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歷史回歸彩色——謝子龍影像藝術館藏歷史影像展

開幕時間:2018-09-16 10:00

開展時間:2018-09-16

結束時間:2018-11-18

展覽地址:謝子龍影像藝術館三樓(湖南省長沙岳麓區(qū)洋湖街道瀟湘南路一段387號)

策展人:嚴志剛

參展藝術家:Paul DUNCOMBE,Fanny PALDACCI

主辦單位:謝子龍影像藝術館

展覽介紹


  當歷史回歸彩色
  策展人:嚴志剛
  人類尋求真相,持續(xù)推動兩個輪子,一輪謂之科技,一輪謂之藝術,雙輪齊驅。攝影,恰是兩者兼而運用之的產(chǎn)物。它的出現(xiàn),距今還不到200年歷史,讓我們對過往的認知,不再是駐留在過去幾千年來虛虛實實的文字和繪畫的傳說中。通過它,當面對那些和我們一樣,曾在地球上存在過的生命和氣息,觀者的態(tài)度首先是不容置疑的相信。這種由靜默對話帶來的感知,是基于理性的真實基礎上,然后再將我們帶入想象的海洋里。
  這次展出的影像作品,跨度大約從1850 年代到1930 年代年間。根據(jù)內(nèi)容和形式,主要組成部分有:1,手工上色蛋白影像;2,玻璃干版的彩色影像;3,數(shù)碼上色的蛋白影像。4,數(shù)字感應影像呈現(xiàn)。
  展覽幾乎囊括了那個時代拍攝中國影像的大多知名攝影師的影像。從文化意義來看,其時關于中國的影像,因誕生于晚清沒落被逐漸半殖民的背景下,大部分影像展現(xiàn)了以西方文明為主體,對東方的俯視、攫取、收集、獵奇的心態(tài)。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攝影介質(zhì)的檔案記錄性,通過比對和研究,這些作品仍然是今天對那樣一個時期中國展開綜合研究最為真實有效的證據(jù)。
  但,意義不僅限于此。攝影美學上的價值依然令人驚訝。例如:比托對戰(zhàn)爭場面的重新復制、桑德斯等攝影師通過尋找模特制造日常事件的回歸,以及"無表情呆照",和今天當下的當代觀念的解讀,在呈現(xiàn)方式上能讀到靈感相通;湯姆遜拍攝的環(huán)境人物肖像,在街頭場景對典型性的抓取和構圖構成的攝影,無不令人閃出 "決定性瞬間"這一觀念火光。約瑟夫·洛克是《美國國家地理》經(jīng)典攝影的實踐者,這些稀少珍貴的彩色影像,因為時間、空氣和細菌在玻璃上的作用,材質(zhì)發(fā)生的變化,今天觀看起來,益加散發(fā)出迷人的人文主義理性和感性的光芒。
  一直以來,基于光學物理基礎,攝影展現(xiàn)了和人們眼睛看到的世界一一對應關系。今天人們對百年前那個真實世界的認知,大多是黑白的感知,如果突然看到一張彩色照片,反而會覺得有點"假"的陌生感覺。殊不知,讓世界變成和眼睛看到一樣是"彩色的",卻是那個時期攝影師的夢寐以求的努力。所以,那時候,手工上色應該是企圖喚醒觀看者通過照片接近更加真實的世界最好的方式。
  隨著科學的進步,彩色攝影的發(fā)明,為抵達這個愿望,普通的民眾逐漸熱衷于彩色影像的消費,彩色的攝影被認為更加真實和世俗。隨著時間的流逝,照片和歲月發(fā)生著化學關系,因自然而形成的氧化導致的顏色變遷,讓這些照片變得懷舊,這種真實更多存在于內(nèi)心對記憶的重溫。
  而在科技讓攝影和世界無限接近的今天,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眼睛、大腦和世界之間,存在著越來越多的差異,GOOGLE推出了人工智能的算法為黑白照片上色。與此同時,美顏、尖下巴和大眼睛造成的模式化審美,也同樣可以被計算機在后臺通過算法得以優(yōu)化。
  人們對攝影真實性寄予厚望的努力,技術上的不斷更迭,觀念上卻漸行漸遠,我們越想接近真實,我們卻離真實性更遠。這也預示著,攝影本身面臨著被重新定義。
  《當歷史回歸彩色》,不僅僅只是簡單展示和復制,一件古老之物和物品本身便承載著歷史的信息。一方面,想藉此形式來探討,通過彩色來抵達真實的努力,恰恰變成了一種混淆真實的企圖。另一方面,這種來自西方攝影師在19世紀的觀看心理和角度,按照薩義德的觀念,更像是一種霸權主義話語壟斷,真正的東方文化需要東方人來參與和表達。對原始影像的技術性處理,讓這個展覽和當下發(fā)生關系,都是一種努力和嘗試。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