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途中:東南亞

開幕時間:2024-07-27 15:00-18:00

開展時間:2024-07-27

結束時間:2024-08-31

展覽地點:上海大田秀則畫廊

展覽地址:上海市黃浦區(qū)虎丘路78號一層 QL106單元,洛克·外灘源

參展藝術家:阿特雷尤·莫尼亞加、陳國良、桑提、薩望翁·雍維、陳煦媚、哉昆寧

主辦單位:上海大田秀則畫廊

展覽介紹


上海大田秀則畫廊榮幸地呈現(xiàn)印度尼西亞、緬甸、新加坡和泰國藝術家的作品展——“途中:東南亞”。本展覽希望為人們提供一扇了解東南亞當代藝術的窗口,在這里,神話、傳統(tǒng)、身份、歷史和文化遺產(chǎn)等觀念被積極探討。

薩望翁·雍維(生于1971年,緬甸)出生于撣邦,即今日的緬甸。他的祖父蘇瑞泰是緬甸聯(lián)邦的首任總統(tǒng)。雍維在泰國度過了他的大部分青年時光,在1985 年他的父親遭到暗殺未遂后,他逃往加拿大。此后,雍維在阿姆斯特丹避難,含明隱跡地工作著。畫作《東南亞半島運動會一日游,仰光,1961》和《客人》同時揭示了雍維的個人家庭歷史和圍繞緬甸動蕩政治歷史的復雜問題。他從二十世紀中葉早期緬甸的檔案圖像和美國藝術家巴尼特·紐曼(Barnett Newman)由帶有灰色條紋的彩繪照片組成的畫作中汲取靈感。模棱的人物和朦朧的畫面質(zhì)量暗示著衰落;這是照片的衰敗,也是文化遺產(chǎn)和民族的衰敗。雍維作品的內(nèi)核是對個人記憶、家庭聯(lián)系和身份的不斷挖掘,這些都與他的民族歷史密不可分。

相比之下,阿特雷尤·莫尼亞加(生于1987年,印度尼西亞)的繪畫體現(xiàn)了年輕一代城市居民的幻想。莫尼亞加畢業(yè)于雅加達藝術學院的傳播與視覺設計專業(yè),目前身兼藝術家、攝影師、插畫家和演員等多重身份。他奇想天開的作品展現(xiàn)了一個由神秘生物、觀賞植物和充滿活力的人物組成的光怪陸離的宇宙,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動畫電影?!稒C緣巧合》和《虛偽的冷漠》運用了柔和的色調(diào),但畫中的人物和生物卻表現(xiàn)出嬉皮笑臉卻又陰險毒辣的表情,透露出陰郁和痛苦情緒的復雜層次。

桑提(生于1988年,泰國)重現(xiàn)并復興了位于泰國東北部烏汶府的手工編織傳統(tǒng)。桑提自幼跟隨祖母和母親學習編織,在進修藝術史后,他試圖重新接觸這種隨著快速城市化而逐漸消失的傳統(tǒng)工藝。他的作品交織著集體記憶、民間故事、宗教習俗和家鄉(xiāng)物件。仔細觀察他的雕塑作品《難忘空間的編織(第5號)》和《難忘空間的編織(第9號)》,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魚簍和古董編織工具的存在,使觀者聯(lián)想到泰國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qū)的古老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陳國良(生于1980年,新加坡) 在其作品中使用了航空織物——一種半透明且防水的聚酯纖維織物?!毒徛尫?II》和《沙流》是將稀釋后的透明丙烯顏料分層涂抹在防水織物表面上創(chuàng)作而成的。與使用畫筆直接描繪痕跡的傳統(tǒng)繪畫不同,陳國良的作品中包含通過使顏料匯聚和將繪畫對象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創(chuàng)造印記而間接形成的染色和痕跡。隨著陳國良繼續(xù)探索當今不斷演變的繪畫觀念,他的繪畫作品促進了關于繪畫構成以及東南亞及其他地區(qū)繪畫創(chuàng)作方式的思想交流。

陳煦媚(生于1989年,緬甸) 以陶瓷作為主要媒介,探索了大自然的循環(huán)、緬甸的遺產(chǎn)和精神傳統(tǒng)。蛇是陳煦媚作品中主要且反復出現(xiàn)的元素。這種興趣源于她對自我象征的探索,蛇是她的十二生肖屬相。在許多亞洲神話中,蛇與再生、變形、生育和女性力量有關。然而,陳煦媚的雕塑也展現(xiàn)了邊緣破碎、布滿荊棘和脆弱的生物,讓我們得以了解陳煦媚在保守社會中的成長經(jīng)歷,以及她在多元文化和不完整身份形成過程中對完整身份的渴望。

近二十年來,哉昆寧(生于1964年,新加坡)一直與原住民群體,即奧朗勞特人(Orang Laut)和奧朗阿斯利人(Orang Asli)合作,并在與他們的研究和互動中獲得靈感,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作品。奧朗勞特人又被稱為“海上人”,是游牧的海上吉普賽人,生活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廖內(nèi)群島周圍的海域。奧朗阿斯利人是馬來西亞半島的土著居民。哉早期的繪畫,尤其是《黑潮》系列(2016 年)中的作品,以單色調(diào)為主。自2020年起,他的繪畫開始融入紅、綠、黃的色調(diào),色彩更加鮮艷,層次更加豐富。這次展出的作品以姜黃、辣椒粉和傳統(tǒng)蠟染等天然顏料創(chuàng)作而成,而哉的抽象形式與聲音、記憶和對故土的向往產(chǎn)生了共鳴和呼應。

這些東南亞國家——藝術家所來自的國家——是多樣化的,但在地理位置和歷史上又緊密相連。其中一些地區(qū)是發(fā)達和具有世界性的,而另一些則與其祖先遺產(chǎn)和文化更為同步。上海大田秀則畫廊希望向觀眾展示該區(qū)域藝術家的一隅風采,并闡述東南亞的一些迥然不同的故事。


- 關于藝術家 -

阿特雷尤·莫尼亞加(生于1988年,印度尼西亞)現(xiàn)在生活和工作于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他在雅加達藝術學院(IKJ)獲得傳播與視覺設計學位。他一直對符號及其所講述的深刻故事著迷,作品充滿了迷人的細節(jié),反映了他尋找和接受自我的歷程。他的近期個展包括:Carl Kostyal畫廊,Art SG,新加坡(2024)、“信念”,Kohesi Initiatives,日惹,印度尼西亞(2022)、“KIAF”,首爾,韓國(2022)、“康維德”,Kohesi Initiatives,線上(2020)等。近期群展包括:“變形”,GR畫廊,紐約,美國(2024)、“The Preview Art Fair”,首爾,韓國(2024)、“The Preview Art Fair”,首爾,韓國(2022)、“康維根西”,RJ Katamsi,日惹,印度尼西亞(2022)、“Art Jakarta”,JCC,雅加達,印度尼西亞(2022)等。

陳國良(生于1980年,新加坡)在倫敦大學史密斯金學院完成了藝術與批評研究專業(yè)的學士學位,并于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完成了藝術碩士學位。他還是德國法蘭克福國立大學的客座學生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的常駐藝術家。他的個展包括:“in mid shapes”,大田秀則畫廊,日本(2023)、“A Folding Scene”,濱海藝術中心大堂,新加坡(2023)、“Soft Turnings”,大田秀則畫廊,新加坡(2021)、“Ghost Screen”,大田秀則畫廊,新加坡(2017)、“Play Dead”,Space Cottonseed,新加坡(2012)。近期群展包括:“Chronic Compulsions: Selected Works from Art Addicts Anonymous”,私人美術館,新加坡(2024)、“Object of Desire”,Gerðarsafn Kópavogur美術館,冰島(2021)、“Light to Night:____-in-Progress”,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2021)、“Strange Forms of Life”,STPI畫廊,新加坡(2020),“改革:2000年后新加坡藝術中的繪畫”, ADM畫廊,新加坡(2019)。他的作品被收藏于新加坡美術館和陳江和基金會(新加坡)。

桑提(生于1988年,泰國)在泰國藝術大學完成了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系哲學博士學位。他的手工編織作品靈感來自他的家族傳統(tǒng),反映了他家鄉(xiāng)泰國的故事、設備和工具的融合。他的個展包括:“編織作品”, Yeo Workshop,吉爾曼軍營藝術區(qū),新加坡(2016)、“四”, People’s畫廊,曼谷,泰國(2016)、“Asia Now Paris”,巴黎,法國(2016)。他參加的重要群展包括:“Art Dubai Contemporary 2024”,新加坡(2024)、“來自南洋風下的黃金之地”,Art SG,新加坡(2023)、“Taem Si Sin,Magnificent Site of Civilization @ PhaTaem”,湄公河流域當代藝術節(jié),帕登國家公園,烏汶府,泰國(2022)、“ORNAMENTAL ?瓖(XIāNG)”, Yeo Workshop, 新加坡(2021)、“奇怪的東西”, TWENTY TWENTY at 2 Cavan Road,新加坡(2020)、“目錄”,Yeo Workshop, 新加坡(2019)等。

薩望翁·雍維(生于1971年,緬甸)現(xiàn)在工作和生活于荷蘭。家族照片為其作品提供了圖像語言之基礎。他的近期個展有:“殘破的白傘”,諾瓦當代畫廊,曼谷,泰國(2022),“Burma Down the House”, Modka Beiroet,阿姆斯特丹,荷蘭(2021),“流亡中的卡布奇諾”,Jane Lombard畫廊,紐約,美國(2021),“緬甸之屋”,莫德卡貝魯特空間,聚特芬,荷蘭(2020)等。參加群展包括:“Burma-Balzac-Zola”,Ragghianti基金會,盧卡,意大利(2024)、“我的祖母”,梅利藝術中心,鹿特丹,荷蘭(2023)、2023泰國雙年展,清萊,泰國(2023)、“十季花園”,薩維當代空間,柏林,德國(2023)、“邊界之間:移民、權力與無限的想像力”,阿納姆博物館,阿納姆,荷蘭(2023)、“河流脈搏 — 穿越邊界交疊的世界”,時代美術館,廣州,中國(2022)、“無關”,流放畫廊,維也納,奧地利(2022)、新加坡雙年展,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2022)等。其作品主要收藏于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清邁當代美術館(泰國)阿納姆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荷蘭)。

陳煦媚(生于1989年,緬甸),陶瓷藝術家,現(xiàn)在工作和生活于緬甸仰光市。她于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取得陶瓷碩士學位。她的近期個展有:“雜交生物”,Myanm/art,仰光,緬甸(2020)、“重生 | 神秘的身體”,Pottery Northwest,西雅圖,美國(2019)、“珠光蛇”,Myanm/art,仰光,緬甸(2018)等。陳煦媚入選了2019年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藝術與時尚榜單。其作品主要收藏于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昆士蘭美術館(QAGOMA)和英國大英博物館(英國)。

哉昆寧(生于1964年,新加坡)生活和居住在新加坡。他的近期個展包括:“哉昆寧:我死去了一百次”, 大田秀則畫廊, 東京、“SeptFest 2021: Projek Orang Asli”, 電力站, 新加坡(2021)、“Dapunta Hyang: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72-13, 新加坡(2018)、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新加坡館, 意大利(2017)。他參加的重要群展包括,“Collection Exhibition 1”,21世紀美術館,金澤,日本、“紙上作品”,大田秀則畫廊,新加坡(2023)、“隱形邊界”,大田秀則畫廊,新加坡(2022)、“對話:芮娜?芭內(nèi)姬和哉昆寧”, 大田秀則畫廊, 新加坡(2021)和“Reborn-Art Festival 2019”, 石卷市, 日本(2019)。美術館收藏包括:福岡亞洲美術館(日本)、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M+(香港)和卡蒂斯特藝術基金會(法國,美國)。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