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碑帖專家孫伯淵藏宋版十王羅漢大會齋牒亮相北京萬隆

來源:99藝術(shù)網(wǎng)專稿 作者:- 2009-05-18

 

 

 

     雕版印刷業(yè)在宋代的繁盛,為書籍的廣泛流傳和普及創(chuàng)造了條件。處于承前啟后位置上的宋版書因其刻印精工和流傳稀少,呈現(xiàn)出獨具的文獻學(xué)價值。與此相聯(lián)系,世人多以宋版書為貴,或為治學(xué),或為顯富;或珍視有加,或頂禮膜拜。佞宋之風,遂成世俗之畫。宋代雕版印刷技術(shù)已臻成熟,無論書寫還是刻印都相當精美,形成鮮明的時代特征,并為后代所推崇仿效。世界上最昂貴的書籍,并非金箔、銀箔甚至鑲嵌珠寶的印刷品,而是中國的久富盛名的“宋版書”,這種珍奇的版本幾乎可以用“價值連城”來形容。
  
 

    早在明清時期,宋版書就是藏書家競相搜求的寶貝了。明末崇禎年間,著名的刻書和藏書家毛晉,為搜求宋版書,在他的藏書樓汲古閣門前懸掛征求啟事謂:“有以宋槧本至者,門內(nèi)主人計葉酬錢,每葉出二百……有以時下善本至者,別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這段話,說的是明末的事兒,貨幣到底如何換算我們無法考證。但“一頁宋版,一兩黃金。”的老話已流布坊間??梢韵胍姡伟鏁缇褪遣貢液臀奈镓溩訝幭嘧分鸬钠尕?,叫價自然非常驚人了。那么,現(xiàn)在舉國上下“收藏熱”,“宋版書”又到了怎樣一個行情呢?目前的宋版書依然“按頁論價”。

 

    宋版書如此珍貴主要原因還是宋版書流傳不多,極為罕見,加以宋代刻印的書籍內(nèi)容近于古本,刊印精美,裝潢考究。北宋時期,除首都汴梁外,尚有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陽、四川的眉山等地,都是刻書的中心。后代的兵燹戰(zhàn)亂、水火天災(zāi),給宋版書帶來了厄運,使北宋印本書籍能留存到今天的,除極少數(shù)的佛經(jīng)外,均以鳳毛麟角。

 

    宋版書為世人珍重若此,究竟它是什么樣子?其主要特征是:印書多用皮紙和麻紙,文理堅致有韌性。版式疏朗雅潔,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姓名和每版的字數(shù)??虝x用字體,各地風格不同。浙本多用秀麗俊俏的歐體字;蜀本多用雄偉樸拙的顏體字;建本字形介于顏、柳之間,橫輕豎重。印書用墨也很講究,色澤清純勻凈。

 

    福建是宋代印刷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在福州,北宋就進行過兩次大規(guī)模的佛經(jīng)刻印,證明當時已有一大批精良的刻版工匠。而閩北的建寧地區(qū),更集中了較多的印刷作坊,書籍的印刷量居全國之首。兩宋時,有記載的書坊有三十三家。建陽的崇化、麻沙兩處,書坊更為集中。朱熹說:「建陽書籍,上自六經(jīng),下及訓(xùn)傳,行四方者,無遠不至?!梗f明在福建建陽一代佛經(jīng)的刻印歷史悠久,有據(jù)可考。

 

    十王信仰,指崇信和設(shè)齋供養(yǎng)地府十王,祈求轉(zhuǎn)生極樂好處的信仰觀念和修持活動。十王即指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轉(zhuǎn)輪王。十王信仰,興起于晚唐、五代,一直持續(xù)到今天,成為我國民間信仰的主要部分,其六道輪回、因果報應(yīng)的說法深刻影響著國人,為亡人作“七齋”周年齋、三年齋直至今日還在我國民間流傳,成為民間一種風俗習慣。《十王經(jīng)》,又名《地藏菩薩發(fā)心因緣十王經(jīng)》本經(jīng)成為了十王信仰的依據(jù)。

 

    《宋宋福州建陽景福院羅漢大會十王齋牒》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極少的關(guān)于北宋佛學(xué)的第一手材料,讓我們看到了寺廟中如何召開羅漢大會、十王大會中到底需供奉何物、北宋的建陽刻板印刷的到底水平如何、北宋用紙到底如何精良。此齋牒為北宋神宗四年(1074)至元豐六年(1076)福建建陽縣景福寺院羅漢大會齋牒。此件由三組牒文組成:1.景福院結(jié)五百圣眾會齋牒,一張;2.景福院結(jié)羅漢會齋牒,一張;3.普光院結(jié)十王會齋牒及給入會弟子施語封條,十二張。此件通過實物可知羅漢大會共歷十場,多方施主捐資,普光院高僧主持。一七敬秦廣王、二七敬初江王、三七敬宋帝大王、四七敬五官王、五七敬閻羅王、六七敬變成王、七七敬泰山王、百日敬平等王、周年敬都市王、三年敬輪轉(zhuǎn)王、十場從北宋元豐五年(1075)至元豐六年(1076)。觀此套齋牒共計十四張,用紙為北宋典型的白麻紙(皮紙),從刻印的風格來看也是北宋建陽風格無疑,字形介于顏、柳之間,橫輕豎重。印刷用墨也很講究,色澤清純勻凈。為北宋典型風格。此齋牒宋刻宋印,查有關(guān)資料未見古今中外任何著錄,實為海內(nèi)孤本,至為珍罕。
 

    本件《北宋羅漢大會齋牒》為碑帖專家孫伯淵先生誓死珍藏的一件北宋遺珍。由孫伯淵先生的親友提供。當我們展開這卷《北宋羅漢大會齋牒》的時候,其親友給我們講述了,孫伯淵先生珍藏這十四張“北宋遺珍”背后的故事。

 

    孫伯淵(1898~1984),江蘇蘇州人。出生于裝裱篆刻世家。其父孫念喬善于鐫刻碑石,擅長鑒定碑帖,且開設(shè)“集寶齋”小作坊。父亡,他繼承家業(yè),從事刻石拓碑,對碑帖書畫鑒定有較深造詣,徐森玉、劉海粟等推崇他為碑帖鑒定專家。2000年香港集古齋出版發(fā)行《滿地香泥夢有痕--孫伯淵先生捐獻金石拓片清冊》。足見孫先生的收藏水平。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寧棄一切,而將珍藏的北宋羅漢會齋牒由蘇州轉(zhuǎn)移來滬,以防戰(zhàn)亂損失。其間日本人得知孫伯淵有此件北宋珍品,曾威逼利誘其將此牒拿出,孫均未同意。解放后,他先后將金石碑文4000余件捐獻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將顏真卿多寶塔、歐陽詢皇甫君碑、李北海岳麓寺碑等宋拓法帖10種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多年前日本某圖書館、香港圖書館均提出欲高價將本牒購出國境,但孫家人為了滿足孫伯淵將本牒留在國內(nèi)的愿望均未答應(yīng)。此次孫伯淵親友將本北宋珍品拿出提供給北京萬隆拍賣,使我們領(lǐng)略了北宋遺珍的風采。
 

 

    著名佛學(xué)研究專家方廣錩教授曾撰文: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既有比較精細、高深的哲學(xué)形態(tài),也有比較粗俗、普及的信仰形態(tài)。由此,它能夠適應(yīng)不同層次人們的不同需要。我把前一種形態(tài)稱為“佛教的義理性層面”,把后一種形態(tài)稱為“佛教的信仰性層面”。義理層面的佛教以探究諸法實相與自我證悟為特征,以大藏經(jīng)中收入的印度譯典及中國高僧著述為依據(jù),以追求最終解脫為主要目標;而信仰層面的佛教則以功德思想與他力拯救為基礎(chǔ),以漢譯典籍中的信仰性論述及中國人撰著乃至諸多疑偽經(jīng)為依據(jù),以追求現(xiàn)世利益為主要目標。義理層面的佛教在我國佛教史上處于主導(dǎo)地位,它為佛教提供了高水平的骨干與活潑潑的靈魂,它的興衰決定了中國佛教的興衰;但信仰層面的佛教較義理層面的佛教影響更大、更深、更遠,為中國佛教奠定了雄厚的群眾基礎(chǔ),是中國佛教綿長生命力的基本保證。這兩種層面的佛教雖然各有特點,有時看來截然不同,甚至尖銳對立;但又相互滲透、互為依存,絞纏在一起,相比較而存在。當兩者相對平衡,佛教的發(fā)展便相對順暢;當兩者的力量相對失衡,佛教的發(fā)展便出現(xiàn)危機。
 

    在中國佛教的研究中,兩者不可偏廢。應(yīng)該指出,當前研究界對于信仰性佛教的研究不夠重視,導(dǎo)致宋以下佛教的形態(tài),至今若明若暗。這卷北宋福建建陽會齋牒的面世,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當時廣泛流傳的信仰性佛教的第一手資料,從這一點講,是非常有意義的。

 

 

  【編輯:霍春?!?/p>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