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海浪——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

開幕時間:2020-07-31

開展時間:2020-07-31

結束時間:2020-11-15

展覽地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1-2樓

參展藝術家:管策

主辦單位: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中華藝術宮

展覽介紹


  票價:免費
  在第13屆上海雙年展“水體”今秋盛大開幕之前,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于2020年7月31日至11月15日隆重推出“海浪——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重現(xiàn)51位/組國內外藝術家的60余件歷屆上雙參展作品,涵蓋繪畫、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本次展覽作品多來自于中華藝術宮(原上海美術館)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歷年來的上海雙年展藏品。展覽還將設置兩條相互對照的文獻線索,分別是以大事件串聯(lián)的時代發(fā)展脈絡,以及由諸多藝術家提供的私人物件、照片、資料所形成的個體文獻。通過將個人記憶匯聚入歷史汪洋的敘事框架,展覽將譜寫出一段獨具情感、波濤涌動、奔流不息的上雙過往,以期在一個被迫減速與停擺的后疫情時期,給予觀者引古證今的感觸與啟迪。
  本次展覽參展藝術家為:  
  穆依納克·比斯瓦思、常青、陳鈞德、陳劭雄、陳箴、威廉姆·德·羅杰、丁乙、方力鈞、瑞吉娜·侯賽·加靈多、谷文達、洪浩、胡項城、黃永砅、季大純、萊安德羅·卡茨、梁紹基、梁碩、劉慶元、劉韡、羅永進、毛焰、森村泰昌、鳥頭、邱岸雄、曲豐國、Raqs媒體小組、尚揚、蘇拉比·夏爾馬與特賈斯維尼·尼南賈納、申凡、加干迪普·辛格、王天德、翁奮、細胞小組、夏俊娜、夏陽、向利慶、蕭勤、徐震、嚴培明、楊振中、張恩利、張洹、張健君、張培力、張羽、張正剛、周長江、周春芽、周滔、周鐵海、周嘯虎 (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
  濤聲依舊,澎湃如昨
  創(chuàng)立于1996年的上海雙年展,經(jīng)過24年數(shù)代美術館從業(yè)者的學術堅持,現(xiàn)已成為國際最重要的藝術雙年展之一。上海雙年展不僅是每兩年一次的國際藝術事件,更是上海城市更新和文化生產(chǎn)的重要源泉。
  上海雙年展最樸實的創(chuàng)立初衷便是為中國藝術家構筑與世界有效交流的平臺,為中國觀眾打開一扇了解全球最前沿藝術思考和創(chuàng)作的窗戶。上海雙年展創(chuàng)辦人方增先(1931-2019)在第一屆上海雙年展的展言中寫道:“中國應該擁有自己的國際級的美術展覽,為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雙向選擇和平等交流,這是藝術的高尚理想,也是歷史的必經(jīng)之路。”首屆上海(美術)雙年展“開放的空間”主要展示來自全國各地畫家的架上繪畫,其中也不乏諸多調動綜合材料進行實驗創(chuàng)作的作品。此外,展覽更是呈現(xiàn)了陳箴、谷文達、張健君三位活躍于海外的中國藝術家的裝置作品。
  創(chuàng)立以來,上海雙年展始終處于一條不斷自我革新與拓展的前進之路,始終扎根于上海本土,“以上海這座城市為母體,以跨文化、跨領域的方式來演練東方城市發(fā)展中的一系列命題”(許江語)。1998年,第二屆上海(美術)雙年展“融合與拓展”以 “繼承與拓展”和“吸收和融合”兩大板塊梳理并展示了水墨這一中國傳統(tǒng)媒介在當時文化環(huán)境下的新動態(tài)。2000年,第三屆上海雙年展在前兩屆的奠基之上開展了重大的突破,去掉了名稱中的“(美術)”,開始廣泛接納裝置、影像等更多樣的作品形式。同時,上海雙年展開啟了策展人制度,并將國際策展人和藝術家引入上雙的展覽版圖,讓不同的話語發(fā)聲并構建積極的對話。自此,上海雙年展成為了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雙年展。2004年,第五屆上海雙年展“影像生存”成立了“新聞中心”,借助多渠道媒體的宣傳力量觸及更廣泛的觀眾群體,有力驅使參觀人數(shù)逐屆攀升。2006年,第六屆上海雙年展“超設計”正式成立了上海雙年展組織委員會,并推出了上海雙年展官網(wǎng)。2012年,上海雙年展的舉辦地遷移至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學術委員會和主策展人制度的創(chuàng)立及推行之下,上海雙年展以“重新發(fā)電”為契機,開始與這座曾為南市發(fā)電廠的城市記憶建筑共營互生。
  上海雙年展的面向豐富多樣。2002年,第四屆上海雙年展“都市營造”講述了中國當下新型城市建筑的發(fā)展,及其居民的生活樣態(tài)。2004年,第五屆“影像生存”則致力于呈現(xiàn)可視化世界之中的影像技術,以及技術與人文的多重關系。2006年,第六屆上海雙年展“超設計”以設計為起點,試圖彌合藝術與實用之間的對立。2010年,第八屆上海雙年展“巡回排演”則以“世博劇場”的視角觀測世博主辦城市上海,“排演”就是試驗,就是發(fā)掘出此時此刻的多種可能性,并將雙年展劇場打造成一個多領域、跨媒介的公共現(xiàn)場。上海雙年展現(xiàn)今已成為了一個跨學科協(xié)作與跨領域對話的平臺,其所涉及的話題及產(chǎn)生的影響已輻射到城市研究、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更廣泛的領域。
  上海這座率先擁抱現(xiàn)代性的國際大都市賦予了上海雙年展有機生長的豐沃土壤,同時也給予了策展人和藝術家源源不斷的思考動力。2000年,第三屆上海雙年展“海上·上海”策展人侯瀚如認為上海精神內核在于“文化開放性、多元性、混合性及積極性的創(chuàng)新態(tài)度”。這屆雙年展將上海的發(fā)展進程視為一種獨特的現(xiàn)代性,探討全球化語境下當代城市的文化定位。2008年,第七屆上海雙年展“快城快客”聚焦了在迅猛發(fā)展的城市之中工作、遷徙與生活的“人”,展覽的核心版塊邀請了國內外約20位藝術家針對上海的地標區(qū)域“人民廣場”進行實地調研并作為創(chuàng)作起點。2014年,第十屆上海雙年展“社會工廠”則將視線從上海的社會現(xiàn)象轉移至現(xiàn)代化社會結構形成的內核。2018年,第十二屆上海雙年展則援引了美國詩人e.e.卡明斯和中國古代神話的“禹步”洞察當今加速發(fā)展的世界與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之間的關系。
  上海雙年展始終與其所在地發(fā)生積極的互動,將其觸角探入城市腹地,將展覽空間游牧至街頭巷尾。2012年,第九屆上海雙年展“重新發(fā)電”開創(chuàng)了城市館,邀請了世界各地逾三十個城市參展,并將這些力作分布至外白渡橋-圓明園路-四川北路-南京東路一線的城市歷史建筑之中。2014年,第十屆上海雙年展“社會工廠”以“城市車間”為名延續(xù)了城市館的概念,選取了上海在文化與商業(yè)上都具有代表性的“淮海路”及其延伸地帶的公共空間作為城市館分展場,以藝術的方式激活上海最具活力的藝術長廊。2016年,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何不再問”則在三個月的展期中,通過城市項目“51人”發(fā)現(xiàn)與觀察城市中形形色色的個人故事。2018年,第十二屆上海雙年展“禹步”采用“城市展覽館”、“城市影院”、“城市考古隊”等多種途徑為公眾提供別樣的觀察生活視角,深入挖掘出上海獨特的人文魅力。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