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廣州設計三年展2024:設計是面對現(xiàn)實,解決問題,關懷人性

來源:99藝術網(wǎng) 作者:劉軍 2024-01-23

設計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應用范圍之廣早已超出如我這樣的非專業(yè)從業(yè)者的認知,一個好的設計要既有功能性,還要兼顧藝術性,真正的設計是面對現(xiàn)實,是解決問題,是關懷人性。

法國設計師斯塔克(Philippe Patrick Starck)認為,設計是拒絕任何規(guī)則與典范的,本質就是不斷地超越與探索。在未來實用耐用的商品將取代美麗的東西。明日的市場消費性的商品會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將是智慧型,且具有道德意識,意即尊重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生活的實用商品。

廣東美術館館長、本次展覽總策展人王紹強致辭

在1月17日于廣東美術館開幕的“有溫度的存在——廣州設計三年展2024”的四大版塊中,打破人們固有印象的設計可謂無處不在。廣東美術館館長、本次展覽總策展人王紹強在開幕式致辭時指出,本次展覽通過主題展、資料文獻展,以及多個社區(qū)項目/平行展,共同聚焦設計的人文關懷。

展覽現(xiàn)場

來自約2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100位/組設計師、藝術家參展,向觀眾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溫度”的設計,為觀眾呈現(xiàn)了當下眾多充滿智慧又飽含人文關懷的設計樣本。


廣州三年展:

在深入思考中求變更新


安琪拉牡蠣腳手架
查朋·春魯?shù)希ㄌ﹪?amp; 查特建筑事務所,2023年;
Angsila Oyster Scaffolding
Chatpong CHUENRUDEEMOL(TH) & CHAT Architects,2023

本次“廣州設計三年展”是首屆,王紹強作為總策展人,也負責了展覽中第一板塊內“筑建的生命”部分的策展,采訪中王紹強談到近年來,人們對社交媒體、虛擬現(xiàn)實、人工智能等數(shù)字科技日益使用和依賴的同時,對于真實、溫暖、人性的需求也變得更加強烈,所以這次從策展理念及展覽呈現(xiàn)都有全新的表達。在這樣的語境下,策劃并推出這次 “廣州設計三年展2024” ,以“小角度”思考“大問題”,展現(xiàn)出對歷史的思考、對自然的尊重、對弱勢群體的關懷,這都是設計作品所不可或缺的“溫度”。

大理洱海生態(tài)驛站
孟凡浩(中國)& Line+建筑事務所,2022年;
Dali Erhai Lake Ecological Rest Station
Meng Fanhao(CN) & Line+ Studio,2022

“這是美術館首次推出設計類的國際性展覽,同時作為專注于學理研究的設計類三年展,對于當下的藝術生態(tài)來說,也可以看作是新的嘗試。 嘗試的過程是不易的,但卻是值得的。國內設計史材料零散的現(xiàn)狀、價值判斷的不同、空間搭建和布展方式的首次嘗試,展覽從策劃到落地,我們不斷地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之間為未來累積經(jīng)驗。”

大象的世界
布恩瑟姆·普侖薩達(泰國)& 曼谷項目工作室,2020年;
Elephant World
Boonserm Premthada(TH) & Bangkok Project Studio,2020

展覽的板塊作為對于主題方向不同維度的闡釋,常常決定著展覽學術視野的寬度。在三年展總的主題“有溫度的存在”這一大框架下,如何選擇和最終確定展覽中四大版塊之間的關系, 王紹強表示:“一直以來我們都非常重視板塊構成的合理性和學術性,因此在大型的三年展中,我們常常會與國內外的策展人、學術委員會的專家學者,圍繞議題進行多番的研討與交流,最終確定展覽的主題和板塊結構。 這次“廣州設計三年展”同樣經(jīng)歷了這樣的學術碰撞和沉淀的過程。我們這次的四個板塊,在結構上從宏觀的建筑切入,再逐漸進入多層次的空間及其中的設計,最后到平面,不斷地圍繞設計的溫度進行多維的詮釋。”

塞納河畔伊夫里中心城區(qū)改造項目
建筑設計師:蕾尼·加尤斯特(法國)、攝影師:尼古拉斯·巴林頓 - 利奇(英國),1971-1986年

“三年展”是廣東美術館的一個學術品牌,包括了藝術、影像,如今加入了設計。對于一個學術品牌未來的構建,王紹強認為美術館考慮的不僅僅是品牌本身,而是這個品牌背后承擔的使命與責任,這需要堅守初心,但不意味著一成不變。“廣州三年展”需要在對當下更深入的思考中,求變和更新。

蘇州博物館
貝氏建筑事務所(美國),1978年至2019年;
Suzhou Museum,PEI Architects(US),1978-2019

“我們的學術品牌如何真正地與當下產(chǎn)生鏈接,如何在真正為當下以及社會帶來價值?在未來“一館兩區(qū)”的格局下,如何更好地發(fā)揮“廣州三年展”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化藝術生態(tài)方面的作用?”,王紹強認為這是美術館接下來需要共同探討的問題。 “唯有不斷守正創(chuàng)新,才有可能在為粵港澳大灣區(qū)乃至全世界真正搭建起文化藝術的橋梁,生發(fā)源源不斷的品牌生命活力。”

詩人之家
阿里雷薩·塔格哈勃尼(伊朗)& Next Office,2024 竣工;
Poet's House
Alireza Taghaboni (IR)& Next Office,Completed in 2024

整個展覽看下來,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設計可以很“大”,對今天這個紛擾的世界愈發(fā)重要。從自然生態(tài)到社會微觀生活、設計實實在在地參與其中并且或顯或隱地改變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正如三年展的主題:設計是有溫度的存在,99藝術在開幕之際和“關懷羈絆”、“站在此時此地”版塊兩位策展人聊了聊關于展覽,關于設計和人。

 

#
采訪嘉賓/王乃一

 

99藝術:你負責展覽中的“關懷羈絆”這一版塊,確定這個主題后,你是如何圍繞主題去遴選合適這個版塊的設計師的?

她的山丘 1-5號
林芳璐,2023年,圖片由設計師提供;
She’s hills no.1-5
Lin Fanglu, 2023. Image courtesy of Lin Fanglu

王乃一:首屆廣州設計三年展主題展“關懷羈絆”邀請了來自全球24位設計師與建筑師,以“關懷”介入時代的諸多迫切議題之中!展覽分別從“在地的關懷”、“流動的物質”、“設計治愈力”等維度進行探討,進而邁向一種“不止人類”的關懷 (more-than-human care),展覽呈現(xiàn)對當今世界正在發(fā)生的變化有著深刻洞見的設計師、建筑師對“關懷”議題的獨特見解。例如,“流動的物質”版塊旨在探討“塑料”這一最普遍的材料,以及其長期負面影響,探索塑料回收及其再利用方法的多樣性:Studio Swine工作室通過回收海洋塑料制成的《海洋之椅》;Eric Klarenbeek & Maartje Dros開發(fā)了基于藻類的“負排放”生物聚合物,他們希望將這種生物質塑料替代合成塑料;陳旻將制鞋產(chǎn)業(yè)中回收的廢棄塑料作為創(chuàng)作材料,進而思辨“有用”與“無用”之間的關系;設計師Shahar Livne作品回應了“人類世”這一地質時代,設計與深度時間之間的關系,她通過思辨設計的方式,預測在未來,塑料廢棄物將進一步滲透到地球表面以及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中,并在某一時刻,塑料會與某個自然物質結合,成為一種全新的可提取的資源。

海洋之椅
A.A.Murakami工作室,2010年,圖片由A.A.
Murakami工作室提供;Sea Chair, A.A.Murakami, 2010. Image courtesy of A.A.Murakami

99藝術:我在展覽中發(fā)現(xiàn)不少作品都聚焦于討論設計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廢物再循環(huán)利用,以及心理療愈這幾個議題,這些是你在本版塊想通過作品傳達的信息嗎?

王乃一:世界無時無刻的處在劇烈的變動之中,每一次巨大的社會變革之后,我們都會說設計的價值需要被重新思考,與此同時,我們能看到設計也在時刻回應著外部世界。從反思現(xiàn)狀,審視危機的角度來看,每一位設計師都必須面對自己真實的處境。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設計實踐很大程度上追逐于全球普遍關注的議題,如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等等。設計實踐在回應緊急且復雜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生態(tài)問題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主題展“關懷羈絆”聚焦當下狀態(tài),將關照現(xiàn)實作為設計的當務之急。它借鑒了學者María Puig de la Bellacasa的核心觀點,參展人們以設計傳遞善意,闡釋“關懷”作為一種行動、一種狀態(tài)、一種關系等諸多維度。

變質
沙哈·麗文(以色列),2017年,圖片由Ronald Smits & Shahar Livne提供;
Metamorphism
Shahar Livne, 2017. Image courtesy of Ronald Smits & Shahar Livne

24位參展設計師與建筑師分別從不同的維度對這一議題進行回應,探索了關懷由人類和非人類表達與承載的多種形態(tài),體認其中錯綜復雜的意涵,進而重新構想關懷的政治、倫理與潛能。例如,MOS建筑事務所全新委任的裝置《溫室 No. 1 / 診室 No. 1》,作品探討溫室與診室之間的功能轉換,意在將療愈與自然融為一體;Alissa+Nienke設計工作室攜手感官與空間心理學家Renske Bongers,共同創(chuàng)造了《療愈空間》,作品為人們提供了多感官體驗,以療愈體驗來隱喻廣義的賦能過程,呈現(xiàn)設計治愈人心的力量;中國設計師林芳璐通過傳統(tǒng)扎染工藝,將目光聚焦在被忽視的女性群體,并通過集體編織的方式進行關懷;意大利設計組合FormaFantasma通過對電子廢棄物回收的追蹤與調研,深入探討設計如何成為推動變革的重要力量;土上工作室基于生土營造的研究與實踐進行關懷,與此同時,對“萬物生于土,而終歸于土”的哲思進行思辨。

療愈空間
Alissa + Nienke工作室,2023年,圖片由Ronald Smits提供;
Spaces for Well Being
Alissa + Nienke, 2023. Image courtesy of Ronald Smits

99藝術:設計無處不在,小到生活中的小工具,大到地球生態(tài)平衡的運轉,參展這一版塊的設計師,你在和他們溝通的過程中,他們如何理解你的這一策展主題?

王乃一: 在世界劇烈動蕩的當下,關懷不僅僅是普世的議題,也亟待深入探討與反思。古英語“caru”有關懷、關心、焦慮、悲傷、哀思、麻煩之意——所有這些語義都與我們這個危機與生機并存的時代產(chǎn)生了共鳴,我們始終需要滿含關懷地去回應這一切。24位參展設計師與建筑師通過多元的形式來探討關懷的潛力與力量,由此生發(fā)的實踐提供了某種關懷的途徑,使不同程度的多維關懷不斷生發(fā)、蔓延。參展人們聚焦“過去之后”與“未來之前”的此時此刻,不斷的思考著如何與當下所置身的某時某處產(chǎn)生聯(lián)結、形成關照?他們希望創(chuàng)造多個“共同在場”的時刻,在集體感知與個體經(jīng)驗的共振之中照見彼此,讓多重形態(tài)的關懷被看見、被體悟,交織又共振。

晝夜節(jié)律之家
科林·弗尼爾,2023年,圖片由建筑師提供;
Circadian House
Colin Fournier, 2023. Image courtesy of Colin Fournier

99藝術:從你這一版塊中的參展作品來看,“設計”這一學科的概念似乎已經(jīng)外延地非常廣闊,設計這一學科的發(fā)展是否越來越依托科技的發(fā)展?但始終最后還是要回歸于“人”的需要?

王乃一: 對我而言,設計更像是一種探索的方法,持續(xù)探索未知的領域。設計不僅依托于科技的發(fā)展,也時刻回應著“人”與“非人”的需要。與其對設計的邊界進行界定,我更希望審視新興設計實踐是如何對當下的迫切議題以及潛在的未來發(fā)揮積極作用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在當下語境中不斷的翻新、轉換和再生的。尤其是近些年,我們越發(fā)深刻的感知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極端的時代,2020年始料未及的全球疫情也為這種極端狀態(tài)增添了另一層困境。此時此刻,以往的設計理念與實踐都需要接受當下的,也是未來的考量。這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設計的現(xiàn)狀,尋求突破的契機。

 

#
采訪嘉賓/李德庚

 

99藝術:你擔任了很多設計類大展的策展人,此次在“站在此時此地”這一板塊,你此次在版塊主題下有何針對性的不同策劃?

第十九屆國際植物學大會紀念公園,龐偉(中國);
The Memorial Park for 19th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Pang Wei(CN),2020

李德庚:作為策展人,我希望借這個專題來呈現(xiàn)設計是如何切實有效地服務于我們的日常生活的,盡管這個目標聽上去很平凡,但我覺得非常真實,具體來說,是由三個單元構成,分別是:重新鏈接——舊資源的設計再利用;輕設計,微改變——舊設計的迭代與修正;有容乃大——折衷與退讓的設計智慧。

陽朔糖舍酒店,董功(中國)2017年;
Yangshuo Sugarhouse Hotel,Dong Gong(CN),2017

99藝術:這個版塊里我注意到不少將關注點投向日常生活和身在其中的人,比如地瓜社區(qū)以及城中村導視設計、都很契合“有溫度的設計”這個大主題,我想知道這些服務對象也許對設計沒有概念,但作為參與者感受到的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劉克成(中國);
Nanjing Imperial Examination Museum of China,
Liu Kecheng(CN),2013-2014

李德庚:對于設計的服務對象來說,對設計懂或不懂不重要,但他們對自己生活中面臨的問題一定是有切實體會的,一個好的切入日常生活的設計一定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變好了那么一點點,這就足夠了,對于日常來說,這就是設計的意義。

第 117 號抽屜柜:“你無法放下你的記憶”
特魯·雷米(荷蘭),1991年;
Chest of Drawers No 117 ‘ You Can’t Lay Down Your Memory’
Tejo Remy (NL),1991

99藝術:你策劃的這一版塊,能夠看到設計所能服務,所能參與的方面是多么廣闊,版塊內的三個小的單元也是你目前主要關注的三個設計研究方向嗎?

李德庚:作為設計觀察者,我關注的東西很多,這三個小單元應該算是我對當下設計與社會觀察所做出的反應。展覽其實是策展人的思考和參展人的創(chuàng)作共同構成的。參展人的實踐與研究可能更加具體,而策展人需要的是把不同的具體的設計與對當下整體的社會思考聯(lián)系起來看,所以這些方向我雖然關注,但與具體的實踐性研究還是有區(qū)別的。

凳子的可塑性
元木大輔 (日本),2019年;
Breakability of the Stool,Daisuke Motogi(JP),2019

99藝術:設計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人”服務,這也是你在這一板塊里所強調的,你如何理解:“好的設計一定是有溫度的”,這句話?

李德庚:這同樣是與我對當下社會的思考是有關的,因為今天的社會大家都在求發(fā)展,求快,設計在其中好像也像是催化劑一樣,人的概念好像在發(fā)展中是受重視的,但每一個有血有肉的具體的人卻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忽視的,而溫度這個概念在設計中一定是需要具體的,否則我們就沒法感受到它。所以,在這次展覽中我所關注的設計都是特別具體的設計,針對特別具體的環(huán)境、特別具體的問題以及特別具體的人,當設計能針對性、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這些問題,讓身處其中的人感受到好的變化,那么設計就是有溫度的。


設計:

生存 · 生活 · 生命


甲賀石版畫 
平野甲賀(日本) ,石版畫 ,40cm×30cm ,1991-1992年 ;
Kouga Lithograph
Hirano Kouga(JP) ,Lithograph ,40cm×30cm ,1991-1992

深圳梅麗小學
朱競翔(中國香港) ,設計圖紙、文獻、影像、模型 ,2018年;Shenzhen Meili Primary School
Zhu Jingxiang(CN-HK) ,Design drawing、documents、video、model,2018

展覽的最后一個版塊,設計:生存·生活·生命,策展人又一山人 (黃炳培)從自身長達三十年的工作經(jīng)驗出發(fā),歸納出創(chuàng)作價值、意圖和切入的可能,在他看來,在大眾的世界和設計使用者的角色,其實大都對設計有著很籠統(tǒng)模糊的印象,甚至不太認知。

坡州字體設計學院教育項目
坡州字體設計學院(韓國) ,書籍裝幀設計 ,2012 至今 ;
PaTI Educational Program
PaTI(KR) ,Book binding design,2012-ongoing

OLIVE
NOSIGNER(日本) ,網(wǎng)站 ,2011 至今;
OLIVE
NOSIGNER(JP) ,Website,2011 ongoing

設計專業(yè)以外、甚至部分專業(yè)內的文明城市中人,對設計的責任、目的、其意義和可塑性,跟時代、科技的發(fā)展變得復雜的同時,其清澈度也變得“沒有太深究”。在當下二十一世紀走入明天的路途上,我們又該怎樣重新分拆和歸納?這次策展人策展的框架,試圖從“用家 / 社會大眾”角度去感知和欣賞,甚至學習,他希望借由此次三年展機會讓同業(yè)再思考再學習,設計今天對人類,可帶來何種附加價值與靈感。

 

開幕現(xiàn)場

 

廣州設計三年展2024
??地點:廣東美術館
??展期:2024-1-17——2024-5-31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