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

開幕時間:2020-09-12

開展時間:2020-09-12

結束時間:2020-12-06

展覽地點:北京市朝陽區(qū)金蟬西路OCAT研究中心

參展藝術家:蔡藝璇,曹雪菲,白雨婷,李石影,袁中天,李藝卓,于濰穎,周雷

主辦單位:OCAT研究中心

展覽介紹


OCAT研究中心將于2020年9月12至12月6日呈現(xiàn)“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該展覽是“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計劃”六份入圍方案的公開展示。

今年是OCAT研究中心實施“研究型展覽策展計劃”的第三年,也是極其特殊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下,人類社會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和變革。受疫情影響,許多藝術家、策展人的工作計劃被暫停擱置,或被徹底取消,藝術機構的工作方式也因此發(fā)生改變。但正是由于疫情的來襲,讓我們能夠在如此快節(jié)奏的社會發(fā)展中停下來,有更多的時間去創(chuàng)作、思考和轉變。

OCAT研究中心自今年1月23日發(fā)布方案征集計劃至4月15日截稿,共收到完整策劃方案50份。根據(jù)項目主旨,評選組將“研究性”放在評選標準的首位,共選出六份入圍方案:“動物故我在” (策展人:白雨婷),“齊物生息:堆棧地貌中的自然系統(tǒng)變動”(策展人:蔡藝璇、曹雪菲),“一場探索冷眼旁觀又自得其樂的展覽”(策展人:李石影、袁中天),“又何間焉:病毒特性的多介質表達”(策展人:李藝卓),“城市, 聲音, 輕盈:移動邊界與虛構敘事” (策展人:于濰穎),“瘞翳囈憶噫疫——瘞疫六字訣《聲疫解剖學》文獻展”(策展人:周雷 )。

六份方案的策展人/團隊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和路徑出發(fā),或是對后疫情時代人類與其生存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敏銳地捕捉到當下社會環(huán)境中因疫情觸發(fā)的各種問題;或是反思理論與實踐間的差異,并結合對于某種藝術形式以及方法論的思考,作用于自身的研究對象?;仡櫲ツ甑娜雵桨?,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趨于多元化和國際化;而處于特殊情況下,今年的項目則在具有社會普遍性的具體問題上進行了深刻而細致的討論,由于這些方案都具有或多或少相關聯(lián)的關注點,今年的入圍展也呈現(xiàn)出一種不期然而然的整體性。在進入入圍展的準備段后,六組策展人/團隊對原有方案進行了調整和深化,在接下來近三個月的展出時間中也將在此基礎上繼續(xù)促進對話、推進研究。

六份入圍方案將于2020年9月12日起于OCAT研究中心展廳進行公開展示。展覽期間,OCAT研究中心將組織“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工作坊”,由OCAT研究中心執(zhí)行館長巫鴻及特邀評委與獲選策展人/團隊圍繞各自的策展方案展開對話,活動將以線上和線下同步的方式進行。最終評選將參照特邀評委及觀眾對入圍方案的反饋選出一份優(yōu)勝方案,在方案展結束后通過OCAT研究中心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公布,并于2021年實施。

在此,OCAT研究中心衷心感謝參與此次策展計劃的策展人、研究者、藝術家和機構,以及大家對OCAT研究中心的長期支持。

初選入圍方案介紹

動物故我在

策展人:白雨婷

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的全球危機使人類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和混亂程度,這促使我們對“人類世”進行批判性思考。目前的證據(jù)顯示,COVID-19病毒是從動物源中產生的。然而,由于全球變暖、工業(yè)化養(yǎng)殖、動物實驗、人類娛樂和棲息地喪失,動物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和生存困境。與此同時,主流文化往往抽象地描述動物,將其轉變?yōu)楸扔餍缘奈锛C襟w和寵物產業(yè)賦予物種特性,喚起人們的同情和感傷。當前的事態(tài)促使人類——不僅在倫理上,而且在存在論上——以一種更縝密、不那么自戀的方式回應非人類世界。本次展覽反對文化與自然之間的本質主義分歧,旨在探尋當今世界處理人與動物關系的替代方式。

自亞里士多德以來,人類與動物之間就建立起等級體系。笛卡爾的主觀/客觀的區(qū)分進一步強調了人類在理性和語言能力上享有特權的概念。文學和精神分析長期以來一直將動物作為人類想象力的投射和人格的隱喻。與自由人文主義傳統(tǒng)相反,近代哲學家提出了解構本體論界線的可能性。1974年,托馬斯·內格爾的著名文章《作為一只蝙蝠會是什么樣?》,反對忽視動物主觀經驗復雜性的還原唯物主義思想。同樣,在《動物故我在》一文中,雅克·德里達描述了他在浴室被寵物貓看到裸體的經歷,批判了突出假定的“他者”和無視個體動物的主觀性。德勒茲和瓜塔里根除了固定和穩(wěn)定主體的概念,表達了“生成動物”的親密而非辯證的過程。堂娜·哈拉維提出,人類和非人類共同塑造彼此,作為彼此親密糾纏的一部分。

此次展覽借鑒德里達的探究和其他思想家的動物理論挑選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通過探索動物主體性和挑戰(zhàn)人與動物關系的本體論基礎來顛覆人類中心主義。這組作品中的動物無論表演或表現(xiàn)(而不是再現(xiàn))都扮演著保持其觀點的活性劑角色。藝術家拒絕象征主義,通過理解而不是想象來接近非人類。總的來說,他們提供了一種物種對等和多元化的后人類中心主義視角,因此也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擺脫身份束縛的機會。

齊物生息:堆棧地貌中的自然系統(tǒng)變動

策展人:蔡藝璇,曹雪菲

城市匍匐于山川之間,生產活動從自然生息中攫取能源,基礎設施也在大刀闊斧地改造地質狀態(tài)——建造技術逐步進入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技術現(xiàn)代化則進一步使空間向上延伸,感應設備將人類情感及認知方式與網絡界面相連,通過衛(wèi)星拓展到外太空,給予我們開發(fā)并規(guī)訓自然的行星級運算能力。展覽借用本杰明-布拉頓的“堆棧”理論來比喻“由地表至上空無盡設備”中新的邊界與地緣政治,并用莊子的“齊物”理論引出中國山川建設與宇宙學的制衡。這種天人制衡受限于禮法、儀式與民俗經驗,經由現(xiàn)代化逐步瓦解,在技術的指引下形成對沖突及災難的新的治理方法。展覽以“自然系統(tǒng)-技術堆?!睘槊}絡,情緒感知為切口,將齊物感知的方式與地緣空間疊交,將生命周期嵌入宇宙及地質時間。

空氣中的濕度、寄居病毒和漂浮物質,皆來自于生態(tài)屏障、地質資源燃燒、甚至地表空間形態(tài);對土地的焦慮與流媒體同行,不斷流動的信息如同空氣,是存在于土地與身體之間的界面,無形浸入日常。地心與衛(wèi)星的臍帶連結如月之頸,在這場穿越大氣的旅程中,將人類對地球的認知與控制拓展到行星級。月文對水文的牽引,在潮汐中化為動能,被交付給鋼鐵管道,連接電子芯片及衛(wèi)星網絡,將因山川錯落而調動的靈韻情緒壓縮為力比多,卷入虛擬投資與無盡消費。

展覽將通過三個分區(qū)展開——來自地層的天空、月之頸、潮汐流。影像與聲音將熱度、濕度、流域、山形與地緣空間格局移形換影,擺布出不同情緒姿態(tài)。文獻研究則追蹤自然元素在政權變動、疆域拓展,以及經濟模式更替中的足跡,呈現(xiàn)民俗經驗與科學認知之間的博弈。最后收尾于三則思辨設計,從司法框架、能量流動、數(shù)據(jù)集散的角度,試圖呈現(xiàn)進入自然生態(tài)的另種途徑。

一場探索冷眼旁觀又自得其樂的展覽

策展人:李石影、袁中天

后全球化時代的特征在疫情之后更加凸顯,藝術家進入朋克式的小群體創(chuàng)作模式,態(tài)度是冷眼旁觀又自得其樂。注意到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條件下產生的一些新作品,我們想起許多長期堅持身份不確定性的流民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往往顯現(xiàn)出對流動文化結構中個體生存的獨立思考。此次展覽我們邀請同時與多種文化社會對話的藝術家用視頻的方式坦誠地展現(xiàn)內心情緒的節(jié)奏和對生活的觀察,力求找到在多重系統(tǒng)并存的復雜矛盾中探索創(chuàng)作自趨力。我們也想突破傳統(tǒng)策展的思路,受到現(xiàn)在更個人敘事化的藝術家寫作作為展覽宣傳文稿的影響,用揭露策展人和藝術家之間對話的方式,歡迎公眾參與到策展敘事中來。當公眾進入展覽的戲劇化敘事邏輯后,和每件影像作品的相遇都是一次新的個人私密對話的可能。

又何間焉:病毒特性的多介質表達

策展人:李藝卓

又何間焉,我們何必置身其中?我們又如何分離得開?人人自危的時刻,我們如何面對因病毒威脅而既瓦解又高筑起的地緣政治邊界?我們目睹、親歷可怕的病毒而被限制活動的時候,如何進行有效的生產?無論聽起來多么虛幻,藝術能緩解對不可見、不可知事物的恐懼嗎?此次展覽旨在呈現(xiàn)個人敘事與數(shù)碼時代的環(huán)境介質共同繪制的創(chuàng)作圖景,思索機器和感官對新奇概念的追求與定義。

依賴空氣傳播的疾病似乎達到了令人嘆服的效率——信使已然等同信息本身。年初以來,全球范圍內的公共活動陸續(xù)受到取消或推遲,藝術項目大多懸置于存檔記錄和將臨事件之間的某種假想狀態(tài)。這種不確定性算不得新聞,藝術可能一直處于這樣的虛構中,在空間內外、表里靈活轉變。病毒又該如何感染這樣一個模糊邊界、不辨他我的機體?

“電視是一種中間介質(medium),因為它既不新鮮(rare),也未制熟(well-done)?!边@句妙語通常認為出自電視喜劇先驅厄尼·科瓦奇,卻生動地描述了我們這個混雜著進步與無序的時代。事實上,我們很難說出一件既稀罕又成熟的事物;換句話說,一切事物都可能成為媒介,或媒介的媒介,以至無限衍生。上述語義游戲自然是經不起推敲的謬見,卻符合人類始終尋求秩序和解釋的沖動。面對摩擦和失和,我們總傾向于在自洽的構想中尋求庇護。自其誕生之初,影像藝術就被推崇為一種充滿可能的傳播渠道,負擔得起,方便攜帶,適宜記錄社會變革中的激烈運動,于是這種媒介不僅用來滿足明確的需要,更激發(fā)起表達的欲望。類似病毒因過于危險的致死率而滅亡,這種自反的智能又進而超越了一種特定的媒介,成為流動的形式,誘使創(chuàng)作者去探索它的本因和生成條件。

城市, 聲音, 輕盈:移動邊界與虛構敘事

策展人:于濰穎

宇宙間穆爾耶克星球中的蔚藍小島上,偶有超光速飛船抵達。零星到訪的觀眾在空曠的看臺上,沉默地注視著藝術家齊馬留下的最后一件作品,一個正在緩緩游動,專注清掃藍色泳池瓷磚的初始機械軀體。訪客固執(zhí)地凝視著,似乎還在等待些什么,或也回想起了遙遠記憶深處的某種快樂的純粹經驗。其中一位觀眾正是記錄這位虛構未來藝術家傳記的英國小說家阿拉斯泰爾·雷諾茲。而我知道齊馬,是在Netflix于2019年播出的科幻動畫劇集《愛,死亡和機器人》中。我想未來藝術家的故事也會是有關人工智能意識,多維度藝術創(chuàng)作與宇宙空間真相的探索。

2020年人類仍生活在地球之上,城市之中, 面對日?,F(xiàn)實, 仰望未知?!俺鞘? 聲音, 輕盈——移動邊界與虛構敘事”關注探討未來藝術與技術發(fā)展的融合、辯駁與體驗──從“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生活表征到深層自我意識的追尋, 再到逐漸形成的非純粹實體經驗形式的虛擬數(shù)字化空間。自20世紀60年代, 以賽博朋克為標志的科幻文學及流行文化演變已呈現(xiàn)出未來虛構敘事的移動邊界: 基于高科技發(fā)展的人類文明和未來世界, 當代智人與人工智能復制體陷入太古與虛極的哲學沼氣和末日詩意美學的想象中──“所有這些瞬間都將隨時間逝去。一切如眼淚, 消失在雨中?!?/p>

展覽研究主題及參展藝術家創(chuàng)作以此重訪賽博朋克及反烏托邦美學下的未來城市與自由意志悖論, 關注聆聽聲音、節(jié)奏、身體的互動場域, 也由此延展藝術想象的未來邊界思考。未來一日, 藝術家能夠如齊馬那樣以改造后的軀體真切體驗地球外遼闊無垠的宇宙, 最終藝術將延伸至無限遙遠的銀河系中的某一個空間或是還會回到泰初這個名為“地球”的星球?

瘞翳囈憶噫疫——瘞疫六字訣《聲疫解剖學》文獻展

策展人:周雷

瘞翳囈憶噫疫,這六個字都是中文里Yi的發(fā)音,聲調有所不同。六字連貫,模擬六字大明咒的聲音語像。

本方案旨在通過視覺和聽覺手段,整體反思視覺中心主義的視覺宰制,創(chuàng)造一種基于聽覺的“聽屬”關系。世界的崩壞,不是從視覺開始,而是從聽覺起步。在人類的認識論里,受蘊的崩塌,造成識蘊的一塌糊涂:如今,相信中醫(yī)、相信西醫(yī);相信“西方”,相信“東方”;相信“自然”,相信“勝天”的人幾乎是兩界的人,絕難中和。此齟齬又造成無數(shù)的禍端,進而造成一次次因識而起的紛亂和災害。

文字從開始是視聽結合交融的,先受后識,借其識發(fā)其所受,知其受發(fā)其所識,文字均質、定論的視覺書寫,是對天南地北方言、鑠金之口“多變流動”的視覺規(guī)訓,以視像規(guī)整彼此,最終百慮一致。此舉方便溝通,但也流毒無窮。

以聽為圭臬,必然導致眾說紛紜,百口莫辯,嘈雜紛亂。但聽的認知論主體性,也可以順著紙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的線索,讓黃鐘大呂和瓦釜之鳴皆可相互訓詁,最終視退聽顯,水落石出。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