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淺析藝術策展有大眾美育路徑

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1-10-13

作為一位美術館人,常常遇到形形色色的“愛美之人”:一位衣著樸素的中年男子在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前佇立良久,默默流淚,他許是想起了自己遠在故鄉(xiāng)、勞作終生的老父親;一對氣質優(yōu)雅的青年夫婦,在畢加索的畫作《帶小鳥的士兵》前細細品味,他們幼小的寶寶則趴在媽媽的肩上呼呼沉睡;一位年約七旬的老者,艱難地彎腰閱讀作品的展簽,但又每每面帶失落地走開——他讀到的信息非常有限且讓他頗感費解……

每每遇到這樣的場景便會思索:藝術策展人作為在藝術展覽活動當中擔任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yè)人員,還可以為普通的觀眾做點什么,讓他們能更好地體驗審美的愉悅?帶著這樣的思索,我們不妨從歷史和當下的更廣闊、更深遠的視角去探究藝術策展人的角色定位,特別是藝術策展人的大眾美育使命。

“策展人”一詞譯自英文“curator”,在西方語境中,傳統(tǒng)上是指在博物館、美術館里從事藏品研究、保管和陳列,或是策劃展覽的人,核心任務是“保管、研究和溝通”,公眾教育是其基本使命之一。上世紀90年代以來,“策展人”的說法在華人語境開始流行。

事實上,早在18世紀末,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藝術屬于人民”的口號,強調博物館在構建理性知識的同時,應增強對公眾的服務。1905年,中國博物館事業(yè)的奠基者張謇在創(chuàng)建南通博物苑時,提出了“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宗旨,突顯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作用。1913年,魯迅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特別提出“美術可以輔翼道德”,強調通過美育提升公民的道德境界。

新時代,黨和政府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特別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

歸根結蒂,藝術策展作為一種藝術活動,作為大眾美育的關鍵一環(huán),其重要目的就是“培育既有優(yōu)良審美與藝術素養(yǎng)又能履行公民責任的公眾”(王一川語)。筆者認為,從社會意義而言,“為公眾策展”應當是藝術策展人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藝術策展人也因此承擔著大眾美育使者的重要角色。可以說,藝術策展為觀眾而生,因觀眾而活,因觀眾而發(fā)展。

那么,藝術策展人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大眾美育使命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物”與“人”:深研藝術+理解受眾。這里所說的“物”,既包括藝術作品,也包括藝術展覽當中的相關展品?!叭恕眲t既包括藝術家,也包括現(xiàn)場的觀眾,以及方方面面的人。通過藝術策展實現(xiàn)“物”與“人”之間的有效互動,需要藝術策展人更加深入地研究藝術作品(特別是館藏)、藝術家、藝術現(xiàn)象,還需要特別用心去了解展覽觀眾的構成、背景、需求等。藝術策展不只是一個藝術工作,也是一個公共話題和公眾服務使命。“物”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人”與“人”之間可以產生什么樣的關聯(lián)?如何面向不同受眾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有助于觀眾學習體驗的內容和服務?這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第二個維度是“境”與“事”:營造情境+創(chuàng)設活動。在藝術策展實踐中,無論是對學術理念的梳理,對展覽內容的規(guī)劃,還是對現(xiàn)場空間的設計,都涉及到營造情境。結合情境所創(chuàng)設的各種活動,包括學術活動、研討活動、觀眾互動活動、教育活動等。這些活動怎樣和展覽本身形成有機的統(tǒng)一體?藝術策展人應當和公共教育、展示設計等人員更加緊密合作,為觀眾營造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文化藝術情境,并提供各種可以參與、互動、討論、交流的線下線上活動,提升和豐富各類觀眾的審美體驗。

第三個維度是“感”與“知”:觸碰情感+構建認知。以前談策展,講“知”比較多,好像策展人就是權威的知識發(fā)布者,觀眾就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情”與“感”講得比較少,不少展覽刻板無趣、門庭冷落,“開幕式即閉幕式”。筆者認為,在藝術策展當中,應當更加充分地發(fā)揮藝術本身的感性特質,從身體、情感、心理等不同角度,鼓勵觀眾發(fā)揮自身的各種官能,積極參與溝通。當然也應當調動不同觀眾結合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參與到對藝術展覽主題、內容、敘事的構建當中來,以更加開放性的態(tài)度去與觀眾共同構建對藝術的認知。

具體而言,藝術策展實踐中的大眾美育路徑包括:多維度解讀、互動式參與、沉浸式體驗、建構式學習、跨領域交融。這里邊還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無論如何,共享藝術的快樂,讓藝術點亮更多美好心靈,應當成為新時代藝術策展人為公眾策展、實現(xiàn)大眾美育使命的不懈追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