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挽歌:有關懷舊的五種欲望機制

開幕時間:2019-03-22

開展時間:2019-03-22

結束時間:2019-05-19

展覽地址: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 | 上海市普陀區(qū)莫干山路50號7號樓106室

策展人:韓馨逸

參展藝術家:陳呈毓,馮山,胡偉,廖逸君,閆欣悅

主辦單位: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

展覽介紹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榮幸地宣布我們將于2019年3月22日舉辦由韓馨逸策劃的群展“挽歌:有關懷舊的五種欲望機制”,參展藝術家包括陳呈毓、馮山、胡偉、廖逸君和閆欣悅。“挽歌”的目的并非在于撩撥悲觀情緒,而在于觀察及回應當下懷舊熱潮的興起及其緣由。策展人選取攝影、繪畫、影像、雕塑、裝置、檔案等媒介,構造一個多重時間線索并存的展覽空間。 展覽將持續(xù)至2019年5月19日。
  懷舊作為一種面向過去的綿延的情緒,并非明確對應于時空中的某一具體的坐標點,它指向混沌的過往經驗碎片,而最終匯集為斑駁的集體記憶。通常情況下,從更為廣闊的文化意義上來看,懷舊作為螺旋上升型的歷史回環(huán)中不可避免的情緒,往往反映著歷史思想的回潮、動蕩變化的現(xiàn)實狀況以及保守停滯的文化形態(tài)??梢哉f,懷舊相對于激進,成為了自戀的以及腐朽的象征。但今天的人類文明正在不斷接近自互聯(lián)網誕生以來的下一個技術奇點,曾經出現(xiàn)于科幻作品中的縹緲幻象已經如同幽靈般與我們共存。
  面對爆炸式發(fā)展的技術突進,懷舊也因此成為了回溯自身歷史、留存及重塑個人及集體文化身份的有效途徑,也對當下技術碾壓式的優(yōu)先地位形成了某種尖銳激烈的批判意味。本次參展的五位藝術家將懷舊化作一種具有修復功能的創(chuàng)造工具,他們從個體經驗出發(fā),同時也共同顯示出了對于具有“失憶”特質的當代文化現(xiàn)狀的反思與焦慮。試想,當人類的記憶被電子化的記錄方式變?yōu)槭ゾ€性時間線索的斷片,我們將如何自處?懷舊又將意味著什么?本次展覽將嘗試為這些問題提供開放式的答案。
  關于策展人
  韓馨逸 (1988 年出生)是一位策展人,2015 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獲碩士學位。2011年畢業(yè)于同濟大學文化產業(yè)管理系,獲學士學位。于2016年聯(lián)合創(chuàng)立Salt Projects,現(xiàn)生活工作于北京。她的策展及寫作實踐專注于回應及刺穿現(xiàn)實生活中的虛偽共識或流行觀念。她參與策劃的項目包括:“挽歌:有關懷舊的五種欲望機制”(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上海,2019) (即將展出)、“游戲的終結”(鴻坤美術館,北京,2018) 、“日落將至”(泰康空間,北京,2017)、“自我批評: 適當?shù)慕虒?rdquo;(中間美術館,北京,2017)、“密室”(上午藝術空間,上海,2016)。
  關于藝術家
  陳呈毓 
  1984年生于臺北,2015年畢業(yè)于芝加哥藝術學院,獲學士學位?,F(xiàn)生活和工作于臺北。群展包括:“挽歌:有關懷舊的五種欲望機制”(亞洲當代藝術空間,上海,2019)(即將展出)、“回聲像”(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臺北,2019)、“臺北美術獎”(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2018)、“離線瀏覽:2018臺灣國際錄像展”(鳳甲美術館,臺北,2018)、“Back to Marginality”(衿川藝術空間,首爾,2017)、“Aspirations of Flights”(香港藝術中心,香港,2017)、“The New Normal”(Ashkal Alwan,黎巴嫩造型藝術協(xié)會,貝魯特,2017)、“臺北美術獎”(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2016)、“PRESS-REPEAT >< In/habit Art Series”(Tritriangle畫廊,芝加哥,2016)、“From The Ground Up”(芝加哥藝術學院尼曼藝術中心,芝加哥,2015)、“Time Art Festival”(芝加哥藝術學院BFA與MFA學生展,Gene Siskel影像中心,芝加哥,2015)、“Inside/Outside”(David Weinberg畫廊,芝加哥,2015)、“THIS EVENT WILL BE LIVE STREAMED?。?!”(Bains Connective,布魯塞爾,2014)、“千夜與一夜,天方夜譚的不眠夜”(水磨坊藝術中心,紐約,2014)、“STUFF ON STUFF ON STUFF”(Tritriangle畫廊,芝加哥,2014)、“Re/modeled + Re/leased”(一間藝廊,北京,2014)。展映包括:“Resident Video 11:The Fall”(Facets.org,2016)、“西班牙國際疾病電影節(jié)II FICAE-Diseases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and Art Fest”(瓦倫西亞,西班牙,2016)、“里斯本國際電影節(jié)”(里斯本,2016)、“卡塞爾紀錄片電影節(jié)” (卡塞爾,2016)、“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新導演系列NewFilmmakers Film Festival”(紐約,2015)、“第38屆丹佛電影節(jié)”(丹佛,2015)、“高雄短片電影節(jié)”,(高雄,2015)。曾參與2018年臺北市立美術館“春之當代論壇X 2018臺灣國際錄像展”、臺北在地實驗“在地聊計劃:無情眾生”、2017年臺北鳳甲美術館“藝術家座談:2018臺灣國際錄像展”、湖北美術學院“藝術家座談:無情眾生”、2016年芝加哥圓桌“視(適)性:影像的日常實踐及數(shù)字的搖勒搖勒”, 2015年芝加哥藝術學院“到訪藝術家座談,Media Practice with Snow Yunxue Fu”等講座。2018年入圍“臺北美術獎”、2016年獲得“臺北美術獎”優(yōu)選獎、2015年獲得“羅徹斯特國際電影節(jié)”優(yōu)選獎以及芝加哥藝術學院“James Nelson Raymond Fellowship ”、2011年獲得芝加哥藝術學院“Merit Scholarship ”。
  馮山
  1985年生于石家莊,2012年畢業(yè)于天津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學士學位;2016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獲碩士學位。現(xiàn)生活及工作于北京。群展包括:“挽歌:有關懷舊的五種欲望機制”(亞洲當代藝術空間,上海,2019)(即將展出)、“天津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展”(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天津,2016)、“‘覆調’中國當代雕塑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陶溪川美術館,景德鎮(zhèn),2016)、“青年藝術100”(北京農業(yè)展覽館,北京,2016)、“大展鴻圖”(C+空間,北京,2016)、“‘鋼鐵之夏’金屬雕塑創(chuàng)作營”(太原化學工業(yè)園區(qū),太原,2015)、“2012之舟——富隆杯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今日美術館,北京,2012)、“天津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優(yōu)秀作品展”(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天津,2008)。
  胡偉
  1989年生于大連,2012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2016年畢業(yè)于荷蘭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F(xiàn)生活及工作于北京。他的作品試圖在外部現(xiàn)實(非藝術化的表達)與“藝術敘述”之間建立起可思辨的聯(lián)系。結合對個體特性以及社會現(xiàn)實的觀察,他感興趣于勞動(體力和腦力)和資本的權力關系,試圖探討技術與人狀態(tài)的調解或不可調的現(xiàn)象以及其中的政治、經濟、道德關系問題。個展包括:“集美阿爾勒發(fā)現(xiàn)獎展覽”,(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廈門,2018)、“父親:‘明天不要再去跟老板叫板,先想想他到底要什么。’”(懷俄明計劃,北京,2018)、“‘間’全球化愿景”(TJINCHINA項目空間,蒂華納,墨西哥,2014)。群展包括:“挽歌:有關懷舊的五種欲望機制”(亞洲當代藝術空間,上海,2019)(即將展出)、“此地有獅”(798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9)(即將展出)、“睡眠復仇,夢見生命”(激發(fā)研究所,北京,2018)、“游戲的終結”(鴻坤美術館,北京,2018)、“超時空”(多倫美術館,上海,2018)、“土地、導靈、科學、政治”(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北京,2017)、“抵抗的涌現(xiàn)”(泰康空間,北京,2016)、“集體失調/演說之后”(Greylight Projects,布魯塞爾,2016)、“上海種子——奇點”(喜馬拉雅美術館,上海,2016)、“對牛彈琴”(Dutch Art Institute,安納姆,荷蘭,2016)、“破土”(Rabbithole,紐約,2016)、“‘對話的開始’DAI的漫游學院項目”(Sazmanab當代藝術中心,德黑蘭,伊朗,2015)、“布魯斯的邀請”(Punt WG Space,阿姆斯特丹,2015)、“第八屆Estandartes雙年展”(蒂華納文化中心,蒂華納,墨西哥,2014)。
  廖逸君
  1979年生于上海,2008年畢業(yè)于美國孟菲斯大學攝影系,獲碩士學位?,F(xiàn)生活及工作于紐約。個展包括:“Pixy Liao”(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廈門,2018)、“女士們先生們”(Vasli Souza畫廊,馬爾默,瑞典,2017)、“男孩維納斯”(Leo Xu Projects,上海,2016)、“有些話就我們兩個說說”(初稿畫廊,悉尼,2016)、“實驗性關系”(迂回繼承畫廊,孟菲斯,2015)、“我們做愛吧”(紐約攝影俱樂部,紐約,2013)、“兩個故事中的第二個故事”(Kips畫廊,首爾,2013)、“孟菲斯,田納西”(美華藝術協(xié)會,紐約,2011)、“實驗性關系”(Adam Shaw工作室,孟菲斯,2008)。群展包括:“挽歌:有關懷舊的五種欲望機制”(亞洲當代藝術空間,上海,2019)(即將展出)、“繆斯繆斯”(紐約捷克中心,紐約,2018)、“工作不宜:女性目光”(Vice創(chuàng)想計劃,性博物館,紐約,2017)、 “Out Frames”(博洛尼亞現(xiàn)代美術館,博洛尼亞,意大利,2016)、“忘物志”(膠囊畫廊,上海,2016)、“BAGISM包·當代”(chi K11美術館,上海,2016)、“真家伙”(花畫廊,紐約,2016)、“無約束的——中國年輕的當代藝術”(OPEN ART雙年展,厄勒布魯,瑞士,2015)、“重瞳體”(何香凝美術館,深圳,2014)、“En Foco 新作品展覽”(Longwood畫廊,紐約,2013)、“普通的瘋狂之歌”(跑馬藝術中心,貝魯特,黎巴嫩,2012)、“就是這里:孟菲斯當代攝影”(DIXON畫廊,孟菲斯,2012)、“下一站鯤鯉”(鯤鯉國際影廊,上海,2011)、“跨越: 跨越國界”(A.I.R畫廊,紐約,2010)、“不相關:本地不做關于亞裔作品的新興亞裔藝術家”(阿拉里奧畫廊,紐約,2010)、“當代攝影”(伍德斯托克攝影中心,伍德斯托克,2009)、“嘿,熱照!”(Jen Bekman畫廊,紐約,2009)、“第四面墻”(平遙國際攝影節(jié),平遙,中國,2008)。曾獲得的獎項包括:紐約藝術基金會獎金、Santo基金會個人藝術家獎、阿爾勒-Madame Figaro女性攝影師獎、En Foco新作品大獎、LensCulture的曝光獎等。 
  閆欣悅
  1992年生于黑龍江,2015年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2016年畢業(yè)于法國艾克斯高等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2018年畢業(yè)于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皇家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現(xiàn)生活及工作于安特衛(wèi)普和上海。個展包括:“午夜信息”(Alain Hens畫廊,安特衛(wèi)普,2018)、“空間自相關”(騰挪空間,廣州,2015)。群展包括:“挽歌:有關懷舊的五種欲望機制”(亞洲當代藝術空間,上海,2019)(即將展出)、“繩索”(Showhouse JayJay,安特衛(wèi)普,2019)、“ABC Klubhuis之夜”(弗拉芒文化中心De Brakke Grond,阿姆斯特丹,2018)、“奇妙的珍珠——巴洛克身體”(安特衛(wèi)普皇家美術學院美術館,安特衛(wèi)普,2018)、“未知的身份”(8003展廳,巴黎藝術城,巴黎,2017)、“趣味的相聚”(法國尚邦莊園中法文化交流中心,利尼永河畔勒尚邦,法國,2017)、“邂逅實驗”(盒子空間,深圳,2015)、“第三周:傻瓜是我們最后的希望嗎?”(DigitaLive 廣州國際行為藝術節(jié),小洲人民禮堂,廣州,2013)、“COW國際設計插畫節(jié)”(Architect House,第聶伯羅,烏克蘭,2012)。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