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2009“上海當代”再次在“風口浪尖”上起舞

來源:藝術與投資 作者:李靜 2009-03-06



  2007年,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下簡稱“上海當代”)在上海展覽中心高調亮相,諸多“著名”的因素使其一直都是焦點。在全球擁有80多個重大展會的意大利博洛尼亞會展集團主辦,邀請在國際當代藝術市場上赫赫有名的洛倫佐·魯?shù)婪?LorenzoRudolf)和皮埃爾·于貝爾(PierreHuber)作為合伙人,選址地處市中心的上海展覽中心,又與上海有著十多年歷史的上海藝術博覽會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

  2008年,上海當代因為皮埃爾·于貝爾的不利經(jīng)濟傳聞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皮埃爾·于貝爾回應“我的一切都是干凈的”,并最終退出。

  2009年,這個曾經(jīng)有著打造亞太頂級當代藝術博覽會夢想的大型藝術展事將以全球經(jīng)濟危機為背景展開工作,更為“危險”的是,展會總監(jiān)已由在藝博會領域叱詫風云的洛倫佐·魯?shù)婪?LorenzoRudolf)變?yōu)閺奈醋鲞^藝博會、少有藝術市場經(jīng)驗的策展人秦思源。

  在創(chuàng)世之初,無論如何也無法料想當下的局面。上海當代在過去兩年中雖然磕磕絆絆,但不得不說的是,這一屆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考驗。秦思源曾經(jīng)是實驗音樂組織穴位樂隊主唱,他所做的“余震英國當代藝術展”引發(fā)藝術界及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他曾是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藝術活動的創(chuàng)意之源——用知名策展人的身份似乎很難界定秦思源,可以確定的是,他從未參與過藝術市場的經(jīng)營,更未與任何的藝術博覽會建立過合作關系。

  危機中的逆向思考

  博洛尼亞會展集團將各類展會做到專業(yè)與極致,其中包括引領業(yè)界潮流與創(chuàng)作方向的當代藝術頂級博覽會。從去年年底開始,他們就已經(jīng)在重新挑選總監(jiān)人選,相約相談的備選人員恐怕不只一兩個,應該說是慎之又慎。2009年1月,秦思源正式與博洛尼亞會展集團簽訂了為期兩年的合同;9月10日到13日,2009年的“上海當代”就要在展覽中心亮相。在這期間,他幾乎沒有時間預習與演練,就直接面臨著讓一個亞洲大型的當代藝術博覽會“挺”過危機的重大考驗。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著“奉命于危難之間”的語句,秦思源與孔明當初面臨的狀況相比,似乎更加“危難”,因為他要面對的是自己并不熟悉、沒有太多經(jīng)驗的畫廊和收藏家們,他要讓上海當代這個不足三歲的藝博會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甚至發(fā)展,更因為他要在經(jīng)濟危機中開拓全新的運營方式與管理之道。

  在洛倫佐和皮埃爾的“光環(huán)”下,當代藝術策展人秦思源在藝博會領域顯得有些“默默無聞”。沒有參與過博覽會的運作或許對于一個博覽會的總監(jiān)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劣勢”,但在博洛尼亞會展集團主辦的展覽中,這一點多多少少會被忽略。用秦思源自己的話說,整個團隊有著明確的分工和極高的工作效率,對于做什么,何時做,如何做,各個崗位上的人都心中有數(shù)。博覽會的專業(yè)性對于博洛尼亞會展集團來說,是優(yōu)勢,不是難題。

  在經(jīng)濟危機中,選擇一個有著深厚學術背景的人做總監(jiān),可以看作博洛尼亞會展集團的危機應對方式。2008年“上海當代”的成交情況可以說是慘淡,經(jīng)濟危機中畫廊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當賺到很多錢成為空中樓閣時,轉變經(jīng)營目標就不足為怪。在轉變的過程中,必定涉及到思維方式的變化與人員的變更。從另一個角度看,所有的大型企業(yè)面對危機時,除了降低成本之外,共同之處更在于注意產(chǎn)品的研發(fā)。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在更為慘烈的市場競爭中被選擇,而不是被淘汰。對于一個藝術博覽會而言,總監(jiān)在研發(fā)的工作中起到至關重要的、相當于“總工程師”的作用。當代藝術在中國這個神奇國度的演繹多少有些出人意料,藝術與市場,中國與亞洲,亞洲與世界,種種關系與復雜的文化背景就是檢驗這位“總工”的標準與尺度。

  作為中英混血兒,秦思源比中國人更了解世界,比外國人深諳中國文化。他用老子《道德經(jīng)》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引出為何要尋找三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策展2009年“上海當代”中的“發(fā)現(xiàn)”主題展覽。而在秦思源看來,也正是由于這樣的背景讓博洛尼亞會展集團選擇了自己,他又將這樣的思路拓展開來,運用到“上海當代”的工作細節(jié)中。“上海當代”是一個國際當代藝術展覽,主打亞太當代藝術,具有豐富的中國特性。對于這種定位,主辦方從來沒有動搖過。從他們三年來的運營中可以得出這個結論,選擇秦思源則是更好的詮釋。

  離亞太頂級博覽會的夢想有多遠?

  在去年的“上海當代”期間,時任總監(jiān)洛倫佐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表達了用三到五年時間將其打造成頂級亞太藝術博覽會的愿望。以洛倫佐在巴塞爾等藝博會上的重要作用來看,這樣的表達在當時并不算是豪言壯語,但如今卻令人擔憂。正如秦思源所說,亞洲市場是新興的,不穩(wěn)定的市場。2007年的交易興盛與規(guī)范化操作使得很多國際頂級畫廊次年繼續(xù)征戰(zhàn)上海,但2008年交易和人氣的急劇下降將人們原本對于當代藝術市場的問號再度放大。

  中國內地的多家藝術博覽會與中國當代藝術、畫廊和本土收藏家們有著更為深入的聯(lián)系。來勢洶洶的香港當代藝術博覽會的定位、操作與參與畫廊的情況來看,都與“上海當代”勢均力敵。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上海當代”所面臨的競爭與挑戰(zhàn)還不止這些。對于歐美畫廊而言,在選擇了巴塞爾和邁阿密海灘博覽會之后,可能最多只會再選擇一個博覽會。從這個角度說,“上海當代”可能還面臨著和迪拜當代藝術博覽會等的競爭。

  任何的猜測與夢想在金融危機中都變得虛無縹緲,秦思源對于筆者有關頂級亞太藝術博覽會的追問沒有正面回答。在他看來,與香港當代藝術展的競爭應該是“良性”的,競爭督促自己及團隊做更多努力。2009年上半年舉辦的所有博覽會面臨的共同問題可能是要“補單”,因為在危機未來時下了訂單的畫廊有毀約的可能性。而在下半年的“上海當代”最大的問題是要“招展”,尤其是如何讓上半年已經(jīng)“出擊”過的畫廊再次鼓足勇氣。

  在主辦方剛剛理出的一份招展計劃中,展位的價格“有原則”地降低了?;蛟S,在博洛尼亞會展集團長期的規(guī)劃中,對于即將到來的“上海當代”并沒有抱太多盈利的愿望。如何吸引世界頂級的當代藝術收藏家,呈現(xiàn)更多有品質的畫廊和優(yōu)秀作品,保證這個定位高端的博覽會完成經(jīng)濟危機中的順利過渡,就已經(jīng)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了。

  挑戰(zhàn)學術與市場界限

  在“上海當代”新晉總監(jiān)的規(guī)劃中,主題展覽“發(fā)現(xiàn)”將有畫廊代理的不少于20位海內外藝術家參與。另外一個叫做“平臺”的部分,則是提供給一些正在成長中的畫廊參與一流博覽會、頂級藏家接觸的機會。其展示空間會相對較小,只能展出一到兩位藝術家的作品,而費用則會低很多。

  秦思源將“發(fā)現(xiàn)”展的策展工作更多地交給了他所邀請的三位工作伙伴,除了論壇中的學術活動外,他本人更多地加入畫廊和藏家的邀請工作。中國當代藝術家汪建偉,曾經(jīng)策劃過“美麗新世界”展覽的日本東京森美術館策劃人片岡真實以及當代藝術信息訂閱平臺E-Flux的創(chuàng)始人與擁有者AntonVidokle將成為“上海當代”主題展覽的主要締造者。中西文化背景的貫通以及對更多可能性嘗試的強烈愿望,讓當代藝術的學術與市場在“上海當代”達到“臨界點”。

  無論是秦思源本人,還是策展人團隊,在學術方面都有著更多的優(yōu)勢。秦思源再三表達合作的愿望,這種合作體現(xiàn)在邀請藏家的實在的投入上,展位費用的降低上,更是與以上海為中心的藝術機構的一次溝通。今年9月,恰逢當代藝術的一次“空檔”,以“上海當代”為中心各大藝術機構的聯(lián)動將有望營造一次與每兩年一屆的上海雙年展比肩的“藝術季”。經(jīng)濟危機使得跳躍性的思維方式與大膽的設想更能脫穎而出,無論是對于藏家還是普通觀眾而言,學術與市場或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里可以看到可以震撼人的、打動人的、令人興奮的當代藝術。

【編輯:姚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