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2007特納獎提名出爐 馬克•渥林格再度上榜

來源:Tom 2007-05-31

特納獎(Turner Prize)提名藝術(shù)家:由左至右依次為:扎琳娜•比姆基(Zarina Bhimji)、內(nèi)森•克雷(Nathan Coley)、邁克•尼爾森(Mike Nelson)、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

藝術(shù)貴在突破。這恐怕也是旨在“突破”的特納獎(Turner Prize)雖頗富爭議卻依舊備受矚目的原因。作為歐洲最具重量級的視覺藝術(shù)大獎之一,2007年度特納獎(Turner Prize)的候選名單于五月八日公布,四位獲得提名的藝術(shù)家包括:扎琳娜•比姆基(Zarina Bhimji)、內(nèi)森•克雷(Nathan Coley)、邁克•尼爾森(Mike Nelson)和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

四名候選人中,中國觀眾最熟悉的莫過于以《皇家愛斯科賽馬場》(Royal Ascot, 1994)亮相《余震》(Aftershock)的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此次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重置了布萊恩•霍爾(Brian Haw)在國會大廈(Palace of Westminster)五年間進行和平示威的場景——這場示威最終以《嚴重有組織犯罪及治安法案》(Serious Organised Crime and Police Act.)為由而于去年被迫停止。新年伊始,那些當時被移走的布萊恩•霍爾(Brian Haw)收集的600件反戰(zhàn)旗幟、照片、條幅和卡片,被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重新擺放在了泰特英國美術(shù)館(Tate Britain)。這場名為State Britain的裝置藝術(shù)展也因此使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繼1995年入圍特納獎(Turner Prize)后再度上榜。(此展覽的相關(guān)介紹可參見《新舊同臺亮相 星光交相輝映》)

再度上榜的還有41歲的邁克•尼爾森(Mike Nelson)。邁克•尼爾森(Mike Nelson)的互動裝置作品總能給觀眾以如幻似真、虛實莫辨之感,這次令他重獲特納獎(Turner Prize)入圍的是2006年在倫敦馬特畫廊(Matt’s Gallery)舉辦的裝置作品展《失憶的圣地或雙重籠屋位移》(AMNESIAC SHRINE or Double coop displacement),以及受《雕飾》當代藝術(shù)博覽會(Frieze Art Fair)之邀而創(chuàng)作的裝置作品《入鏡》(Mirror Infill)。

內(nèi)森•克雷(Nathan Coley)也以多媒體的裝置作品,進入到特納獎(Turner Prize)最后角逐的行列。他入圍的作品是在侯爵大屋(Mount Stuart)展出的《偽裝教堂》,以三座貌似教堂建筑的雕塑來表達都市叢林中的信仰危機。相比裝置藝術(shù)在此次特納獎(Turner Prize)評選中的濃妝重彩,扎琳娜•比姆基(Zarina Bhimji)的影像作品則尤顯清新。扎琳娜•比姆基(Zarina Bhimji)因政治因素被迫從小移民英國,在她的鏡頭下,悲天憫人的情懷無處不在,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去捕捉人類的喜怒哀歡,去探究人類的終極關(guān)懷。

不知是潮流所向還是評審趣味的一致,2007年度特納獎(Turner Prize)存在著諸多“巧合”——觀念藝術(shù)重裝上陣,政治主題大行其道。評審員邁克•布拉斯威爾(Michael Bracewell)為此解釋道:“我們并不是有意為之,只是今年這一層面的創(chuàng)作主題異常強大。我們考慮了很多個藝術(shù)家,但有趣的是,最后的選擇似乎大勢所趨:那就是以社會政治和精神信仰為主題的作品”。

2007年度特納獎(Turner Prize)的展覽將首次離開倫敦而轉(zhuǎn)赴泰特利物浦美術(shù)館(Tate Liverpool),從而拉開了利物浦作為2008年度“歐洲文化之都”的序幕。展覽將從10月19日開始,并持續(xù)到次年的1月13日,至于誰將是未來藝術(shù)屆的寵兒,25000英鎊最終誰將收入囊中,全世界的藝術(shù)愛好者都將拭目以待,答案也會在12月3日揭曉。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