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新藝術史:2000-2018年中國當代藝術

開幕時間:2019-03-10

開展時間:2019-03-10

結束時間:2019-05-22

展覽地址:寧夏銀川市興慶區(qū)禾樂路12號(華夏河圖銀川藝術小鎮(zhèn)內)

策展人:藍慶偉,李國華,宋振熙

參展藝術家:廖斐,樸慶根,金浩釩

主辦單位:銀川當代美術館,銀川濱發(fā)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展覽介紹


  學術顧問:呂澎
  策展人:藍慶偉 李國華 宋振熙
  指導單位:銀川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
  致謝:北控民生集團、寧夏民生文化藝術教育基金會
  策展人:藍慶偉 李國華 宋振熙
  關于歷史的重塑總是基于撰寫者來自他的當代性中欲望和訴求的鍍影。而鮮有人敢直面幾乎和我們重疊的時代歷史,因為這似乎就是在我們的欲望和訴求中搶答一個未來的幻覺。這個時代在制造一種“人工時間”,讓社會的發(fā)展進程的速度超越了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在這樣的語境下,回眸中國2000年至今近20年的歷史,它的意義在于和實時發(fā)生的歷史對話,搶修一條從歷史到未來的道路,來自被“人工時間”帶走的對藝術之路的判斷。
  在中國梳理當代藝術史,無異于是在極短的“自然時間”內梳理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歐洲當代藝術史。這種特色來自極速發(fā)展的社會進程中各個因素對藝術語境的影響,2000年之后的中國藝術進入了這種“特色”自我延發(fā)階段,在全球化的當代藝術布局中呈現出重要的地位。自我的“覺醒”帶來的是擺脫某種來自西方映射的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假想。自1979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外發(fā)生的“星星美展”事件至今,中國的當代藝術走過40年的發(fā)展歷程。
  在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之下,西方對來自社會主義情境下的當代藝術好奇不已,他們的想象來自某種異化過后的窺視,1979年至2000年之間,在自發(fā)的面對改革開放的時代訴求下,中國的藝術家們如同“彈簧效應”一般,帶著時代的特殊印跡彈向歐美當代藝術話語權中。換個角度看,中國的當代藝術頭20年里,同樣也是在主動向西方當代藝術邏輯進行全面學習和接軌階段。在這個時期,隨著對西方當代藝術文獻的學習和了解,藝術家們開始找尋適合解答自身藝術問題的路徑。他們通過對杜尚、畢加索、博伊斯、勞森伯格、白南準、伊布拉希莫維奇、里希特、達明.赫斯特等藝術家的深入解讀,慢慢深入到對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思路和方法之中。
  他們的作品逐步沿著多維度的方式前進,從對意識形態(tài)的塑造到對待哲學文本的思考,從身體語言和經驗主義到后感性的研究,從形式主義開端走向對新媒介(新媒體)的轉換等,中國的當代藝術如同同時啟動充滿激情的車群,奔向某種藝術的未來性。
  與此同時,一些藝術家沿著以中西方語言和文化碰撞的問題角度出發(fā),將傳統東方學語言進行“新審美式”的改造,他們將西方的藝術方法論作為一種鏡像,或者是新的“解剖工具”,又或者是化學反應溶劑,沿著中國傳統近現代藝術史的主要問題意識脈絡之一,向前推進。另一方面,中國的當代藝術批評和策展人的“自覺”同樣給了頭20年的藝術家以重要的理論支撐。如“85新潮”、“后八九”和“廣州雙年展”以及后來中國進入威尼斯雙年展體系等,這些理論體系的構建者們實時梳理中國當代藝術的面貌。他們和藝術家們相互作用,形成一股符合特殊時期中國社會景象的藝術力量。
  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對中國文化藝術的刺激是相當大的,隨著大量西方資本的涌入,逐步構成了一個龐大的中國式藝術市場。在這里我們可以完整的看到一系列如同西方一樣的藝術生產鏈條。這里有藝術學院、畫廊、非盈利藝術機構、美術館、收藏群體、藝術團體等,他們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藝術效應配合著資本化流動市場,將中國的當代藝術推向了更加“職業(yè)化”的道路,在2000年之后,基本構建起了一個完整的圖形。
  雖然文字學術性較強,可是抵擋不住咱們對新展的期待啊。相信小伙伴們也緊跟美術館的節(jié)奏,2019年,我們一起迎接新展覽。下期微信將持續(xù)推出策展人專文(貳),跟著策展人一起慢慢回顧2000年至2018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史。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