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生長——2019國際生物藝術大展

開幕時間:2019-09-27 16:00

開展時間:2019-09-28

結束時間:2020-01-05

展覽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君山路1號

參展藝術家:蘇珊·安卡爾,奧隆·凱茨,伊奧納特·祖爾,安娜·杜米特里烏,亞歷克斯·梅,托馬斯·費因斯坦,愛德華多·卡茲,梁紹基,邱宇,克麗斯塔·佐梅雷爾,勞倫·米尼奧諾

主辦單位:知美術館,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CAC)

展覽介紹


  于知美術館呈現(xiàn)的“生長”展示來自五個國家共八位藝術家/藝術家組合的作品,在技術幻想的濾鏡下進一步剖析生命與生長之怪誕且躁動的界域以及活體與潛意識之間的邊界,預示了一個既令人著迷又使人不安的未來。
  蘇珊·安卡爾(Suzanne Anker)2019年的作品“粒子的來世”匯集自然界的標本以及工業(yè)化的產(chǎn)物,使它們共居于由無數(shù)個培養(yǎng)皿構建的城市景觀之中,一個由風干食物、中草藥、西藥、橡皮筋、彩色蠟筆、螺絲、金屬回形針以及無數(shù)其它由生命體或永生物件編織的混合體,仿佛經(jīng)由這一實驗室的再設計可鍛造出有機物與人造物共生的全新意義。
  觀眾會發(fā)現(xiàn)一件展示著牽牛花開的攝影作品。這一看似平凡的圖像描繪了將跨物種培育納入藝術創(chuàng)作的首個果實:愛冬茄(Edunia)系藝術家愛德華多·卡茲(Eduardo Kac)與碧冬茄(Petunia)的復合體,其紅色葉脈是藝術家DNA的生動表達。展覽期間,種在一個花盆中的愛冬茄種子最終將會盛開出花朵,從而揭示出“自然歷史之迷”——亦為藝術家此系列作品的標題。
  名為“護理與控制的容器”的作品來自備受爭議的SymbioticA藝術家二人組奧隆·凱茨(Oron Catts)與伊奧納特·祖爾(Ionat Zurr)。他們與德文·沃德(Devon Ward)合作,展示了一個細胞組織培養(yǎng)孵化器,它所需的二氧化碳或恒溫條件由展覽現(xiàn)場的可降解堆肥中腐爛的微生物所提供。藝術家又一次對技術工具論提出抗爭,喚起對生物孵化器作為一具護理/培植并掌控生命的精巧儀器的同時也是具備觀念性與生命政治之儀器的激進解讀。在知美術館的展覽中,新增的兩件精致的小作品以其手術式的潔凈與由宏大的發(fā)酵麥秸堆成的塔形雕塑形成對比。“(因為藝術就像一個生物體)……死亡總比逐漸逝去要好”巴特勒式的標題透露出作品中所延續(xù)的永生活體細胞系所承載的轉(zhuǎn)喻意義——一種永遠生存和永遠死亡的僵尸狀態(tài),如同一個現(xiàn)代性的難題。在“生命機制”中,SymbioticA組合以一種原始細胞的形式喚起生命初現(xiàn)時涌現(xiàn)的詩意圖像。它們是一團原始的生長沖動,雖經(jīng)由生物工程設計,短暫且超然,逾越了實踐的可能。作品以此暗喻了影響當代記憶的文化健忘癥之批判方式。
  梁紹基所呈現(xiàn)的一組作品勾勒并蘊含著他長久以來對蠶蟲生命周期的著迷。作品運用了多種媒介:從蠶的生長和衰亡這一掙脫束縛的自然過程,到以電子形式增強的結繭和吐絲全過程(吐繭的電聲強化),再到從經(jīng)過基因改造的無脊椎動物(繭蟲)身上放射出綠色熒光蛋白的光,最終到蠶開始吐出無盡而光滑的蠶絲,使得這個蠶的合奏達到展覽的高潮。
  虛擬物與物理實體在一個名為“交互式植物生長”的集群中找到了他們的戲劇舞臺。克麗斯塔·佐梅雷爾(Christa Sommerer)與勞倫·米尼奧諾(Laurent Mignonneau)創(chuàng)造了一個直觀的過程。其中,現(xiàn)實影響著虛擬,三維物由肉體觸碰渲染而成,進化因此呈現(xiàn)出另一種形態(tài)的演進。
  邱宇創(chuàng)造了“增生”(Hyperplasia)模擬,將離散的元素引入一個共生整體。藝術家將從城市垃圾中尋覓而來的廢物變?yōu)轷r活的生物系統(tǒng)。這是一個通過技術的干預使廢物——并非惡性的腫瘤增生,而是對生活的增助中——重獲活力。
  與眾不同,托馬斯·費因斯坦(Thomas Feuerstein)從腦細胞和哲學中養(yǎng)殖肉類。通過希臘詞源“肉”(pancreas,現(xiàn)代英文意為“胰腺”)的雙關含義,他的消化性器官(胰腺)/肉以黑格爾巨著《精神現(xiàn)象學》為“養(yǎng)料”,以此生產(chǎn)肉體所需之食物。酶的分泌被賦予靈性,催化著生長、新陳代謝和一種新的生命,其弗蘭肯斯坦式的戲劇性并不比真正可依賴的現(xiàn)實缺乏可信性。
  溫室效應和酸雨作為人類紀的效應占領地球母親時會是什么樣子?“古菌機器人:一個后奇點與后氣候變化生命形式”以幽默的方式想象出人類抵抗災難性炎熱環(huán)境效應(umwelt)的方式,并為此作出準備。安娜·杜米特里烏(Anna Dumitriu)與亞歷克斯·梅(Alex May)將深海下的生長作為人類未來的實驗臺。
  于其說展覽“生長”是語言的指涉,它實則促使觀眾以內(nèi)在的感受去體驗一次與不同生命形式的相遇。這些生命形態(tài)或源于自然,或是人為的造化;亦或是來自共生的居所和基因間的交合。展覽以此對亞里士多德式的生物分類法統(tǒng)提出質(zhì)疑,進而向諸如動態(tài)平衡(homeostasis)、新陳代謝以及環(huán)境效應這些作為生命之基本顯像等約定俗成的觀念發(fā)難。展覽不僅佐證了“生長”的能量作為一種自然的沖動,并闡明了“生長”這一行為作為技術力量將自然概念拓展為一種新的范式,在此之中,無自然的生態(tài)(ecology without nature)正在召喚著另一種現(xiàn)實的來臨。
  知美術館
  位于中國成都新津老君山腳下,總建筑面積為2353平米。外形內(nèi)斂、極具禪意,由國際建筑大師隈研吾設計,運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筑與自然有機相融,空靈寂靜,動靜相宜,盡顯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東方哲學。美術館VI系統(tǒng)由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設計,由美術館外觀瓦片的元素構成,形成富有變化的水波紋樣。
  知美術館旨在當代藝術的國際化語境中,探討東方美學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與此同時,“知”完全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從已知朝向未知,從眼前朝向無限。因而,知美術館還將探索人自身的靈感與高科技的融合,在新媒體藝術領域進行前沿的可能性探知。建立對藝術史的完整度和開放性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收藏及策展系統(tǒng)。
  “萬物、見解、常新”是知美術館的核心理念。
  花樣年·知美術館
  知美術館是經(jīng)成都市民政局依法登記,并由花樣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香港聯(lián)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碼1777.HK)資助的民辦非企業(yè)。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