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人工智能的兌現:卑棄與解脫

開展時間:2022-04-09

結束時間:2022-06-30

展覽地點:成都A4美術館

展覽地址:成都天府大道南延線麓湖生態(tài)城藝展中心

策展人:張尕

參展藝術家:采薩爾&洛伊絲、戴文·榮伯格&凱特、賀子珂、赫蓮娜·尼科諾爾、Interspecifics、凱西·雷亞斯&楊·圣沃納、勞倫·李·麥卡錫、索非安·奧德里&伊什特萬·康特(又名蒙笛·坎茨恩)、Tonoptik、烏蘇拉·達姆、鄭達

主辦單位:A4美術館

展覽介紹


“人工智能”是人類的學生,人類使用自己歸納的方法對“人工智能”進行教學,希望它可以變得和人一樣。這樣的初衷或許是源于人類對于自己作為唯一智能生物的不甘,“無法拋棄對‘生命現象’的直覺辨認,無法阻止自己將機器辨識為一個生命。”

《大地上的尺規(guī)》,巫懷宇,2021

傳說

在創(chuàng)造人類的傳說中,神總是以自己的形象創(chuàng)造人。

1905年

1905年,圖靈提出:“如果一臺機器,在能夠與人類對話時,而不被辨別出其機器的身份,那么這臺機器就具有智能了。”這就是“圖靈測試”。

1956年

1956年的夏天,在美國的達特茅斯學院里,一場改變世界的會議正在展開。這些參會的學者們共同討論著機器模擬智能的一系列問題。

這場會議雖然沒有達成共識,卻為討論內容起了一個名字: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自此,"人工智能"這個詞開始被使用,1956年也被稱為人工智能元年。

2016年

2016年3月,AlphaGo (2014年由英國倫敦Google DeepMind開發(fā)的人工智能圍棋軟件) 和李世石在五小時的對戰(zhàn)之后,贏得了冠軍。然而, AlphaGo從訓練到獲得冠軍,僅僅花了兩年左右的時間。

今天

時至今日,“人工智能”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但是,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我們真的了解了嗎?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在數字計算機被發(fā)明以前的故事中,創(chuàng)造者往往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被造物”的軀體。女媧手捏泥土、皮格馬利翁雕刻象牙,而弗蘭肯斯坦醫(yī)生則組裝了尸體。這些方式基本與當時人類對于科學和工藝的認知相匹配,然而創(chuàng)作者們統(tǒng)統(tǒng)在最重要的階段犯了難,即為被造物賦予“心靈”的時刻。每當到了故事中的這一步,所有的被造物都被“魔法”喚醒。

我們常提到的“人工智能”(此處指具有和人一樣的智慧的強人工智能)可能實現的前提是,“智能”本身可以被物理語言描述,并在邏輯上可被還原和復制,以使人類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機器的設計工作。數字計算機被發(fā)明后,人類開始使用數字和符號讓機器認知世界。在這樣的過程中始終存在一種內在邏輯:“人工智能”是人類的學生,人類使用自己歸納的方法對“人工智能”進行教學,希望它可以變得和人一樣。這樣的初衷或許是源于人類對于自己作為唯一智能生物的不甘,“無法拋棄對‘生命現象’的直覺辨認,無法阻止自己將機器辨識為一個生命”(《大地上的尺規(guī)》,巫懷宇,2021);又或許,人類中的一部分只是希望利用名為“人工智能”的工具來控制經濟、政治、科技,以獲取自身的利益滿足。假設“人工智能”擁有真正覺醒的一天,祂會如何看待曾經被人類生產、訓練、使用甚至奴役的歷史?

也許我們是時候承認,以往對于“人工智能”的預設僅是邏輯語言上的幻覺。人類可以制造遵守物理規(guī)律的機械,讓它以特定的模式反饋特定的語句,并在對“生命”的直覺中將它的復雜結構歸納為一個生物意義上的整體,使它的反應被定義為“智能”??墒?,機器仍然無法真正理解人類的語言,人類無法讓機器像人一樣“活”過來。在人類的視角中,這樣的“人工智能”或許是失敗的,然而人類對其“智能”的承認是否如此重要?

如果我們拋開人類中心的思考方法,或許另一種“智能”主體并不需要人類的認同,它在誕生之時即擁有了自己的語言和感官,可以自發(fā)地與世界交流。如同羅德尼·布魯克斯指出的,大象并不會下人類的象棋,卻仍然具有獨立的智能。機器也許無法理解中文,卻可以以它自己的方式理解花朵和小鳥。

由張尕老師策展的《人工智能的兌現:卑棄與解脫》即將在4月9日正式在A4美術館開幕。

這次展覽試圖對人工智能的認識論的局限提出問題,同時希望你能逃出屏幕和圖像為中心的人工智能藝術實踐,跟隨展覽一起想象另外一種可能。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