瑟·盧博(Arthur Lubow )
《紐約時報》
作為一位長期關注生態(tài)問題的藝術家,出生于阿根廷,常駐柏林的托馬斯·薩拉切諾集富有遠見的藝術家與古怪科學家特質于一體,他的大型個展“共生”將于3月22日登陸紅磚美術館,由閆士杰策展,展出薩拉切諾近百件作品,也是他近年來在亞洲地區(qū)最大規(guī)模個展。
薩拉切諾的藝術實踐體現了跨學科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本次展覽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以社區(qū)為主體,踐行并維護集體關懷與希望的理念,同頻共振,共同勾勒未來圖景;在這個“千瘡百孔的星球 ”上,萬物互聯(lián)互通,我們也要思考如何與眾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協(xié)同。從蜘蛛到人類,從引力波到塵埃粒子,從地球到大氣層,薩拉切諾與原住民社區(qū)、科研人員和世界各地的機構合作,重新思考資本世時代的知識主線,旨在尋求人類、技術和生物多樣性之間更加平等的平衡,以實現生態(tài)社會正義。
邁向新紀元:Aerocene( Towards a New Era: Aerocene)
展覽將放映一部名為《與Pacha一起,飛入Aerocene》( Fly with Pacha, Into the Aerocene )的紀錄片,該片由馬克西米利亞諾·萊納(Maximiliano Laina)和托馬斯·薩拉切諾執(zhí)導,展現了藝術家與他創(chuàng)立的Aerocene社區(qū),以及阿根廷北部胡胡伊省的薩利納斯格蘭德斯和瓜亞塔約克瀉湖的原住民社區(qū)之間的長期合作。這些社區(qū)正致力于保護他們的土地,抵抗因全球北方國家對電池需求而在當地鹽灘上進行的企業(yè)化快速鋰資源開采,這種開采正在耗盡該地區(qū)的水資源并污染著地球。該項目于 2017 年啟動,影片增加了 2006 年以來的檔案片段。
2020年1月,在阿根廷胡胡伊省,空氣太陽能雕塑“Aerocene Pacha”僅利用太陽和空氣升空,完全擺脫了對化石燃料、電池、鋰、氦和氫的依賴,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可持續(xù)的飛行。這段飛行之旅創(chuàng)下了32項世界紀錄,獲得了國際航空聯(lián)合會(FAI)的承認,由Aerocene的飛行員萊蒂西亞·諾埃米·馬爾克斯(Leticia Noemi Marques)完成。她載著由薩利納斯格蘭德斯和瓜亞塔約克瀉湖原住民社區(qū)寫下的“水和生命比鋰更有價值”的信息升空。面對日益惡化的氣候危機和能源轉型的緊迫性,2023 年 1 月他們再次召集會議發(fā)出了 “我們一起協(xié)作,共同保護水資源,我們不愿再成為犧牲區(qū)”的心聲。
在安第斯文化中,“Pachamama ”(帕查瑪瑪)是一種高級能量,它組織并協(xié)調著宇宙中的所有居民,為人類提供生存資源和庇護,是大地之母。這次以“Pacha”之名的飛行更像是一次警示,帶來從全球南方到全球北方的緊急訊息:自500多年前殖民化開始以來,全球北方的發(fā)展一直以犧牲全球南方為代價;當下的能源轉型正在對世界產生不平等的影響。正如社會學家瑪麗斯特拉·斯萬帕(Maristella Svampa)所說:“在這個飛行世的21 世紀,我們必須以祖先、女權主義、生態(tài)斗爭為最重要的靈感來源,重新定義和思考公正轉型的前景,它指向另一種社會關系和與自然聯(lián)結的新體系”。
《與Pacha一起,飛入Aerocene》是一部正在進行中的合作電影、一條緊急訊息、一座雕塑、一次與Pachamama 一起環(huán)繞太陽的旅行,帶我們邁向“共生”時代。
此次展覽還設立了Aerocene展廳,在這里,觀眾可以了解更多Aerocene在超過15年的歷史中,為生態(tài)社會正義而做的雕塑、社區(qū)項目、藝術干預、飛行世的研究與運動。
在空中(On Air)
展覽對“想象共生的未來”的探索從生命形式延展到生命塑造,包括對空氣的關切。懸浮于紅磚美術館下沉圓廳,薩拉切諾的《Aeroke》是一個不使用化石燃料的可持續(xù)飛行實驗模型。該裝置是薩拉切諾早期作品的延伸,其基礎源于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巴黎)向大氣層上空發(fā)射的紅外輻射氣球,是他于2012 年任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駐留藝術家期間的合作研究與實踐。這件作品邀請觀眾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能夠隨著風漂流,呼吸著更加平等的空氣,生活在更加公正的社會政治地理中,那會怎樣?
在薩拉切諾的裝置作品《顆粒物(質)》( Particular matter(s) )中,來自家庭、地球和宇宙的塵埃粒子被一束強光照亮。發(fā)光的光柱閃爍著晶瑩的斑點,就像數百萬個懸浮的星系,被觀眾的動作和呼吸攪動。顆粒物(PM)是指大氣中發(fā)現的微觀固體或液體顆粒,其中尤其危險的是PM2.5,這種由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細小顆粒,直徑小于2.5微米——足以穿透人體防御,滲入人類和各種生物的大腦、心臟、肺部以及其他器官?!额w粒物(質)》在這個生態(tài)危機的時刻,發(fā)出行動的號召,讓我們意識到空氣中的物質和力量,提高我們對四周和體內漂浮物的感知能力。對于薩拉切諾來說,這種漂浮在空氣中的顆粒糾纏也有助于構建這樣一個問題:誰有權呼吸?
《我們并非呼吸同樣的空氣》( We do not all breathe the same air , 2018-)將空氣質量可視化,不同色調的點是我們呼吸空氣的樣本。這些小點揭示了空間、種族、社會和政治因素,這些因素決定了人們能否行使呼吸潔凈空氣的權利。特別在經歷了全球性的冠狀病毒危機后,這種對空氣質量不平等分配的認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凸顯,環(huán)境種族主義再次被證明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蜘蛛/ 網 (Spider/webs)
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蜘蛛都占據著重要地位,被視為智慧和占卜之力的源泉:從秘魯古老的納斯卡文明,到當代喀麥隆的曼比拉人,他們至今依然通過?gam dù占卜,向蜘蛛請教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問題。十多年來,薩拉切諾作為 Arachnophilia 社區(qū)的一員,他將蛛形綱動物視為合作伙伴,研究它們的建成環(huán)境。
蜘蛛網既是蜘蛛感受與認知的身體延伸,也是其與周圍環(huán)境聯(lián)系的物質表現。展覽相關作品進一步詮釋了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相互作用之網的概念?!蛾P注之網》( Webs of At-tent(s)ion )承認無脊椎動物的權利,如果我們不愿正視歷史性的暴力以及無休無止的剝削,改變對待“自然”世界的看法,重新融入生命之網,那么,這些生物必將走向滅絕。
其他蜘蛛/網作品包括在紅磚美術館及其周圍發(fā)現的一系列無數的蜘蛛網,這是我們與北京蜘蛛的持續(xù)合作。
《宇宙如何陷入蛛網?》( How to entangle the universe in a spider /web? )呈現了薩拉切諾對蜘蛛/網進行三維掃描、數字化和重建的原創(chuàng)技術,揭示了蜘蛛編織的隱秘建筑結構,使觀眾對蜘蛛網在多種尺度上——從微觀到宇宙——產生新的感知。
大型體驗裝置《算法·韻律》( Algo-r(h)i(y)thms )將展覽空間變成6800立方米的網狀景觀,并向觀眾發(fā)出“化身蜘蛛”的邀請,在一個放大的弦樂系統(tǒng)中,觀眾像蜘蛛一樣穿梭于蜘蛛網,觀看、觸摸、聆聽,在這個相互聯(lián)系、近乎世界的網絡中,感知存在的片刻。該作品的雛形《沿著細絲形成的星系,就像蜘蛛網上的水滴》(Galaxies Forming along Filaments, like Droplets along the Strands of a Spider’s Web)首次亮相于2009年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哲學家、人類學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將該作品描述為“塑造當今政治生態(tài)的有力嘗試——通過擴展以前的自然力量來解決建構宜居社區(qū)這一人類政治問題。
正如《一封無脊椎動物權利的公開信》中指出的,蜘蛛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 3.8 億年,而人類在地球上僅存在 20 萬年——這件作品邀請資本世的人類改變感知方式,重新認識我們的蜘蛛同胞。“ 通過這樣的思考,我們也許會注意到我們與其他生物、其他元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我們可以如何跨越物種的界限進行合作,以及我們如何在一個共享的星球上共生?”用藝術家薩拉切諾的話來說,“生物不是原子化的個體,而是混合體……每個生物體都是一個‘嵌套生態(tài)’,以復雜的方式與其他生物聯(lián)系在一起。”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閆士杰表示:“托馬斯·薩拉切諾不斷轉換角色,從進入原住民社區(qū)田野調查的現場,到加強共同創(chuàng)作(Do-It-Together)的精神,設計制造無化石燃料的太陽能雕塑;薩拉切諾更是一位思想的輸出者,他聯(lián)盟非人類的蜘蛛,世界各地不同領域的科學家、人類學家、哲學家、法學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用他們共同的行動,發(fā)起對生物、大氣層以及地球本身一種倫理上的承諾——Aerocene,一個與人類中心論相背離的紀元,一個以環(huán)保為核心的紀元,為了這顆星球上80億人類和其他數萬億棲息于此的生物共同受惠。此次展覽無疑向我們揭示了一幅人與自然、不同種間和諧相處,一個具有政治生態(tài)學意義的理想圖景——共生。”
Nggamdu.org是一個由喀麥隆索米埃的蜘蛛和占卜者建立的門戶網站。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和馬克西米利亞諾·萊納(Maximiliano Laina)在人類學家大衛(wèi)·齊特林(David Zeitlyn)的指導下于2019年訪問了索米埃,電影制片人伊雷內·恩圭阿(Iréné Nguea)、奧利·喬治(Ollie George)、彭妮·弗雷澤(Penny Fraser)和丹尼斯·恩德洛(Denis Ndeloh)也參與了此次訪問。請訪問 nggamdu.org,了解這一跨物種、跨世代活動的更多信息!
Arachnophilia是一個跨學科的、分布式的、跨文化的社區(qū),基于共同對蜘蛛/網的喜愛,將藝術、科學和當地的傳統(tǒng)生態(tài)知識融合在一起。社區(qū)積極與全球多個機構和蜘蛛學院系合作,包括美國馬薩諸塞州麻省理工學院、德國魏瑪森肯堡研究所、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并與來自喀麥隆索米埃的蜘蛛占卜師一起,共同促進與實現了許多科學突破。你還可以用Arachnomancy App將你周圍的蜘蛛/網拍攝下來并上傳,參與到反對物種滅絕的集體繪圖行動當中。
藝術家
托馬斯·薩拉切諾 (1973年生)是一位居住在柏林的阿根廷裔藝術家,他的藝術項目有關生命形式與生命塑造的對話,致力于重新思考資本世時代的知識主線,并認識到多樣化的存在方式如何涉及多重意義。二十多年來,薩拉切諾發(fā)起了多個開源、集體和跨學科項目,旨在重新思考大氣的共同創(chuàng)造,包括Museo Aero Solar(2007至今)、Aerocene基金會(2015至今)和Arachnophilia,致力于追求生態(tài)社會正義,實現一個無碳排放的社會。
薩拉切諾與當地社區(qū)、科學研究人員和世界各地的機構合作,旨在尋求人類、技術和生物多樣性之間更平等的平衡,并理解知識是在特定情況下產生的。他曾多次參與麻省理工學院藝術、科學與技術中心(2012至今)等駐地項目;在第20、21和26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提出藝術介入環(huán)境保護;并獲得了科內克斯藝術與技術白金獎(2022)等。薩拉切諾一直是眾多國際博物館和機構舉辦個展和委任永久裝置的選擇,包括倫敦蛇形畫廊(2023);塔斯馬尼亞新舊藝術博物館(2022);紐約 “棚屋”藝術中心(2022);日本東田藝術中心(2021);巴黎東京宮(2018);布宜諾斯艾利斯現代藝術博物館(2017);K21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藝術品收藏斯坦德館,杜塞爾多夫(2013);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12);柏林漢堡火車站美術館(2011)。此外他還參與了諸多藝術節(jié)和雙年展,包括第17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2020)以及第53屆和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2009,2019)。
策展人
閆士杰 ,紅磚美術館創(chuàng)始人、館長、策展人,在中國率先提出并踐行“生態(tài)體驗美術館”的理念。2023年策劃了“海蒂·布赫:皮囊之上”大展;2021年策劃了當代藝術與航天科技跨界的展覽“徐冰:藝術卡門線”; 2020年,策劃了大型國際群展“2020+” ,在面對突發(fā)疫情引發(fā)全球舊秩序的失效時,呈現重建新秩序的思考與行動。2019年策劃了莎拉·盧卡斯亞洲最大規(guī)模個展“莎拉·盧卡斯”;2018年,策展了奧拉維爾·埃利亞松迄今在中國最大個展“奧拉維爾·埃利亞松:道隱無名”; 2016年,策劃了“識別區(qū):中國·丹麥家具設計”展,第一次將中國古家具以設計的名義與丹麥家具設計大師對話。他策劃的展覽還包括:詹姆斯·李·拜爾斯中國首次個展“完美時刻”(2021);“加藤泉” (2018)、“安德?亞斯·穆埃:攝影”(2018)、“安德烈斯·塞拉諾:?個美國人的視角”(2017)、“溫普林中國前衛(wèi)藝術檔案之八〇九〇年代”(2016)等,從不同視角建構起紅磚美術館對藝術的深層次、多維度探索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