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無垠的邊緣

開展時間:2023-03-18

結束時間:2023-06-16

展覽地點:重慶悅來美術館

展覽地址:重慶市渝北區(qū)悅城路30號

策展人:俞可、王菊夢

參展藝術家:何多苓、何云昌、李季、劉俐蘊、毛同強、沈勤、王鵬杰、展望

主辦單位:重慶悅來美術館

展覽介紹


前 言

文 / 俞可

簡·羅伯森在《當代藝術的主題》中提到,“當代藝術是一個拓展中的藝術世界,它在不斷變化,舊有的等級和分類正在斷裂,新的技術提供了諸多方式來定義生產(chǎn)和展示視覺藝術。”回顧藝術史,當代藝術從現(xiàn)代藝術形式主義的局限中生長起來,而后不斷地延展自身的范疇以致無垠,使今天的藝術看起來似乎已經(jīng)達到了在各個方面無所不包的境地,也解構了古典藝術創(chuàng)作類型劃分的邊界。逐漸消失的形式邊界,拉開了藝術在審美上“去中心化”的序幕,不過真正加速這一進程的,卻是今天媒介化社會的逐步成型,信息已經(jīng)不再依賴實體,而進入一種數(shù)字化的狀態(tài)。由此,媒體對信息的處理分類,逐步呈現(xiàn)出定制化、小型化,而非過去那種大規(guī)模的標準化、中心化的特征。當信息海嘯打破從中心到邊緣擴散的大眾傳播的模式,進入多中心離散狀態(tài)時,過去那些深植于人們腦海中“知識”也在隨波涌動。

當藝術這艘忒休斯之船行駛至今,又將被新的內(nèi)容更新之際,在美術館這個相對穩(wěn)定與有限的空間里,藝術家和觀眾之間那條“自我設置的邊線”是什么呢?帶著這樣的叩問,展覽“無垠的邊緣”試圖從一個展覽個案出發(fā),來探討美術館、藝術創(chuàng)作與觀眾感知的邊界問題。這其中包含著每個角色對自身的審視,以及面對一個越來越難被定義的現(xiàn)實語境時的選擇,但也是值得各方共同探討的問題。每個人或者群體的認知都有自身圍繞的“中心”,也由此延伸出對身份、階層、文化、族群的想象與識別,進而形成了區(qū)隔的邊界。作為“中心”的反義詞,“邊緣”常常包含著打破身份的固定類屬,能夠以一種平等、開放和包容的觀點看待不同的特征,也是最為松泛之處。正如簡·羅伯森在書中所描述的那樣,藝術與當代文化相遇以后,其越來越擴展的邊界和不斷變化的形態(tài),盡管在觀看感受上顯得不那么熟悉親切,但它包羅萬象的姿態(tài)卻具有足夠的開放性,逐漸突破各個學科的藩籬,將它們都納入到藝術的范疇來重裝上陣,并且成為公共空間藝術敘事的新內(nèi)容。今天,對藝術的討論由生產(chǎn)進一步擴展到傳播和公眾接受領域時,當代藝術除了在自我塑造中引入對話,還需要用新的方法論去探索藝術創(chuàng)作與美術館在地性,以及與觀眾之間建立起的文化聯(lián)系。

在這里,我們不希望展覽拘泥于藝術的傳統(tǒng)范疇,而是要具備自我拓展的動能。今天這樣一個相互交融的時空中,不同文化并置并存,藝術也不再是一個具有確切邊界的概念。“無垠的邊緣”或許是一篇寓言,希望它能預示出美術館從一個固定的空間范圍跨越出更多的內(nèi)容與價值。通過展覽,一方面引發(fā)對創(chuàng)作固有邊界的懷疑,激發(fā)藝術家用創(chuàng)作與公眾產(chǎn)生更多的交流,以及對社會生活不同的想象。另一方面,美術館不再把一棟建筑當成自身的標志,而是盡量強調(diào)出從極少主義延綿到大地藝術再到公共藝術中一以貫之的公共性,關注作品與環(huán)境的關系,塑造自己開放的姿態(tài)。就如在博伊斯社會雕塑的觀念下,行為、身體以及媒介的多重互動成為新的藝術內(nèi)容,并突破了展覽的邊界。期許在這些努力下,悅來美術館能伴隨展覽、作品的不斷更新進一步趨向“無限”。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