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可能的別處

開展時間:2024-01-26

結束時間:2024-03-15

展覽地點: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香港黃竹坑空間

展覽地址:香港黃竹坑業(yè)勤街39號Landmark South20樓

策展人:陸向怡、黃瀠

參展藝術家:德瑪科·莫斯比、李宰憲、蘇菲-尹·布雷特茲、衛(wèi)明輝、王健、蘇航、郭耀賢、袁元

主辦單位: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展覽介紹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榮幸宣布,將于2024年1月26日下午3點在香港黃竹坑空間,推出國際藝術家群展“可能的別處”。展覽由陸向怡、黃瀠策劃,呈現(xiàn)來自德瑪科·莫斯比(Demarco Mosby)、李宰憲(Jaeheon Lee)、蘇菲-尹·布雷特茲(Sophie-Yen Bretez)、衛(wèi)明輝、王健、蘇航、郭耀賢(Yowshien Kuo)、袁元八位藝術家的繪畫作品。

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中詩人雅羅米爾試圖逃離母親,逃離庸常的生活,直至他短暫生命的結束。此時此地似乎總是瑣碎和痛苦的根源,因而“別處”成為面對眼前困頓時的一種抵抗性想象和逃避性寄托,仿佛那是唯一可感知的解脫。然而往往當人們試圖進行積極變革時,怪誕的現(xiàn)實會無情地顯現(xiàn),使人的幻想破滅—落入貝蘭特所言的“殘酷的樂觀主義”困境——“當你渴望實現(xiàn)的事物卻成為實現(xiàn)自我的阻礙”。如弗朗索瓦·里卡爾評論雅羅米爾所追求的“別處”的詩歌實則與“此處”并非大相徑庭:“但是在純潔,詩歌的那邊還有什么嗎?什么也沒有?;蛘吒_切地說,那邊和這邊一樣。詩歌的那邊和詩歌的這邊一樣,是無韻律的世界,也就是說,是不確定,是相似,是不平衡,是游戲,是滑稽模仿,是靈魂和身體的不協(xié)調,仿佛詞語和事物之間一樣,是假面舞會,是錯誤”。于是,別處的生活自有其欺騙與脆弱性,由此引發(fā)關于“此處”與“別處”的探討:人的存在境況究竟是怎樣的?人為何會常被“別處”所迷惑?人應當如何從“此處”走向“別處”,一個更為易達到的“別處”?展覽通過聚焦在八位國際藝術家在對人物繪畫的當代思考中對人類境況和普遍經驗的探討,試圖在此之中窺見可能的別處。

郭耀賢的作品將亞裔美國人的形象融入帶有美國西部風情的超現(xiàn)實風景中,畫面底部電視信號測試圖似乎是現(xiàn)實世界出現(xiàn)故障(glitch)的小證據。身著牛仔服飾的亞洲人形象跳出刻板,豐滿且富有生命力,如同神話中的神。媒介多樣的作品自身成為一種感官刺激,身體之外的一切也洋溢著欲望:人物被老式電視機圍繞,接受流行文化灌輸?shù)挠成洌划嬛腥宋镒陨硪矊δ承〇|西充滿欲望,他們盲目地愛上了理想、文化或自己的身份,而在這種狂熱中,他們實際上無法駕馭自己所處的文化。

蘇菲-尹·布雷特茲的畫面中赤裸身體的亞裔面孔女性人物反向凝視著觀眾,神秘的藍龍蝦與其一同出沒,其曝露的自傳元素是藝術家對個人歷史與身份的探索。海平線勾勒出廣闊平原不可見的邊界,一切近乎氤氳著人類集體最原始的鄉(xiāng)愁。女性的處境與離散的漫延在標題的詩意中又回歸至生命與自然親密的關系。畫面中冷暖交織、矛盾亦和諧的色彩與構圖的形式美感并存,而布雷特茲揭示美麗和諧之下其本質往往是痛苦、黑暗和悲傷的。

德瑪科·莫斯比的人物由松散粗獷的筆觸勾勒出輪廓,衣著簡樸,手捧白鳥,滯于水沼。行為笨拙,面部模糊的人在厚涂的荒野背景下似乎陷入復雜的情感迷失,視覺隱喻了原始的人類經歷和充滿掙扎、徒勞和歧義的心理景象。寓言式的敘事繪畫引發(fā)對生活的反思:在反復的日常旅程上真實的自我何在?所積累的情感創(chuàng)傷帶來的是隱匿的破壞抑或是鍛煉堅韌?

在灰色調的荒誕日常場景中,衛(wèi)明輝的人物似乎常常陷入一種僵局,懸于行動與停滯之間。我們在男性人物內扣雙腿的尷尬感中發(fā)現(xiàn)韓炳哲所討論的倦怠,這種功績社會中逐漸消弭的否定性在此制造了一個允許逗留的閑適空間,提供一種悠長、緩慢的關注。藝術家將視線盯準習以為常的狀態(tài),在眩暈下發(fā)現(xiàn)其本質也是一層需去對抗的幻覺。

蘇航的作品畫面中周遭環(huán)境的云層、巖壁凝滯厚重的形態(tài)似乎與藝術家對人物和題材的思考處理相平行:人物各有行動方向,無論是行于路上還是對日朝拜,信念與現(xiàn)實情況相沖突的膠著狀態(tài)帶來的巨大張力;刻意選擇的寓言題材與造型原型在繪畫的一次次行動過程中合理化自身的當代性,而這也是藝術家掙扎的問題意識的體現(xiàn)。一起,形成激進而克制、異質性的繪畫敘事。

袁元的作品體現(xiàn)更多對油畫本體語言的的追求。袁元在大塊厚涂之上用刮刀制造肌理的沖擊感,并把過程中偶發(fā)的產物永久留在畫布上。日常的人物在有意的處理下陷入寫實和強烈的戲劇性拉扯之中,繪畫的外在性(寫實與處理)與內在性(繪畫對象的精神本質和藝術家自己的內在狀態(tài))由此可見一斑。

王健則放棄更多敘事,將古典形式與當代生活圖景巧妙結合,追求藝術家的主觀表現(xiàn)趣味與視覺上的更純粹。在女性與室內空間的傳統(tǒng)搭配中,緊閉的窒息感蕩然無存,余下日常的氛圍感觸。纖細身形的少女們或背對觀眾或手持書本,面容不可見,展現(xiàn)神秘與拒絕的姿態(tài),屬于個體的五官被隱藏,強調代表狀態(tài)的軀體??桃馊コは窀泻笊倥尸F(xiàn)了一種同質化,作為符號靈活出入于不同空間。

李宰憲描繪的女性形象相較之下更為鬼魅微妙。多重面孔與身影重疊,既存的界限仿佛也同女子的面部特征一同被藝術家所模糊—身體/靈魂、真實/虛幻、在場/缺席、生者/死者。這些女子是否會是伍德曼的化身?畫布上的空間與現(xiàn)實分割,筆觸在此化為碎片化和沖突的自我遺留下的痕跡,一切都是不確定的,錯位且短暫的。

此次展覽展出的八位藝術家的20多件作品中,不同的人物描繪或將個體經驗與精神氣質注入形象,或尋求對人存在狀態(tài)的表述和再現(xiàn),作為對生命的堅韌、脆弱和活力的提醒。在此,對人物的描繪是形象的模仿卻并不止于此,與連接人的主體生命息息相關。在個人主體性與之持續(xù)不斷發(fā)生關聯(lián)與對話之中,其描繪的“絕對主體”,不僅是人物本身,更包括人所處身的整體生存環(huán)境。藝術家作為社會個體對群體意識的表達,個人記憶和感受作為人物群像切片,試圖展現(xiàn)和調和生活無休止的循環(huán)中豐富的矛盾性和復雜情感。于是,可能的別處并非對現(xiàn)實生活的逃離,而是愿潛入其中的發(fā)現(xiàn)和有益的超越。

關于藝術家

德瑪科·莫斯比 (Demarco Mosby),1991年生于美國堪薩斯城,現(xiàn)居住并工作于紐約。2021年畢業(yè)于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獲視覺藝術碩士學位;2014年畢業(yè)于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獲視覺藝術學士學位。

德瑪科·莫斯比的作品以敘事為基礎,汲取了我們日常旅程上所積累的情感創(chuàng)傷。莫斯比是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藝術碩士課程的畢業(yè)生,并在2021年的論文展上首次展出了他的開創(chuàng)性作品《回文》(Palindrome)。在本科階段,莫斯比在視覺藝術學院學習,主修漫畫和插畫,深深根植于他對敘事和人物的崇敬之中。到2017年,他完全轉向繪畫,適應了他對故事講述的欣賞。他的作品在紐約許多群展中展出,并于眾多藝術博覽會中亮相,包括邁阿密 UNTITLED、紐約 Independent HQ 和 1-54、洛杉磯 Felix Art Fair,以及芝加哥 EXPO。此外,他的作品已被許多著名的私人收藏所收購。

他的個展包括:“悄悄持續(xù)”,Ochi 畫廊,洛杉磯,加利福尼亞,2023;“若無劍,賣掉你的披風去買一把”,Anna Zorina 畫廊,紐約,美國;2023;“機器的炮臺”,Luce 畫廊,都靈,意大利,2022。他參加的群展包括:“日出,日落”,Bradley Ertaskiran 畫廊,蒙特利爾,加拿大,2023;“某種怪獸花名冊”,Analog Diary畫廊,比肯,紐約州,2022;“時代的顏色”,Leeahn Gallery Daegu,韓國,2022;“言出之音”,Lyles & King 畫廊,紐約,美國,2022;“星際感知”,亨特美術碩士論文展,2021;“低潮中的光芒”,UncleBrother 畫廊,紐約,美國,2021;“凝視的特權”,亨特學院畫廊,紐約,美國,2020;由丹尼爾·巴埃茲(Danny Baez)策劃的“聚會的特權”, Regular Normal 畫廊,紐約,美國,2020等。

李宰憲 (Jaeheon Lee),1976年出生于韓國蔚珍郡,現(xiàn)工作生活于韓國堤川。李宰憲的創(chuàng)作根據人物和景觀來可視化現(xiàn)有形式和未知空間。他從畫家的角度探索繪畫的歷史,并將存在主義的形式和未知空間融合到畫布上。李宰憲的繪畫作品上,幾個面孔有時會重疊在一個身體上,有時是兩個、三個或四個。面部特征和反復擦拭的筆觸使其看起來與現(xiàn)實相去甚遠,就像一層霧蒙蒙的膜被涂抹上去;同時,被主題所穿戴的古典西方服飾給人以神圣和宗教的印象。那些似乎已被擦掉的臉部構圖、以生動的筆觸描繪的服飾和背景展現(xiàn)了藝術家對于捕捉存在主義形式和未知空間的一貫態(tài)度。他曾在韓國和美國的舉辦多個個展,其作品也在其他重要的美術館展出,包括首爾市立美術館、光州美術館、全北道美術館等等。

蘇菲-尹·布雷特茲 (Sophie-Yen Bretez),1994年生于越南,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目前在巴黎工作生活。4歲時,她從越南移居法國,她多樣化的藝術實踐折射出厚重的文化傳承。2018年,布雷特茲在法國魯昂的諾歐商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此后便活躍于巴黎文藝創(chuàng)作行業(yè),并多次擔任管理職位。2021年,她決定追隨她對藝術的激情,開始全職創(chuàng)作。

蘇菲-尹·布雷特茲的藝術實踐根植于自我意識,她悉心體驗自身的經歷并將其轉化為具有神秘感的視覺語言,無拘無束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成為她的靈感來源。她努力在自己、畫作和觀眾之間發(fā)起無邊際對話,探討人類狀況和情感復雜性等等主題。與此同時,作為被法國人收養(yǎng)的亞裔女性,她也在不斷探索身份認同及其復雜性等話題。

如夢似幻的超現(xiàn)實主義形象是布雷特茲的標志性風格。她在作品中探討了創(chuàng)傷、韌性、身份、親密關系、性與自主權等問題。她希望如實反映正處于(疫情)恢復期的人類狀況,專注探索多樣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布雷特茲熱衷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男凝視線,用逆向窺視法挑戰(zhàn)社會與女性赤裸之間的關系。在她的畫作中,意志堅定的強大女性直視觀眾,無形中營造距離感,也證明她們不是任由觀眾擺弄的對象,而是掌控自己身體的主人。

她最近的展覽包括:個展“Powerful, despite it all”(JD Malat 畫廊,倫敦,2023);“勇躍的協(xié)奏曲”(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曼谷,2023);“All Together”(Lorin 畫廊,洛杉磯,美國,2023);“Woman, Empowere”(JD Malat 畫廊,倫敦,英國,2022)等。她的作品展出于迪拜、洛杉磯、曼谷等地。

衛(wèi)明輝 ,生于2000年,2022年畢業(yè)于河南師范大學油畫系。衛(wèi)明輝以超現(xiàn)實繪畫作為基礎語言,大量打撈轉瞬即逝又自相矛盾的時間線。他繪畫的主體游離在名詞,形容詞,和副詞之間,導向一種由機械性日常繁殖出的系統(tǒng)性幽默。在這種結構下,一切習以為常的狀態(tài)都成為了藝術家不得不對抗的幻覺,進而還原初始的生命動機。

他的近期展覽包括個展“它在試圖打破那個水杯”(OUTSIDER局外人畫廊,鄭州,2023);“夢之飛鳥”(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2023);“是否抵達”(Tong Gallery+Projects, 北京,2023)等。

王健 ,1987年生于哈爾濱市,2010年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油畫系,現(xiàn)工作和生活于北京。

王健往往能從日常私密化的生活景觀中,獲取到一種普遍化的、共通的審美經驗,并構造出獨一無二的具有當代繪畫性與神秘裝飾傾向的畫面形式。他的繪畫兼具感性的詩意筆觸與理性克制的畫面構成秩序,藝術家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持續(xù)投入到一個私密空間的敘事中,女性的形象作為純粹美的視覺象征元素與其他視覺信息共同鑲嵌在精致高級的繪畫本體語言之中,實現(xiàn)了人與空間關系、古典形式與當代生活圖景之間相結合的完美范式。

他的參展經歷包括:“入迷”(頌藝術中心,北京,2023);“向墻壁發(fā)問——國際青年藝術家邀請展”(頌藝術中心,北京,2023);“2023 JINGART藝覽北京”(北京展覽館,北京,2023);“成為巴爾蒂斯的女孩”(幻藝術中心,北京,2021);“第八屆北京國際雙年展”(中國美術館,北京,2019)等。

蘇航 ,1996年生于湖南長沙,現(xiàn)工作生活于北京。2019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三工作室獲學士學位;2022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三工作室獲碩士學位。

蘇航的繪畫以自我的肉身經驗為創(chuàng)作起點,探索個人化的情感表達與感知線索,嘗試將自身的異質化實踐線索來回應藝術譜系脈絡與社會演變。在中國語境下,主要圍繞藝術與政治的關系通過繪畫展開回應與探討。同時,希望根據不同的具體的個人問題意識,展開不同繪畫方法與之匹配的去實踐,而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恒定的風格,可識別的個人符號。

他的近期展覽包括個展“夢游人”,Cassoulet Gallery,香港,2023;“發(fā)展繪畫以免落后生活”,作者畫廊,北京,2023;“熾熱的前路”,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3;“如果你能看見”,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2023;“嶄新的”,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3等。

郭耀賢 (Yowshien Kuo),1985年生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2014年從密蘇里州圣路易斯方邦大學,獲藝術碩士學位?,F(xiàn)生活工作于圣路易斯,主要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融合了他作為一名臺美人的個人經歷,結合歷史參照和批評,評論社會和種族不平等、文化建構、性別問題以及人類狀況。最近,他獲得了2022-23年度大河雙年展藝術獎,并在圣路易斯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個展。他的作品還出現(xiàn)在許多出版物中,包括2020年《新美國繪畫》第149期,他在封面上顯著亮相。郭耀賢曾在美國和歐洲各地參展,包括多個藝術博覽會。

他近期的個展包括:“目光的主人”,盧切畫廊,都靈,意大利,2022;“邊疆羅曼史”,贊美陰影畫廊,波士頓,美國,2021;“西部毒液”,圣路易斯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圣路易斯,美國,2020;“最后的安全!”,百慕大項目,費格森,美國,2019;“百分之五十裸露的演示”,普特南藝術中心,杰克遜維爾,美國,2018;“事實和數(shù)字讓那兩個冒牌神職人員成為謊言制造者”,米利茨工作室與畫廊,圣路易斯,美國,2018;“會沒事的”,霍夫曼·拉尚斯當代畫廊,圣路易斯,美國,2016。

他參加的群展包括:“超越:來自美國西部的藝術家身份的拓展”,圖森藝術博物館,圖森,美國,2022;“雅努斯”,摩根畫廊,紐約,美國,2022;“流動的大地”,尤里烏斯·凱撒畫廊,芝加哥,美國,2021;“此處與彼處”,贊美陰影畫廊,波士頓,美國,2021;“藍調”,LVL3畫廊,芝加哥,美國,2020。

袁元 ,1971年生于江蘇南京。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油畫系第一工作室主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曾獲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油畫展銀獎及教育部頒二十一世紀優(yōu)秀人才獎項。油畫作品《豐碑的記憶》《蘇和》《敦煌女兒》等多幅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國家體育總局、國家大劇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大都美術館、臺灣長流美術館等多家美術館和機構收藏。

袁元使用油畫材料和拓印的手段,進行“復制”:他畫的是等大的人體,畫得過程本身是對人在畫布上的復制,然后用類似拓印的復合手段去實現(xiàn)某種特殊的畫面語言,力圖用再“復制”來作為藝術語言去表現(xiàn)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反應,人的生存狀態(tài)進而探索傳統(tǒng)油畫語言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

他近期的個展包括:“遠景與近景——袁元油畫作品展”,橋藝術空間,北京,2023;“秩序畫語——袁元作品展”,橋藝術空間,北京,2018;“棱鏡——袁元藝術展”,今日美術館,北京,2016。

關于策展人

陸向怡 ,1992年出生,策展人,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覽部總監(jiān)。策展工作圍繞藝術家群體代際研究、藝術行業(yè)機制研究、虛擬藝術等方向,尤其關注于新興藝術現(xiàn)象的研究與策劃;致力于挖掘和推動年輕一代藝術力量。策劃的展覽包括:“光,總在表面停留”冷廣敏個展(2023)、“庫柏勒之軀”劉悠然個展(2023)、“野餐”侯佳男個展(2023)、“層疊之膚”國際年輕藝術家群展(2023)、“數(shù)字原始主義”高航個展(2023)、“氵”吳晶玉個展(2022)、“一片盛大的記憶”久事美術館(2022)、“工具已驗證”皆藤齋個展(2022)、“后我世代:如何書寫年輕藝術家”(2022)、“武藝個展:心源日記”(2022)、“朱金石個展:意外美學”(2022)、“岳敏君個展:拈花一笑”(2022)、“間有閑時多云到陰”草場地春季藝術季(2022)、“記憶、戲謔與意識流”(2022)、“全球之歌”(2022)、“低燒的繪畫”(2021)、“控制”李尓鵬個展(2021)、“今天的天實在是太藍了”郭宇恒個展(2020)等,曾入圍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策計劃”(2018)。

黃瀠 ,2000年出生于湖北武漢,2021年獲得倫敦大學學院藝術史學士學位,2022年獲得倫敦大學學院藝術史碩士學位,現(xiàn)任職于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覽部。研究方向關注當代女性主義藝術、身體政治與情感研究、酷兒理論與批評。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