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隱形于色--抽象藝術群展

開幕時間:2019-07-19

開展時間:2019-07-20

結束時間:2019-11-17

展覽地址:松美術館(北京市順義區(qū)格拉斯路)

策展人:尼古拉斯·特瑞布雷

參展藝術家:伊萬,·,梅薩克

主辦單位:松美術館

展覽介紹


  抽象藝術無疑是二十世紀最激進的藝術運動之一。抽象藝術興起于西方印象派晚期,它推動了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等諸多歷史潮流,以及歐普藝術或新幾何圖形派(由極簡主義衍生而來)等更為當代的藝術流派的發(fā)展。
  抽象藝術是一種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非具象圖像的獨特體系:它拒絕描繪或模仿自然。抽象藝術旨在通過動態(tài)和節(jié)奏發(fā)展出其特有的形狀和色彩,以此挑戰(zhàn)現(xiàn)代藝術的極限,超越傳統(tǒng)的繪畫技巧。
  抽象藝術運動先驅與理論領袖之一,俄羅斯畫家瓦西里·康定斯基認為,抽象藝術是一種絕對性的藝術,它追求的是精神性。
  卡西米爾·馬列維奇繪于1915年的著名畫作《白底上的黑色方塊》以及皮特·蒙德里安筆下描繪純色幾何空間的黑色線條都是該領域具有歷史意義的標志性作品。
  鮮有一個藝術運動的余韻如此悠長:在該運動誕生百余年后,仍有許多當代藝術家堅持秉承抽象藝術的觀念。
  本次展覽匯集了不同年代的13位藝術家的精選作品。維維安·斯普林福德出生出生于1913年,當時正值抽象藝術萌芽時期。而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抽象藝術正受到所謂"新表現(xiàn)主義"具象運動的挑戰(zhàn),此次展覽中最年輕的藝術家亞歷克斯·伊斯雷爾正是出生于這一時代。此次參展藝術家們各自代表了這八十年間以十年為單位的不同階段:
  維維安·斯普林福德( Vivian Springford)-1913
  圖里·斯梅蒂( Turi Simeti)-1929
  金昌烈( Kim Tschang-Yeul)-1929
  河鐘賢( Ha Chong-Hyun)-1935
  詹姆斯·特瑞爾( James Turrell)-1943
  約翰·阿姆利德 (John Armleder)-1948
  君特·福爾格( Günther F?rg)-1952
  西爾維·夫拉里( Sylvie Fleury)-1961
  安瑟姆·雷爾 (Anselm Reyle)-1970
  馬克·哈根 (Mark Hagen)-1972
  徐渠 (Xu Qu)-1978
  讓-巴蒂斯特·貝爾納代 (Jean-Baptiste Bernadet)-1978
  亞歷克斯·伊斯雷爾 (Alex Israel)-1982
  以此為邏輯,展覽從主觀視角勾勒出近一個世紀以來抽象繪畫的演變,以及其所催生的各類實踐。其中一些藝術家從抽象的傳承中延續(xù)出其創(chuàng)作線索,并融合了概念藝術、波普藝術甚至中國書法,而另一些藝術家則持更加激進、更加抒情甚至更加禪意的態(tài)度,抑或使用光線進行創(chuàng)作。
  這些藝術家共處一室,展現(xiàn)了當下抽象藝術的多樣性:他們的作品之間在形式上存在諸多關聯(lián),而對色彩的探索則是這次展覽中連結它們的主線,正如中文標題"隱形于色"所揭示的那樣。
  從亞洲到美國以及歐洲,本次展覽中的藝術家在延續(xù)抽象藝術傳統(tǒng)的同時也為其帶來創(chuàng)新,見證著抽象藝術的生機、多元和向心力。
  二、展品介紹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美國藝術家亞歷克斯·伊斯雷爾(1982年生于美國)的作品,他是此次展覽中最年輕的一位藝術家,他的創(chuàng)作象征著抽象藝術在當下的延續(xù)。此次展出的"平面"(Flat)系列是伊斯雷爾的代表作品,他將畫布剪裁,模糊了繪畫與雕塑的界限。畫面靈感來自洛杉磯建筑和城市景觀,讓人聯(lián)想到抽象的落日。
  20世紀70年代初期,河鐘賢(1935年生于韓國)憑借"聯(lián)合"(Conjunction)系列作品聲名鵲起。這些早期試驗幫助他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標志性風格,即將顏料厚涂于麻布背面,然后向正面按壓使其穿透布面紋理。作為韓國"單色畫"(Dansaekhwa)運動的重要成員,他對材料和繪畫工藝的創(chuàng)新在東西方前衛(wèi)藝術與傳統(tǒng)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他的創(chuàng)作需要耗費極大的體力和時間,近期他又通過增加物質性和色彩體積感的新方法,進一步延伸了他從三維轉化至二維的實踐。
  類似按壓顏料使其穿透麻布的方法同樣可見于馬克·哈根(1972年生于美國)的創(chuàng)作中:他按壓顏料,使其穿透長粗麻布,暈染到下面墊有玻璃板的褶皺型塑料和按幾何形狀切割的瓷磚等材料上。等到顏料干燥后,再將布料取出,其印滿痕跡的背面反而作為作品的正面向公眾展示。
  哈根對于紅色、黃色等基礎顏色的青睞與圖里·斯梅蒂(1929年生于意大利)對色彩的感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的繪畫創(chuàng)作極具雕塑性--他在畫布下自由地分布自制橢圓形木具,他的畫面在光影與黃色、紅色、黑色等單色平面的交織中形成類似浮雕的效果。通過對橢圓形圖案的重復使用,他嘗試建立一種非常規(guī)的書寫系統(tǒng),使畫布表面不再局限于物質性原則,而只可容納靜默。
  二十世紀70年代中后期,君特·福爾格(1952-2013,德國)在德國美術學院深造后,開始創(chuàng)作單色壁畫,并在畫中借用周圍環(huán)境的色彩。他從恩斯特·威廉·內、皮特·蒙德里安、巴尼特·紐曼、布林奇·巴勒莫以及羅伯特·賴曼等眾多抽象派大師的創(chuàng)作中汲取靈感。例如,此次展出的福爾格的 "網格畫"系列以保羅·克利二十世紀30年代的小幅水彩為基礎,將其中的細節(jié)放大至可觀的尺寸。在福爾格晚期的作品中,網格變得愈加隨意,甚至讓位于近似涂鴉的色塊堆砌。同時展出的青銅雕塑所彰顯出的抽象性和原始性讓人聯(lián)想起二十世紀早期現(xiàn)代主義,為整個展覽又增添一份深意。
  光線是抽象藝術中常用的材料,并在本次展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由美國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1943年生于美國)的數組作品構成的特別展示完美地詮釋了這一元素。逾半個世紀以來,特瑞爾在創(chuàng)作時始終直接利用光線和空間向觀眾展現(xiàn)人類感知的極限和奇跡。特瑞爾是一名狂熱的飛行員,天空是他的畫室、材料和畫布,他的飛行時間已達一萬兩千小時。他曾學習感知心理學,并受童年時代對光線的愛好所影響。他說,"我的作品沒有對象,沒有圖像,也沒有焦點。什么都沒有,那么,觀者看到的是什么?是自己在觀看的行為。對我來說,關鍵在于創(chuàng)造一種沉默的思想體驗。"
  二十世紀90年代初,西爾維·夫拉里(1961年生于瑞士)成為全球藝術舞臺上的一個重要女性角色。她深入研究以現(xiàn)成品為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同時借鑒波普和極簡藝術的視覺元素,探索當代消費主義大環(huán)境下的女性、藝術、以及時尚的準則。通過其巨大的彩妝盤,夫拉里對化妝品背后的欲望與權利結構提出了質疑,并對剪裁畫布這一藝術語言進行了探索。這些被放大的化妝品圖像近乎成為了幾何圖案的抽象組構,使她的創(chuàng)作徘徊于抽象和具象之間。
  與此類似,安瑟姆·雷爾(1970年生于德國)創(chuàng)作大幅抽象繪畫、現(xiàn)成物雕塑以及霓虹般色彩奪目的裝置。他探索聚酯箔或鏡面等創(chuàng)意材料,將繪畫和雕塑的流行美學朝著裝飾概念的方向拓寬。
  約翰·阿姆利德(1948年生于瑞士)對以上兩位藝術家都有所影響。自二十世紀60年代末以來,阿姆利德投身激浪派運動,開始創(chuàng)作各類作品,包括行為、雕塑、素描以及油畫。1979年, 阿姆利德憑借其"家具雕塑"系列作品蜚聲國際,該系列作品融合了設計和抽象油畫的標志性特點,探索裝飾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此外,備受青睞的"傾倒繪畫"和"水坑繪畫"系列也令他廣受贊譽:他在垂直或水平放置的畫布上隨意傾倒顏料,然后用各種前衛(wèi)材料(如亮片或汽車噴漆)加以混合。在此次展覽中,藝術家還特別選用中國絲綢來分隔油畫,呈現(xiàn)了一件巨型裝置繪畫。
  同一展廳內還呈現(xiàn)了中國藝術家徐渠(1978年生于中國)的作品,他在德國期間曾師從阿姆利德。回到中國后,他發(fā)展出了不拘一格且富于變化的創(chuàng)作風格,對權力關系和欲望進行著持續(xù)的探索。在"貨幣戰(zhàn)爭"系列作品中,徐渠將全球各地紙幣上的圖案細節(jié)轉換為多彩的抽象構圖。因此,他的作品蘊含了文化和金融的雙重意義,反映出藝術品到商品這一常見轉化的運行機制。
  在本次展覽的所有藝術家中,維維安·斯普林福德(1913-2003,美國)所處的年代最為久遠。作為美國抽象派畫家,她是二十世紀中葉美國女性藝術家的一個典型代表。她從起初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轉身色域繪畫,并于1970年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殊的染色油畫手法:她用她特有的水墨畫技法,使彩色線條暈染擴展成為多層顏色,更具抽象和水洗效果。她的創(chuàng)作主要受東亞藝術和文字--尤其是中國書法、道家和儒家思想--影響。
  緊鄰斯普林福德的是讓-巴蒂斯特·貝爾納代(1978年生于法國)的作品,貝爾納代在展覽藝術家中屬最年輕的一輩,他的繪畫同樣為抒情抽象風格,將鮮明的色彩與光線融合。他受到藝術史上多位先輩的影響,從莫奈、維亞爾和蒙克到當代的喬·布拉德利和喬什·史密斯。貝爾納代和色彩派繪畫的先輩一樣,利用不同色彩以及其相互作用來激活感官,同時也使觀者思索這一體驗的本質。貝爾納代的繪畫手法看似十分簡單,實則需要用細畫筆漸進、系統(tǒng)地勾勒色域,并且時常跟隨靈感,使用明亮甚至是柔和的油彩快速繪制大量線條。
  最后,在美術館的沙龍空間中,此次展覽還將呈現(xiàn)另一位韓國藝術家金昌烈(1929年生于韓國)的作品。 1969年,金昌烈定居巴黎,并用了四十余年時間鉆研一個獨特的主題:水滴。水滴是其獨特和標志性作品的起點,這些作品將抒情抽象、波普藝術和中國書法融為一體。其作品簡約純凈,巧妙地融合了道家智慧、現(xiàn)代諷刺概念和韓國戰(zhàn)爭的悲劇題材。金昌烈既有禪修者的克制,又有早期繪畫大師的筆觸,在東西方文化的影響力中找到了絕佳的平衡點,并對其曾經歷的諸多藝術運動進行了深刻反思。
  正如我們所見,這些藝術家雖然生于不同年代,來自不同地域,并且擁有不同的實踐經歷,但都投身于對抽象藝術的探索和革新之中,他們的作品在展覽中的共存形成了對話。展覽的英文標題Abstraction(s)詞末被加上了代表復數的"s",指在本次展覽中,藝術家們運用了各種方式聚焦抽象藝術,結合"色彩"這一基本主題,也是當代藝術家們在本次展覽的焦點之一。
  Nicolas Trembley
  尼古拉斯·特瑞布雷
  策展人尼古拉斯·特瑞布雷個人簡歷
  Nicolas Trembley

  尼古拉斯·特瑞布雷于1965年出生于日內瓦,是一名藝術評論家兼策展人。他在蓬皮杜藝術中心的新媒體部開始了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并在此處擔任策展人兼視頻藝術作品收藏委員會成員直至1996年。1994年,他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視頻處(Bureau des Videos),一個由當代藝術家進行編輯、播放和制作視頻藝術作品的平臺;1994年至2009年期間并任該處負責人一職。
  2004年,特瑞布雷加入在巴黎的瑞士文化中心(Centre Culturel Suisse)并策劃了"約翰·阿姆利德:雅克·加西亞"、"瑞士民主:托馬斯·赫賽豪恩"及"馬克斯·比爾:韋德·蓋頓"等展覽。
  自2009年以來,特瑞布雷擔任日內瓦Syz收藏的策展人。
  尼古拉斯·特瑞布雷曾在多家機構(巴黎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卡地亞基金會、波爾多當代藝術博物館等)策劃展覽,同時也為藝術雜志(《藝術論壇》、《Self Service Magazine》、《大都市Numéro》、《Frog》等)以及展覽圖錄供稿。
  特瑞布雷尤其關注設計與當代藝術之間的對話以及展覽陳列。
  2012年,特瑞布雷曾策劃阿爾敏·萊希在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展位"電話繪畫"
  (Telephone Paintings) 并為該展覽撰寫圖錄。他還策劃了阿爾敏·萊希布魯塞爾空間2014年的展覽"平臺雕塑"( Platform Sculpture)以及紐約空間2017年的約翰·阿姆利德回顧展。
  2014年,特瑞布雷為日內瓦藝術與設計大學創(chuàng)立"基座" (Socles)展覽項目,并與攝影師Collier Schorr一同擔任Brioni的品牌活動顧問。
  特瑞布雷著有《Sgrafo vs Fat Lava ceramics 》 (JRP Ringier出版社)一書,該著作陳列于日內瓦當代藝術中心,蘭斯香檳-阿登區(qū)當代藝術基金會、里斯本EXD'11 雙年展、巴黎Kreo畫廊、科隆Gisela Capitain及紐約Zachary Currie。
  2014年春,特瑞布雷為佩斯畫廊倫敦和紐約空間策劃了"民藝在何處?"一展,旨在探討日本民藝運動與當代藝術的聯(lián)系,并撰寫展覽圖錄。2019年,特瑞布雷又在京都Sokyo畫廊呈現(xiàn)了名為"民藝此刻"的新展。
  2016年,特瑞布雷為倫敦弗里茲藝術博覽會策展了"90年代"項目。2017年,他為第戎Consortium當代藝術中心以及日內瓦現(xiàn)當代美術館策劃了"韋德·蓋頓"一展并撰寫圖錄。
  近期,特瑞布雷剛剛完成在巴黎Freedman Fitzpatrick畫廊與Bless合作舉辦的展覽(2019年),并正在策劃即將于北京松美術館舉辦的當代抽象繪畫展覽"隱形于色"(2019年7月)。
  特瑞布雷是Artissima藝術博覽會(2019年11月)"回到未來"部分的聯(lián)合策展人之一。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