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成都新國畫 雙年展上唱主角

來源:成都日報 作者:王嘉 2007-07-30

    2001年首屆成都雙年展,首次全方位展示了成都當代藝術的實力,2005第二屆成都雙年展以其成熟的操作模式,受到全國乃至世界的關注。昨日記者獲悉,繼兩屆成都雙年展成功舉辦之后,第三屆成都雙年展將于2007年9月13日—10月12日在成都現(xiàn)代藝術館舉行。本屆雙年展主題為“重新啟動”,國畫將是展覽的一個側重點。據悉,本次展覽將由“主題展”和“新人特展”兩部分組成,共約120位參展藝術家參展。 

    “新國畫”成為雙年展重點 

    說到當代藝術,不少人首先想到當代油畫、裝置、影像等,為何此次成都雙年展選擇國畫作為展覽重點?“具有當代特征的國畫,我們嘗試性地叫它‘新國畫’。‘新國畫’是我們展覽的重點。”雙年展策展人馮斌告訴記者,現(xiàn)在,中國當代藝術受到世界普遍關注,但中國藝術現(xiàn)狀中很大一部分卻被忽視,這部分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無論在形式、主題還是媒材上都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但在當代藝術研究中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他強調,這些藝術實踐無論用“國畫”還是“水墨”概念都難以完全概括,其本身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和當代藝術其他類別一樣,體現(xiàn)了中國社會文化的當代性?!拔覀冊噲D通過此次雙年展,客觀地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歷程中的多元格局,進行‘新國畫’的探索,開啟中國當代藝術全面發(fā)展的新局面,展現(xiàn)中國文化的特殊性與世界性?!?nbsp;

    國際化團隊導演藝術“大片” 

    策展人之于藝術展,好比導演之于電影,策展人是把握整個展覽作品風格和作品受眾群定位的關鍵。本屆雙年展將擁有一支國際性策展團隊,以國際化高水準運作方式,讓成都雙年展更具魅力。這支國際化策展隊伍陣容強大:出任本屆成都雙年展總策展人和召集人的馮斌,是重慶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重慶美術館館長,也是2001第一屆成都雙年展、2005第二屆成都雙年展策展人之一;沈揆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校區(qū))教授、視覺藝術系美術史論與批評學部主任,是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西班牙比爾堡古根海姆博物館主辦的海外最大型的中國文化大展“中華五千年”策展人之一;林似竹,博士,曾任教于斯坦福大學,為水墨會及亞洲藝術文獻庫顧問委員會成員,并任《藝術》及《亞太藝術》雜志編輯;魯虹,深圳美術館藝術總監(jiān),著名策展人。 

    本土“新國畫”抱團出擊雙年展 

    在第三屆成都雙年展上,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藝術家艾未未、徐冰等將集體亮相。值得一提的是,唐允明和李華生兩位本土“新國畫”畫家也將受邀參展,成都“新國畫兵團”將成為此次雙年展一大亮點。其實,作為成都“新國畫”代表人物之一,彭先誠早在第一屆成都雙年展便受邀參展,在國內外當代藝術大師面前展現(xiàn)成都當代國畫實力。談及成都“新國畫”在國內的實力,著名美術評論家張穎川中肯地分析道,成都“新國畫”實力雖在北京、上海、廣州之后,但就全國而言,絕對是名列前茅。 

    相關鏈接 

    點睛成都“新國畫兵團” 

    “雖然風格不同,但成都‘新國畫’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都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生長出一種新的抽象表現(xiàn)符號?!睒I(yè)內人士評價說。李華生早在1987年以前,就以新文人水墨創(chuàng)作名噪現(xiàn)代畫壇,他給自己提出一個難題:要用一根線把中國筆墨從似與不似的意象形狀中抽象出來,以漢文化的抽象藝術與西方當代抽象畫“對話”。彭先誠的沒骨水墨人物畫也頗具特色,把“水墨”的“水”的表現(xiàn)造型推到一個新高度,讓人眼前一亮。而作為四川有江浙吳門脈絡的著名國畫家馮建吳的學生,唐允明在攻讀國畫碩士學位時就把創(chuàng)作研究注意力集中于水墨畫的筆墨現(xiàn)代審美內涵,追求“筆痕”抽象獨立的形態(tài)變化。 

    三大法寶助推成都成為“新國畫”重鎮(zhèn) 

    成都作為當代藝術“重鎮(zhèn)”,本土油畫群體讓全國乃至世界側目。此次成都雙年展將把視角鎖定當代國畫,本土“新國畫”當仁不讓地成為主角。從彭先誠到唐允明,再到李華生,在中國占有一席之地的“新國畫”藝術家們紛紛將成都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寶地,業(yè)內專家道出了個中原因:“國畫傳統(tǒng),藝術土壤,兼收并蓄”是成都“新國畫”異軍突起的三大法寶。 

    成都國畫傳統(tǒng)歷史悠久 

    “‘新國畫’在成都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yōu)勢?!睒I(yè)內專家評價說,首先,成都人杰地靈,自然風光豐富而獨特,古時就是文人墨客云集之地。中國最早記載地方區(qū)域畫家創(chuàng)作狀況的地方繪畫史便誕生在成都,這本北宋黃休復撰寫的《益州名畫錄》,詳細記錄了當時成都畫家的創(chuàng)作狀況,讓人一睹成都歷史悠久的國畫傳統(tǒng)。而元代費著著《蜀名畫記》、明代曹學佺著《蜀中廣記·畫苑記》等繪畫史書,更將成都的國畫傳統(tǒng)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 

    藝術土壤助“新國畫”發(fā)展 

    專家告訴記者,早在當年抗戰(zhàn)時期,成都就是后方的一個主要大城市,文化藝術和學校教育十分活躍,尤其書畫市場更比其他后方城市紅火熱鬧,帶動了各種各樣的書畫展,居住在后方的全國各地的美術家大部分都到成都辦展覽買畫,也因此促進了成都的美術社團活動以及美術創(chuàng)作、美術評論的活躍,濃郁的藝術氛圍推動了成都“新國畫”早期的發(fā)展。 

    成都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成都平原文化帶有移民文化色彩,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包容性”也是成都現(xiàn)代美術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色。專家指出,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成都藝術家有著鮮明的貫通特點,比如周春芽、何多苓的當代油畫作品中就蘊涵著強烈的中國畫風格,而彭先誠、唐允明、李華生等國畫家則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色彩、材料等方面的突破,又讓國畫作品充滿了當代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