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要藝術抑或要市場?——攝影人陷入兩難境地

來源:江門日報 作者:- 2009-04-13

■ 馮耀華現(xiàn)在更多的是關注身邊的事。

 


■ “為繁榮江門攝影文化事業(yè),服務攝影一生又何妨。”林維后服務攝影20多年了。

 


■ “攝影應該要走向市場化和產業(yè)化。”李建成直言,他特別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

 


■ 許和發(fā)希望日后經濟允許了,專心拍紀實圖片故事。許嘉文 攝

 


■ 周學勤出版了多本攝影集,但銷量不大。

 


■ 50多年來,譚俠華一直服務攝影。


  江門市攝影家協(xié)會共有會員230多人,非會員則有幾千人,其中90\%以上都有固定的職業(yè)。對于大部分攝影者來說,抓起相機都是緣于興趣。因為要購買攝影器材和外出采風,一年下來,平均一個人費用支出約5000元,而普遍的情況是,攝影的投入與產出比例極為失衡,因為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力上,攝影者的投入都非常巨大,但是物質回報卻相當?shù)臀?。成功實現(xiàn)“攝影走向市場化和產業(yè)化”的攝影師,在江門只有李建成一個,在全國也屬罕見。


  近幾年,“圖片市場”這個詞在中國經常被人們所談論,其實,在中國“圖片市場”久已有之。對一向以“藝術”為榮的中國攝影界來說,攝影的市場化已經不容回避,江門的攝影如何產業(yè)化?江門的攝影師們如何順應環(huán)境的變化,端正心態(tài),改變觀念,融入市場?這值得探討。


  從純玩攝影到從攝影中獲取一定的收益,需要一個過程,天上掉餡餅的機率太小,只有攝影師們不斷地積累和提高,才能抓住機遇。


  走市場化和產業(yè)化之路


  【代表人物】李建成


  李建成出生于攝影世家,從事攝影20多年,在國際、國內獲獎頗多,被授予“中國攝影大師”稱號?,F(xiàn)任中國人像攝影學會副會長。


  李建成是國內婚紗攝影行業(yè)的拓荒者,色色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集團的分支機構遍布全國各大城市,旗下有30多家經濟實體,經營類別集婚紗攝影、影樓設備、相框相冊生產、攝影化妝技術培訓、數(shù)碼沖印于一體。


  20年前,江門就有不少攝影愛好者,但能像李建成這樣打造一個攝影集團的,在江門只有他一個,在全國也極為少見。“當時與攝影結緣,一方面是受父親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自己的愛好。”李建成說,“色色集團能在全國攝影業(yè)界排名第一,主要原因是我起步早,能對市場動態(tài)作出敏銳反應。同時注重技術的提高,以創(chuàng)新服務領先。”


  “攝影應該走向市場化和產業(yè)化。”李建成直言,攝影業(yè)意欲走向市場,還有許多與攝影的市場化相關的問題亟待思考、研究和解決。


  1995年,李建成與攝影家翁一先生合作撰寫了中國第一部婚紗攝影專著——《婚紗攝影ABC》,并應邀到全國各地講課。此后又先后出版了《婚紗人像攝影技藝》、《人像攝影》等,為人像攝影藝術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我寫的攝影教材可是國內相關書籍里賣得最好的。”李建成笑言,“絕大多數(shù)的攝影師出書時并沒有解決定位問題,往往是把自己認為好的作品匯集成冊。攝影師應該首先要考慮自己為什么要出書,針對的是哪一部分人群,哪些人會買,這樣才會獲得商業(yè)利益。”


  李建成的理想是希望能建立一所攝影大學。“雖然我現(xiàn)在成立了廣東色色藝術職業(yè)學院,但我仍然不放棄建立一所攝影大學的理想。我想培養(yǎng)出攝影專業(yè)的大專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F(xiàn)在許多行業(yè)對攝影人才要求越來越高,比如新聞媒體、廣告設計、影像公司等,普通的職業(yè)技術培訓并不能滿足需求。”


  生意越做越大,但李建成唯一的愛好還是攝影。“以后培養(yǎng)了接班人后,我還是玩我最喜歡的攝影,到世界各地拍照,然后教教書,寫寫攝影方面的教材。”


  目前,把攝影推向市場化和產業(yè)化的攝影師已經不少,在五邑地區(qū),大大小小的攝影公司已經有200多個,但他們舉步維艱。“當?shù)亟洕陌l(fā)展水平,決定攝影公司的生存狀態(tài)。”李建成說。


  積極參賽 堅守創(chuàng)作


  【代表人物】馮耀華、方錦鵬等


  在江門攝影界,部分攝影師通過參加比賽獲得獎金,可以填補部分支出,但能夠保持投入與產出平衡,而且始終堅守藝術創(chuàng)作的,卻屈指可數(shù)。馮耀華、方錦鵬是其中的佼佼者。


  馮耀華,新會人,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江門市第三批優(yōu)秀中青年專家,新會攝影協(xié)會副會長,先后在建筑、新聞等行業(yè)工作。他在國際、全國、省、市各級獲獎、入選、發(fā)表的作品共計400多件。“上世紀90年代,我參賽所得獎金和攝影支出能夠平衡。現(xiàn)在我極少再參賽,想得更多的是記錄當下,堅持攝影藝術,做一名有責任心的攝影家。”


  1986年,馮耀華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我拿出一個月的工資,差不多700元,自己買了一部135照相機。在當時,除了單位,個人很少有照相機。有了自己的相機,心里別提多興奮了。”馮耀華說,從此,他開始了創(chuàng)作性攝影。


  1989年,他的作品《文明小樓步步高》入選中國影協(xié)主辦的“首屆中國攝影藝術作品出國選拔大獎賽”。接著,作品《喬遷之喜》獲得了“中國·40年”建設攝影大賽一等獎。“這是我獲得的第一個全國級別的大獎。也正是這個獎,更加堅定了我在攝影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馮耀華的作品不僅獲得過廣東省魯迅文藝獎及廣東省宣傳文化精品獎,還曾三次獲得聯(lián)合國國際攝影比賽大獎。他本人于聯(lián)合國50周年大慶活動之際,應邀赴紐約出席了頒獎典禮。“部分國際和全國的比賽,設立的獎項較為豐厚,填補了我在攝影方面的部分支出。”


  在追求一定經濟利益的同時,馮耀華沒有放棄他藝術的追求。懷著與蒲葵曾經結下的難舍情結,從1989年開始,馮耀華的鏡頭便開始對準葵林,而這一拍就是15年。


  “我都記不清自己拍攝了多少張照片。反正,我就是不停地拍,拍不同角度、不同生長期、一天不同時間的葵。與葵接觸越多,我就越是被它們的美所折服。”


  經過精心挑選整理,馮耀華選出70多張,出版畫冊《葵林——綠色的家園》。這本畫冊的價值和產生的影響是他沒有預料到的。先是作為重要禮品,畫冊由江門市政府送給“江門市創(chuàng)建國家環(huán)保模范城市”檢查驗收組的專家,得到專家們的贊賞。


  同年,廣東省攝協(xié)在廣州主辦“葵林——綠色家園攝影作品展”。畫冊中的葵林作品分別獲得羅馬尼亞國際影展特別獎和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主辦的全國攝影大賽金獎和銅獎等多個獎項。


  “出版《葵林——綠色的家園》,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力上的投入都是非常巨大的,但取得這樣的影響,我心滿意足了。”


  近年來,方錦鵬等攝影者在全國、省、市等各項比賽中,也獲獎頗豐,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出售圖片謀生不容易


  【代表人物】周學勤、許和發(fā)等


  周學勤,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新會攝影協(xié)會副會長,從事攝影創(chuàng)作20多年。


  作品先后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周學勤葵鄉(xiāng)風情攝影集》、《周學勤中國風光集》和《古兜山》風光攝影集。由國家郵政局出版發(fā)行《梁啟超故居》、《葵鄉(xiāng)風情》、《圭峰山》、《古兜山》風光等專題明信片。


  “銷量實在太少,大部分是送給別人的。只有《古兜山》風光攝影集銷售出200多本。”說起畫冊的銷量,周學勤說,中國消費者沒有掏錢買畫冊或買照片的消費習慣,而在國外就不同。“當然基礎不一樣,當你月收入很高,解決了溫飽、教育、醫(yī)療這些問題時,你才會關注其他方面。目前攝影市場還是個未知數(shù)。”


  “此外,在市民心目中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一張照片值不了多少錢。其實,對于我們攝影師來說,為了拍攝一張精品,可能花去幾千元,但是通常照片只賣幾百元。發(fā)生侵權問題時也是,在侵權官司上,大部分人會認為,使用一張侵權照片,不用賠那么多錢。”


  許和發(fā),《江門日報》和《江門畫報》的通訊員,《中國新聞社》江門支社特約記者,主要收益是出售新聞紀實圖片,“但相對于我在攝影方面的支出,這些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由于工作的緣故,沒有更多的時間出遠門拍攝,近幾年來,我轉向以本地題材為主,尤其喜歡拍攝新聞紀實圖片。”許和發(fā)先后在《江門日報》、《江門畫報》、《南方日報》和《中國新聞社》的《中國新聞網》等媒體上發(fā)表近百篇新聞攝影作品,以新聞圖片故事居多。


  “我的投入與產出的比例是絕對不平衡,投入大而產出非常少。獲得的最大的收益便是精神的享受。”2003年,許和發(fā)采拍《禮樂龍舟的傳說》,多次去禮樂,走訪了不少曾是劃龍舟的老人,請他們吃飯喝酒,從他們口中“套”故事,“這樣拍出來的圖片,寫出來的稿件,內容才會豐富,有血有肉。”2005年,他采拍《挖樁孔的民工》,花了幾周時間。為感謝民工們的大力協(xié)肋,許和發(fā)請他們吃了一頓飯,“他們也不客氣,飯后每人還要了一包紅雙喜香煙。”


  “現(xiàn)在,在報紙上發(fā)表一個整版的圖文,稿費大約200多元。付出與得到相距太大,為此,我不得不參加一些有獎金的影賽。日后經濟允許了,我就專心拍紀實圖片故事。”許和發(fā)希望將來能成立工作室,拍攝出書一條龍。“江門僑鄉(xiāng)許許多多的民俗、風情、僑情、鄉(xiāng)音,值得我去不懈努力。”


  在江門,還有一批以攝影為生的群體,如報社的攝影記者,受聘于公司的職業(yè)攝影師等。“領著不高的薪水,拍別人的照片,自己的東西不易堅持不下來。”不少職業(yè)攝影師如此說。


  為攝影服務一生


  【代表人物】譚俠華、林維后


  在攝影界中,有一批這樣的老人,他們從來沒有計較從攝影中獲得哪些收益。因為熱愛攝影,他們走上了一條一生為攝影服務的道路。


  譚俠華,1927年生于廣東新會一個愛國華僑家庭。1956年,他根據(jù)新會縣委指示,創(chuàng)辦“新會攝影組”(新會攝影協(xié)會前身),一直任新會攝影協(xié)會會長至2003年,現(xiàn)任新會攝影協(xié)會名譽會長。


  2007年,譚俠華獲得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頒發(fā)的“從事攝影工作50年”表彰獎。50多年來,譚俠華一直服務攝影,并拍攝大量作品。

 

  談起對攝影的服務,譚俠華顯得十分謙虛:“這只是工作需要,誰在這個位置,都會這樣做。”


  上世紀60年代初,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攝影的宣傳功能,譚俠華帶領攝影組,拍攝、發(fā)行新聞圖片。他們利用廢置的底片,精心制作了一系列反映新會建設新貌的幻燈片,凈化了社會風氣,促進了社會進步,深受全縣人民歡迎。上世紀60年代中期,為了適應新形勢的宣傳需要,譚俠華又開始組織試制彩色幻燈片,經驗向全國推廣。


  林維后,中國華僑攝影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根據(jù)要求,成立江門市攝影家協(xié)會,任主席至2007年。林維后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是談起自己服務攝影的20多年,卻顯得十分健談。


  1984年,根據(jù)要求,林維后創(chuàng)辦了江門市攝影家協(xié)會。在積極做好攝影宣傳工作的同時,攝影家協(xié)會還以培養(yǎng)攝影新人為己任,使一大批攝影愛好者邁上了成才之路。協(xié)會有計劃、有系統(tǒng)、有步驟地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講習班、作品欣賞講座等,邀請廣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和港澳地區(qū)的名家到江門市講學、指導創(chuàng)作、點評上送作品等。迄今,市影協(xié)主辦協(xié)辦各類型攝影展覽、比賽300多個,展出作品達兩萬多幅,其中有省、港、澳之聯(lián)展,有赴北京、香港、加拿大展出等高層次的攝影藝術交流活動。


  目前,林維后還積極協(xié)助市影協(xié)的工作。“為繁榮江門攝影文化事業(yè),服務攝影一生又何妨。”林維后吐露心聲。 文/圖 本報記者 謝富瑞(除署名外)


  廣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胡培烈:


  最好是藝術與市場平衡發(fā)展


  “如果從攝影里獲得樂趣了,回報就變成次要的了。”開平籍的前任廣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現(xiàn)任廣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的胡培烈說,從全國來說,攝影師的投入與產出的比例極為失衡,他們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力上的投入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攝影帶給他們的物質回報實在太少,他們的回報只有樂趣。


  胡培烈坦言,大多數(shù)攝影者的投入,用一個比較殘酷的詞形容,就是“血本無歸”,但許多攝影師花巨資購買攝影設備,并不是把它看作一種經營之道,而更多的是源于興趣愛好,因此回報就變成次要。


  不過,胡培烈說:“當一個攝影者一旦成為職業(yè)攝影師以后,他就必須考慮回報?,F(xiàn)在許多人也開始關注并探討這方面的問題,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話題。但希望攝影師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堅持藝術。比較理想的做法是藝術與市場平衡發(fā)展,用不同的思維和方式做不同的事,在關鍵點上搭建連接橋,做到人性升華和經濟效益同步實現(xiàn)。”
 

 

【編輯:海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