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疫情對藝術品市場影響多大,從三件拍品說起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詹皓 2020-10-26
圖說:第二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正在進行中 網絡圖
第二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正在進行中,上海在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基礎上,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舉辦第二屆活動。疫情之下,2020年的藝術品市場到底受多大影響?由于一個年度詞匯“不確定性”,我們不妨分時間段來分析一下影響有多大。 今年三四月間,全球所有的春季拍賣被一再推遲舉辦,疫情面前,藝術需求只能被擱置。 今年6月底,紐約蘇富比首次試水線上藝術品拍賣,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在中國,早在今年春節(jié)過后,上海嘉禾與藝典中國兩家已經持續(xù)開始藝術品網絡拍賣了。 7月11日,由多個春季拍賣會組成的香港拍賣周達到高潮。當晚,佳士得舉辦全球首場聯合夜拍“0NE”,通過網絡直播,人們像看電影一樣觀賞著倫敦、巴黎、紐約和香港四城市的拍場同步廝殺。 8月份,北京才開始啟動藝術品夏季拍賣,而10月份,秋拍就開始了。 今年藝術品春拍、夏拍、秋拍,差不多被壓縮在一個季度里進行,堪稱史無前例??梢钥隙ǖ氖牵捎诙鄠€拍賣會和相關活動被取消,今年上半年市場幾乎空白,全年市場下滑已成定局,唯一的變數,就是全年這最后幾個月里,其中“第二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非常令人期待。 一切都在重回正軌,而網絡甚至能讓我們更便捷地參與到藝術品投資、消費和圍觀中來。有三件拍品,非常值得說一說。 今年8月中旬,周春芽早期重要作品《春天來了》拍出8625萬元,創(chuàng)其個人拍賣成交紀錄。更值得給予掌聲的,是周春芽《春天來了》與曾梵志代表作《面具》之間的比較,《面具》于兩天后在另一拍場以1.61億元成交。周春芽1980年代中期留學德國,在文化反思中不斷尋找藝術落腳點,他幾十年來不斷回歸中國文化母體的藝術軌跡具有時代意義。而曾梵志《面具》所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經歷了一輪西方資本爆炒后,普遍進入漫漫下跌途中,如果再找不到強有力的接盤俠,將面臨更加尷尬的局面。因此,《春天來了》的8000萬元比《面具》的1.6億更值得鼓掌。 第二件,是一套18本《胡適留學日記》,在10月份華藝國際首季拍賣會“亞東遺珍”專場上拍出了1.3915億元,創(chuàng)中國名人手稿拍賣世界紀錄。同場的陳獨秀《<科學與人生觀>序》十頁手稿也以2147萬元落槌,平均每頁達到200多萬元。名人手稿此前的拍賣紀錄只有1000多萬元,此番超10倍刷新紀錄,也刷新了世人對名人手稿的認識。名人手稿集歷史、文化、藝術、名人等多重價值于一身,優(yōu)秀的名人手稿價值應該與優(yōu)秀的藝術品等量齊觀。這次“亞東遺珍”專場就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很多東西,包括早已湮沒的亞東圖書館。 第三件,就是前幾天以5.129億元打破了中國古代書畫拍賣世界紀錄的明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畫家像全息記錄一樣,畫了一塊賞石的十個面。由于奇石早已消失在歷史塵埃之中,于是畫就成了孤品,留存了一個時代的審美情趣。最奇特的是畫卷的核心人物、奇石的擁有者米萬鐘。米萬鐘請來吳彬為奇石留影,他自己為十面靈璧題詩十首之外,還不遠千里請到董其昌等多位同代文化名人為之題跋。通過一塊奇石,將那個時代的審美生活、文化人和文化遺產緊密聯系起來,成就了一個文化公共事件。《十面靈璧圖卷》飽含著歷史文化信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得到尊崇,文化自信得以激發(fā)強大的今天,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下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這樣的創(chuàng)紀錄意義尤為深遠。 總體而言,疫情對藝術品市場的影響正在消弭,文化含量高的拍品尤其受市場青睞,容易出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