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儀式的黃昏:馬良&黎曉亮雙個展

開展時間:2024-04-12

結束時間:2024-08-11

展覽地點:昊美術館(上海)一樓

展覽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祖沖之路2277弄1號

策展人:魯明軍

參展藝術家:馬良,黎曉亮

主辦單位:昊美術館(上海)

展覽介紹


昊美術館榮幸宣布將于2024年4月12日起,呈現馬良與黎曉亮的合作展覽“儀式的黃昏”。展覽將以兩個獨立的個展分別呈現“馬良:戀戀風塵”和“黎曉亮:游獵的光”。本次展覽由魯明軍擔任策展人。

自攝影誕生起,無論于拍攝者,還是于被拍者而言,它都是一個儀式。就像巴特所說的:“照片總是攜帶著自己的拍攝對象,兩者遭遇一樣,都陷入了固定不動之中。”直至移動互聯(lián)網和智能手機出現并普及,隨著人人都成為攝影師,并隨時隨地都可以拍攝,作為儀式的攝影和照相館則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拍攝者與被拍者的關系也隨之出現了松動、甚至解體。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智能手機取代了攝影機,相反,傳統(tǒng)的膠片(包括部分數碼)攝影更加突顯出它獨特的同一性和儀式感。馬良和黎曉亮都是“攝影原教旨主義者”,實踐證明,他們與其說是在迷戀一種久違的質感和美學,不如說是在守護一種已趨黃昏的關系和儀式。也或許因此,他們的照片總是帶著一絲傷感和憂郁。

“馬良:戀戀風塵” 將呈現馬良在過去十多年間包括“移動照相館”、“青梅竹馬照相館”和“這個世界會好嗎”等四個系列的創(chuàng)作。馬良自幼受戲劇家父母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有刻意營造的戲劇感和沖突感,而更多的是他對于時間、生命的思考。正應了那句歌詞“當歲月和美麗已成風塵中的嘆息,你感傷的眼里,有舊時的淚滴。”

“黎曉亮:游獵的光” 將呈現黎曉亮近兩年包括影像、裝置和攝影在內兩個系列的70余件作品。在過去的十多年間,黎曉亮將鏡頭聚焦到具有持續(xù)性議題的熒幕形象;近兩年的創(chuàng)作中,他探討多種主題的另一面,在不同國家不同自然環(huán)境下的“游獵”中表達更為個體的敘事。本次展出的“融化的蠟”系列作品,在黑白紅的對比間,用純粹的意境詮釋內心思緒。

本次展覽將展出至2024年8月11日!

關于藝術家

馬良
1972年生于上海
曾經就學于華山美校及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2003年開始從事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主要以攝影為媒介,也有戲劇,繪畫、裝置雕塑及文學作品等問世;
2012年馬良完成攝影藝術項目《移動照相館》;
2015年馬良創(chuàng)作的木偶劇作品《爸爸的時光機》成為首部入選國際演藝協(xié)會年度會議(ISPA)戲劇單元的中國戲劇作品;
2019年以馬良的戲劇創(chuàng)作為故事的紀錄片電影《我們的時光機》在美國獲得紐約翠貝卡電影節(jié)最佳攝影獎;
2020年《我們的時光機》獲得美國哥譚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2021年《我們的時光機》再次獲得美國艾美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黎曉亮
攝影師
影像藝術家

黎曉亮的創(chuàng)作主要包括攝影、影像和多媒體實踐。在過去的十余年中,他與時尚和藝術領域最富有影響力的雜志合作記錄了活躍在銀幕上的數量繁多的演員、導演、藝術家等。于此同時,他也從事于創(chuàng)作主題性的長期藝術項目,且方法更接近人類學式的收集、觀察和呈現。藝術項目“孤獨星球”2016年在連州國際攝影節(jié)獲馬丁帕爾評審的攝影樣書優(yōu)勝獎,并陸續(xù)在UCCA lab、chiK11美術館、昊美術館、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香港K11 Musea、謝子龍影像藝術館XPM、西海美術館TAG、設計互聯(lián)、坪山美術館等藝術機構舉辦個展。

關于策展人

魯明軍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青年研究員
策展人

近年策“疆域:地緣的拓撲”(2017-2018)、“沒有航標的河流,1979”(2019)、“靡菲斯特的舞步”(2021)等展覽。在《文藝研究》《美術研究》《二十一世紀》等刊物發(fā)表多篇論文。近著有《美術變革與現代中國:中國當代藝術的激進根源》(2020)、《裂變的交響:20世紀中國藝術的三個當代時刻》(2021)、《前衛(wèi)的承諾:〈十月〉訪談錄》(2023)等。2015年獲得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金;2016年獲得Yishut中國當代藝術寫作獎;2017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xié)會獎助金(ACC),同年,獲得第10屆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CCAA);2019年獲得中國當代藝術獎(AAC)年度策展人獎。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