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相去幾何”,如何在藝術圖景找到出口?

來源:99藝術網 作者:漫雨 2023-11-22

由客座策展人陳立和樸美珠(Mijoo Park)共同策劃的群展“相去幾何”正在阿那亞藝術中心展出,現(xiàn)場展出15組藝術家的近50件作品, 其中6位藝術家呈現(xiàn)了由此次展覽委任創(chuàng)作的新作。

“相去幾何”源自中國古代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的論述,與展覽的英文標題“How Far, How Close”(多遠,多近)形成回應。

世界飛速發(fā)展的當下,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被裹挾到不斷更迭、逝去的現(xiàn)實中。更因現(xiàn)實的錯位、意識形態(tài)的侵占而趨于混亂迷惘時,人們如何在變化的常態(tài)中找到出口?“相去幾何”試圖將距離感與流離的情緒具體化,引領我們探索關于身份、歸屬、距離中的抽象性之問題。

圖片 “相去幾何”展覽現(xiàn)場

帕姆·維拉達,《回家》,不銹鋼鏈條、尺寸可變,2023

梁志和+黃志恒(Leung Chi Wo + Sara Wong)、曺柱泫(Juhyun Cho)、帕姆·維拉達(Pam Virada)和蔣志的作品揭示了親密與疏離如何共存,對離散文化——不再局限于國家版圖和想象的邊界,而是作為一種懸置于不確定性中的模糊狀態(tài)而存在——提出了質疑。

阿那亞藝術中心的中庭空間被帕姆·維拉達的裝置作品《回家》分隔,她通過鏈條帷幕將露天區(qū)和遮蔽區(qū)一分為二,好似一個中性的容器,為作品與觀眾構筑了精神鏈接。

圖片 “相去幾何”展覽現(xiàn)場

一個安檢門突兀地出現(xiàn)在一片荒無人煙的海灘上,為蔣志的影像作品《海浪》打下了基調。作品讓人們看到“接觸”可以成為兩個或多個的身體互動的契機,戲劇性地轉化了保安與乘客的相互影響,激發(fā)出身體的自然性和互動共生的關系。

圖片 “相去幾何”展覽現(xiàn)場

潘逸舟、雅浸·金朝恩和李宇城的創(chuàng)作描繪了多層身份與家庭、社群和更廣泛的社會歸屬感如何交織在一起,從而挑戰(zhàn)了固有的身份政治,展現(xiàn)了其中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動態(tài)張力。

李宇城的繪畫實踐以韓國首爾為基地,利用記憶、懷舊和幽默創(chuàng)作出異想天開的掛毯。在展廳中,《越境者》和《我們的快樂時光》被高高地掛在天花板上,調動觀者的想象。在藝術家看來,“織物上的繪畫更像是穿過展覽空間的旗幟或幕墻”。

圖片 “相去幾何”展覽現(xiàn)場

潘逸舟,《菠菜用日語做夢的日子 - 河北》,紙箱,聲音裝置,2023

潘逸舟的創(chuàng)作從文化身份發(fā)問,體現(xiàn)出強烈的在地性,而他的立意卻是為了消除這種由地緣符號、標簽帶來的身份上的界限與束縛。出生在中國的他,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脈絡之間的游走,混合文化背景使他天然擅長多向度的思考模式,保持對事物的好奇與批判性的思考。

唐潮、王拓、張奕滿(Heman Chong)和瑞秋·尹(Rachel Youn)的作品表達了日常生活中的復雜性,強調個體性和隱私的同時,抵抗著結構性限制與泛化。

圖片 “相去幾何”展覽現(xiàn)場

瑞秋·尹,《貪婪》,人造花、按摩器,81.3 × 35.5 × 22.8 cm,2022

瑞秋·尹的作品被放置在多個展廳的空間與角落,等待著人們去發(fā)現(xiàn)和探索。她創(chuàng)作的動態(tài)雕塑由安裝在機械按摩器上的植物構成,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處于運動中、近乎于舞蹈的雕塑,使觀眾即刻沉浸于振蕩之感。藝術家偏好于用植物與假的水果模型來制作作品,人造物品虛假、無生命的本質和自然產物生機、靈動的外表形成劇烈反差,也成為了她的作品里最為鮮明的標識。

圖片 “相去幾何”展覽現(xiàn)場,阿那亞藝術中心

鐵木爾·斯琴,《向四方之風祈禱》,循環(huán)動畫錄像,2021

曹舒怡和鐵木爾·斯琴的作品以自然為隱喻。鐵木爾·斯琴的實踐試圖重塑人與自然的關系,希望建立一個超越當前西方主流觀點的新宇宙觀,將人類融入大自然的有機體系中?!断蛩姆街L祈禱》由3D軟件制作,是其大型自然渲染場景實踐項目的一部分,而向“東、南、西、北”四方祈禱則源自一種古老的跨文化現(xiàn)象。

圖片 朱熒熒,《草藥》,布面油畫,150 × 160 cm,2023

朱熒熒和普拉·皮亞斯塔普恩的繪畫關注著對記憶的追蹤和回溯,重新指認了我們與自然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圖像一直是朱熒熒創(chuàng)作的主題,她將繪畫想象為一種語法結構,線面與色彩在畫布上的交融仿佛是語法和修辭在紙筆間的交錯與磨合。

在拒絕被線性敘事所簡化,并否定固定坐標的前提下,策展人陳立和樸美珠為觀眾解答了關于展覽如何在復雜的結構和對立中重建共識。

圖片 陳立

獨立策展人、研究者

Q&A

Q = 99 藝術

A = 陳立

Q

展覽以“相去幾何”為主題”,這一主題有著怎樣的內涵和意義?

A:展覽的中文標題“相去幾何”描述的是一種看似距離遙遠、具有差別,實則相差無幾的狀態(tài)。我們也以英文標題“How Far, How Close”來做了一種更為直接和詩意的回應。展覽試圖傳遞的是在我們看似生活在一個無法調和的充滿分歧的世界,但所面對的是一個無法尋求歸屬與認同之地的普遍性問題。

圖片 “相去幾何”展覽現(xiàn)場

Q

此次展覽策展思路是怎樣的?與另一位策展人有哪些溝通、分工與合作?

A:通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展覽涉及了以下幾個方面:關于地緣政治下我們如何界定國族與邊界;身份認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打開更廣闊的維度;親密關系、個體記憶和多樣關系的界限;人類主體和非人類中心的自然之間的關系。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其實并不沒有被限制在單一的議程中,甚至是涉及到多個層面,且相互交織。所以我們在作品和空間的呈現(xiàn)上,也有意去呈現(xiàn)這些議題的相互交織。

我和Mijoo Park在去年上半年開始準備這個展覽。展覽的出發(fā)點來自于我們感受到的這種脆弱性的生存現(xiàn)實和普遍性。從展覽的概念、框架、藝術家的選擇與合作、執(zhí)行,我們都保持著緊密的討論與溝通。在過程中我們自然地對各自更為熟悉的藝術家進行溝通,我們都會互相給予建議,以整體性的考量、共識和信任來去推進工作。

圖片 “相去幾何”展覽現(xiàn)場

Q

參展的15組藝術家們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學習經歷,你是如何將這些來自不同創(chuàng)作背景和地域的藝術家集結到“相去幾何”中討論的?

A:這次展覽都是來自不同區(qū)域的亞裔藝術家。如果說為什么會有這個傾向,那么原因是來自我和Mijoo Park的自身經驗、關注的領域,以及這個展覽是呈現(xiàn)在阿那亞藝術中心這樣的地方性。

但是我們又如何能夠簡單的以國族來去界定身份呢?他們的文化根源、現(xiàn)在所生活的城市、以及所探尋的問題是多元而復雜的。我們更多的還是從藝術作品本身與藝術家所關注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方式來去考慮。

圖片 “相去幾何”展覽現(xiàn)場

Q

你如何看待這些藝術家的作品與阿那亞藝術中心的聯(lián)動關系?

A:展覽中的作品或多或少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地方性的問題。它是我們如何去理解此地與他處,以及在流動狀態(tài)下的主體身份問題。這也暗合了阿那亞藝術中心所處的獨特地方和文化生態(tài)。

圖片 樸美珠 Mijoo Park

獨立策展人和研究者

Q&A

Q = 99 藝術

A =樸美珠 Mijoo Park

Q

在布展的過程中有哪些有趣或難忘的經歷?

A:當我和陳立開始分別撰寫提案時,我發(fā)現(xiàn)我們的出發(fā)點是非常一致的,即我們在當前時代的個人經歷。這種趨同突出了我們這一代人共同關心的問題。不需要彼此表達太多,因為即使我們來自不同的國籍,我們所面臨的境況也并非完全不同。

雖然我以前與中國機構合作過,但此次展覽比較突出的經驗是了解在中國舉辦展覽的復雜性,以及在其他因素的影響中適應、理解、處理不確定性的靈活性是十分重要的,包括阿那亞藝術中心的大部分補給品和設備必須經由其他城市運送而來,以至于計算和規(guī)劃清單必須適應中國的規(guī)模與距離。

圖片 “相去幾何”展覽現(xiàn)場

Q

6位藝術家呈現(xiàn)由此次展覽委任創(chuàng)作的新作,選擇這幾位藝術家有哪些考量?在藝術家的選擇上又是如何反映展覽主題“相去幾何”的?

A:我和陳立首先編寫一份潛在的新委托作品清單,其中大部分是去年展覽規(guī)劃初期作出的決定。在與藝術家們分享了展覽的基本概念和設想后,他們通過想法和草圖的形式提出了反建議 。這些建議反映了藝術家的個人實踐,同時確保與展覽的總體主題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

圖片 “相去幾何”展覽現(xiàn)場

Q

參展的15位藝術家年齡集中在80后90后,您認為80后90后的藝術家群體和他(她)們的創(chuàng)作,有什么共同特點嗎?

A:此次參展的15組藝術家主要是80后、90后,包括陳立和我都屬于這一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展覽的目的并不是為我們這一代人提供一個全面代表或一個簡明指南。相反,這次展覽反映了當前這一代人更廣泛的情感特征,他(她)們往往更游牧,避免在一個地方定居或致力于傳統(tǒng)結構,并且他們常在藝術中融入一種位移感和流動性。

“相去幾何”展覽現(xiàn)場

Q

此次展覽展出約60件作品,你是如何處理群展的整體性和作品的獨立性的?

A:我們根據藝術家作品與展覽的關系對藝術家們進行了軟分組,包括與參展藝術家的密切合作,以確保尊重他(她)們藝術意圖和自主權的方式進行展出,同時仍有助于展覽的整體連貫性。我們有意保持分組的靈活性,以避免在展覽中強加單一的、占主導地位的敘事。此外,阿那亞藝術中心的建筑空間帶來了獨特的挑戰(zhàn),幸運的是參展藝術家對我們表現(xiàn)出最夠的信任,允許我們進行必要的位置更改和調整。

圖片 “相去幾何”展覽現(xiàn)場

Q

基于此次展覽,將學術思考呈現(xiàn)給公眾,這方面有哪些考量?

A:當向公眾展示學術思想時,尤其是在像在阿那亞這樣獨特的地方,有以下幾個考慮因素。

阿那亞是一個中產階級尋求休閑和務虛的地方,考慮到觀眾的角色,我們的方法是避免直接呈現(xiàn)沉重的理論或強有力的策展敘事,確保觀眾在不需要深入先驗知識的情況下感到受歡迎。相反,我們讓藝術品占據中心舞臺,由作品自身傳達信息,讓觀眾能夠在展覽中積極探索和發(fā)現(xiàn)自己的理解之路。這種方法使學術內容更容易被更廣泛的公眾訪問和聯(lián)系。

圖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