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黃方啟:水墨的顯隱

開幕時間:2023-8-26

開展時間:2023-08-26

結(jié)束時間:2023-10-15

展覽地點:時代空間

展覽地址:時代美學館

策展人: 洪隱,蔡思佳

參展藝術(shù)家:黃方啟,黃運長

主辦單位:時代空間

展覽介紹


時代空間將于2023年8月26日呈現(xiàn)黃方啟和黃運長的雙個展“玄游”。本次展覽將呈現(xiàn)兩位藝術(shù)家近年來的代表性作品,黃方啟的水墨和黃運長的雕塑,構(gòu)造東方神隱意境,天地玄黃,乘物游心。展覽將持續(xù)至2023年10月15日。

端午節(jié)期間,終得契機,時代空間團隊拜訪了黃方啟工作室。隱于古鎮(zhèn),微微細雨中,推開虛掩的門,忽現(xiàn)一片天地。房屋左右對稱式的結(jié)構(gòu),以天井引入天光,光線指引,如入道場洞天。方啟喜研究堪輿,工作室也處處玄機,唯有現(xiàn)場到訪,才能感知他所言之“炁”。當天為迎接客人的到訪,他布置了一茶席,每個人座位也都按照方位,事先安排妥當。聽他談創(chuàng)作,談方術(shù),談歷史文脈,有時他的話雖難以理解,卻能莫名讓人心靜,忘卻時間流逝……

乘墨游心

文/ 洪隱(字半隱)

與黃方啟神交多,面晤少,但每番會面皆相談甚歡。從傍晚到破曉,話語和沉默交織的長夜,魚龍漫舞,野馬塵埃,古往今來,直到洞穿天地的陽光透過窗紗攫住眼睛,才以犒賞味蕾的美食替代虛實相間的閑聊與清談。尤其是在唐朝神童繆氏子的故里穆陽的那次夜談,最為深刻,因那夜恰有新月捧場,作為穿越時空的背景,繆氏子的《賦新月》涌上心頭: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

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

彼時乃是開元盛世,恭逢諸多詩人字里行間流溢出超越時代的宇宙氣象,七歲的繆氏子憑此詩獲得唐玄宗賞識,名動天下。如今福安人知道開閩第一進士薛令之者甚多,而曉得繆氏子的寥寥無幾。作為福安八零后鄉(xiāng)賢的黃方啟,故鄉(xiāng)所在正是繆氏子的穆陽。穆陽是福安十八個鄉(xiāng)鎮(zhèn)之一,今人多由水蜜桃聽說過它??娛献拥臅r代雖已過千年,但在青山碧水看來,這千年不過一瞬,山猶蓊郁蔥蔥,水且恣意悠悠,正是這一方山水的鐘靈毓秀,滋養(yǎng)著方啟的肉身與靈魂,肉靈合一的隱現(xiàn),便是他筆下的方寸水墨。

由繆氏子打開的話題,較之水墨似乎更為動人,以至于后來機緣巧合當我們坐在故宮的護城河畔樂賞初月時,所想起的亦是穆陽之境。但與方啟所聊,最終還是歸于水墨,那是他十余載的踐行,恰巧是我這些年的旁觀。我們談起水墨,也像談起另一位朋友、師長,老者的智慧有時,孩童的純真常在。黑白灰時空的漫溯,一步步打開我們的認知邊界,深入淺出,受益良多。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自廈門大學藝術(shù)學院畢業(yè)后,方啟歸返穆陽,踞小閩東北山穆溪之間,安然一隅,得工作室為時間齋,讀書、畫畫、會友、安身立命、師法自然、與古人神交。近至廉村、霍童古鎮(zhèn),遠到福州廈門,所在東南勝境皆是道場,觀白云蒼狗,識草蛇灰線,稍得東坡之悟,乘墨以游心,常覺“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筆下的虛虛實實所對應(yīng)的心境正是如此這般。

自顧愷之《洛神賦》等概略表象階段的神韻,至范寬《溪山行旅圖》等向趙孟頫、倪云林等筆墨獨立思考過渡的意境,到八大山人、石濤等彌高之格調(diào),近代吳昌碩的“畫氣不畫形”、“白賓虹”和“黑賓虹”等不同階段的格調(diào)升華,皆是取之不盡的源脈,傅山心得“寧拙毋巧、寧丑毋媚”更是發(fā)人深省。在“與古人血戰(zhàn)”之后,方啟逐步跳開技法層面,棲身水墨于時間,以水墨自身的內(nèi)在關(guān)系作為對時間的幾何丈量和表達,借由時間和人、人和畫、水和墨的關(guān)系處理,尺度拿捏、混沌疏導、呼吸控制等,以古法思量,納入當代語境,呼應(yīng)亨利·伯格森在《時間與自由意志》中談及的時間的綿延和空間化,經(jīng)由作品,進一步強化畫者對時間的內(nèi)在感受。這種感受又通過作品傳遞給觀者,沒有明確的訊息,所托之意似無若有,可窺探可洞見也可能視而不見。

方啟的作品尺幅不一,大至數(shù)尺,如《游山尋脈》、《香云禪寺》、《白云境》、《長溪》、《北山》等作,小至手掌可握。大幅畫作是其桃源,而微尺幅另有其妙。有時他的微尺幅作品給我的感覺,仿佛是出土于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古墓的如意云頭錦鞋,高昌古國貴族曾穿著它們走在時間的宣紙上,聽玄奘講《仁王般若經(jīng)》。有時又只是山水之間的點厾,游筆似凌波微步,勾勒出蜻蜓點于水中的卵。甚至《九章算術(shù)》中關(guān)于糧食計量的記載和居延漢簡的關(guān)系,也會給予他讖語式的啟發(fā)。這大概和方啟對訓詁學與文本考古的偏好有關(guān),功夫在詩外,水墨見經(jīng)史。但凡靈犀一動,皆有出處,或文本或天地自然。

以心入境,以境化景,保持對當下鄉(xiāng)土與自然、生活與神思的關(guān)注和激情,并以實驗性為向?qū)?,方啟試圖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海森堡所言“我們所觀察的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用我們提問方法所揭示的自然”,也是方啟的方法論,以“高踞于藝術(shù)圣殿的東方藝術(shù)精神”,基于辯證思維,推敲,提問,揭示。“場域感知”比“定點觀看”重要,自然在方啟作品中的呈現(xiàn),或為背景之云天,或為符號之長物,著意表達的都是“場域感知”,即使是方啟的微尺幅作品(最小尺寸8.5x9cm),亦是以點帶面,以面打開時空的邊界。方啟追求“場域感知”之外的“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部分。諸如此類不可認知的部分,是東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的“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是連山歸藏,是山海經(jīng),是水經(jīng)注,是海國圖志,是閩都別記,是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是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是普魯斯特的意識流,是人窮其遐思之后的神跡,是方啟嘗試與天地自然古人對話的應(yīng)許之作,但憑無遠弗屆之心,漸入佳境。

馬克·羅斯科在其藝術(shù)隨筆中談及他作于1943年的畫《敘利亞公?!窌r,“我用一種前所未有的變形重新闡釋了一個遠古形象。藝術(shù)超越時間,它是一種充滿意義的符號演繹,這種符號不論是在遠古還是當下,具有同樣的有效性。”這種關(guān)于符號的演繹,在方啟的水墨中隨處可見,焦?jié)庵氐宓哪珪炄局?,但凡具象如房屋山丘樹木等物形,皆是當下與遠古的對望。白云山的林泉小致、白水洋的霧迷鴛鴦,都氤氳其內(nèi),塔門舟人碎石波紋,無一不是符號。在方啟的脈絡(luò)中,時間與空間共同串聯(lián)起所有的符號,時間無疑是他賴以思考的維度。沒有時間上的張力,水墨的文脈氣韻便無從談起,正是時間,成全了藝術(shù),而不是藝術(shù)本身。

方啟對時間的敬畏還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拼命的一面,兢兢業(yè)業(yè),如履薄冰。羅伯特·亨利在《藝術(shù)精神》中描述過一種狀態(tài):在靈思泉涌時,就要拼命地畫。方啟對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也如此,努力將經(jīng)驗淬煉成直覺,一點一滴,一筆一畫,激活內(nèi)心的回應(yīng)和共鳴,遵循潛藏的秩序,盡可能不壓抑、不突兀、不混亂、不造作。拼命地畫,傾注全力,氣力逼迫至宣紙,再隨水墨化開,力之所至,便見天地。嚴肅地思考,生動地表達。閩派水墨,方啟自成一脈??嘈兄?,深潭龍吟,風生水起。至于欣賞者如何欣賞,方啟不能說不在意,但有心無力,也很難像馬克·羅斯科在其藝術(shù)隨筆中所說的那樣:“繪畫是一個逐漸清晰的過程:它最終會消除所有的阻礙——畫家和觀念、觀念和觀眾之間的任何阻隔。”

古今之論,若說對方啟影響最大者,石濤的“一畫論”不可不提。“太古無法, 太樸不散; 太樸一散, 而法立矣。法于何立? 立于一畫。一畫者, 眾有之本, 萬象之根; 見用于神, 藏用于人, 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畫之法, 乃自我立。”此乃老子“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入畫之論,師法自然的化用。石濤認為,“夫畫者, 從于心者也。”方啟每有所作,每有所悟,心之所至,便是禪機。雷·布雷德伯里有本書翻譯成中文叫《寫作的禪機》,將“水墨的禪機”用于方啟,倒是恰好。這本書序言中有句話:“如何攀上生命之樹,向自己拋擲石塊,爬下來時骨頭和靈魂卻毫發(fā)無損。”作者對自己九歲時的能力感到意外,當時他居然能夠明白自己所遇到的阻礙,并擺脫束縛。方啟幼時有與此相似的悟性,對自己有著清晰而意外的洞察,直指未來。我思故我在,我夢故我在。方啟存在于水墨的頓悟時刻,擅長以意識的間斷性作為探入幻覺(夢)的途徑。夢的顯隱二相,恰是方啟水墨。

水墨和方啟,言之未盡,稍待時日,他帶著更多作品出現(xiàn)時,再說。

寫于 三坊七巷 本草書房

部分參展藝術(shù)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