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潘琳:巨神像

開展時間:2024-08-31

結束時間:2024-10-09

展覽地點:星空間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qū)?797東街 A05

參展藝術家:潘琳

主辦單位:星空間


展覽介紹


我們欣然宣布將舉行潘琳在星空間的第二次個展:巨神像( The Colossus ),以呈現藝術家最新的創(chuàng)作動態(tài)和藝術進展,展期從8月31號持續(xù)至10月9號。

展覽名為“巨神像”,其靈感來源于美國女詩人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的同名詩作。在這首動人的詩篇中,詩人以一尊歷經時光摧殘后破損且半被掩埋的巨大雕像為喻體,來指涉她自己與父權制遺存、偉大詩歌傳統(tǒng)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自己在這一過程中所逐漸意識到的創(chuàng)造者使命和主體性。在反復閱讀詩歌的過程中,潘琳找到了深刻的共鳴。自幼習畫的潘琳,曾經將繪畫視為自己人生路上的親密伙伴、唯一不能失卻的庇護所;而今,隨著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日漸自覺,這既呈現為畫面上的視覺豐沛,也令她對自己與藝術的關系有了更強烈的體認和定位,恰如普拉斯為巨神像清理喉管的淤泥、使其內部空間到來一般,潘琳也總是從自己想畫的畫面一再驅向于未知的邊緣,謀求感受力的綜合傳遞。

這一變化,極其自然地契合著潘琳近期在繪畫方法上的新試驗,那就是詩歌閱讀體驗的加入。潘琳看似直截淋漓的畫面,實際上并不是一揮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系列她給自己制定的創(chuàng)作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一方面是對藝術家沉溺于自己的審美慣性的預防機制,比如以抽簽或閱讀詩歌的方式來為拼貼的底稿賦予色彩;另一方面,則使藝術家能夠經歷一個向內探尋的深入過程,從而在感官感覺的敏銳性和主體向未知自我的開放性探索之間,搭設起橋梁。在這一過程中,對詩歌的選擇經歷了和拼貼出底稿相似的靈感拂動,進而在對詩歌的反復閱讀和背誦中,同時也調動起私人的情感記憶,最終形成對詩歌的理解,這一理解能夠映照出藝術家與外界事物的內在,并將個體經驗以一種凝縮(contraction)的形式返置入畫面。在最終的視覺結果上,潘琳的畫面保留了若干形象,但在根本上仍然是掙脫了敘事性的線條、色彩與空間關系,僅僅留給觀者一鱗半爪的視覺化線索以及涌動的能量感,但這正好也是對觀者自由揮發(fā)感性的空間予以保留。在這些畫作中,藝術家的感性參與,在繪畫的過程中被拉得更加細膩且迂回,并不像行動繪畫一樣直接地呈現出身體的痕跡,而是以自己的內在性為丹爐去進行熔煉和提取,將知覺的清晰和渾然時刻一并保留下來,這種方式非常接近德勒茲所說的“心靈的靜觀”,既使得藝術家得以從此前的格子或斜線的構圖法則中越過,也使得繪畫的基本語法在此承擔了隱去私人敘述的功能。一旦開始講述,那個發(fā)言的主體必然被刻畫和定型,但相較于彰顯主體,潘琳更在意的是表達那些相互串聯的通感和背后的精神性,它們總是趨向于變化與逃逸。

在展廳中,觀者難以辨認出其中隱藏了數首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的詩作并無大礙,觀者可以辨認出同一個拼貼底稿誕生出不同的變體,但它們也仍然是一張張獨立的繪畫,恰如同一曲譜經歷了不同的彈奏,同一食譜經歷了不同地區(qū)風物的演繹,往往是感官的不確定性和變數才為我們帶來可觀的驚喜。潘琳這些似乎是成對繪制的畫作,實際在數量上也可以趨于無窮。因為此處并不存在什么永恒不變的真理,只有凝縮為此刻的、活潑潑的生命觀照。潘琳此刻面向了巨神像,是試圖將生命本身的流動性,精湛地留存在平面上。

文/姚斯青

關于藝術家

潘琳(b.1986),工作生活于北京。2010年學士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14年碩士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16年碩士畢業(yè)于美國波士頓大學繪畫系。

潘琳的畫作呈現一個生機勃勃的色彩世界,筆觸間流淌著無盡的能量與活力。繪畫是潘琳剖析自我的工具,她依據個人感受對生活中收集到的圖像進行篩選歸類,通過拼貼手法將圖像碎片重組變形,經由繪畫重新詮釋自身對視覺體驗的細膩感知。她遠離經驗主義的束縛,遵循某種創(chuàng)作準則的同時,尋求“想要作畫”的純粹沖動,即興表達瞬間的感受,凸顯“我在畫畫” 這一狀態(tài)的存在。近年來潘琳的靈感來源于詞組、人名、詩歌,她以繪畫的方式喚起自我感知去記憶它們,為文字建立個人化的視覺錨點,拓展自身繪畫的可能性。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