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陳丹青:最具爭議藝術家 知青、憤青、畫家、叛逆者?

來源:《浙江日報》 2009-11-19

 

  最敬重的人:已故藝術家,名單很長,就不說了吧

  最喜歡的下屬:沒有下屬

  對家人最想說的話:平安、健康

  最得意的事:沒有上過中學與大學

  成功的路上幫助最大的人:家人、師友、還有我自己,但在“路上”時,不會想到“成功”二字。

  最喜歡的工作方式:獨自工作

  對成功的定義:有尊嚴地失敗

 

  座駕:自行車

 

  休閑方式:工作就是休閑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回答。你覺得被訪問者是個怎么樣的人呢?平常——因為他的座駕還是自行車?桀驁——因為他居然以沒有上過中學和大學為榮?反叛——因為他對成功的定義居然是有尊嚴的失敗?這就是陳丹青,一個敢想敢說的男人,一個著名的畫家,一個教育的叛逆者,一個……

 

  一個上海“右派分子”之子

 

  陳丹青的經歷,和經過文革有成就的人差不多。

 

  他的祖籍在廣東臺山,1953年的時候生在上海。才4歲時,父親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不過,這個時候他的生活并沒有特別大的變化,直到“文革”:從1968年開始,陳丹青開始學油畫——白天畫毛主席像,夜里臨摹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的作品。不過,那場“史無前例”的風暴,也終于掃到了小丹青的家。家里的書籍、畫冊被一掃而光:“我記得那些臨摹米開朗琪羅的男裸體紙片,抄家時被抄走了,有趣的是,我不覺得畫毛主席像和臨摹裸體畫有什么沖突,上海人那時似乎坦然過著雙重生活。”

  家里的很多東西沒有了,不過思想通達的父親卻勸陳丹青說:“別難過,沒有畫冊臨摹,到公園、馬路去畫。”

 

  一次,接受改造的父親打掃衛(wèi)生時,在垃圾箱拾到一張撲克牌,背面是彩色濃重的油畫,這是俄國畫家的一幅作品——《意大利姑娘》。父親拿回家送給了陳丹青,陳丹青花了幾個星期的臨摹,竟也畫得栩栩如生。

 

  “紅衛(wèi)兵抄家,反而把以前很難見著的外國小說、畫報、畫冊,給散到社會上來了,我們讀民國時期翻譯作品,英美法俄的古典文學,聽古典音樂,當時流行傅雷翻譯的《藝術哲學》,我看不懂,不過里面有美術史的黑白圖片,我可半懂半不懂的看著。”說起當時的日子,陳丹青還自得其樂的這么回憶著,那段日子,艱難中也有快樂。

 

  一個竄來竄去的單純知青

 

  很快,陳丹青就在1970年到了江西寧都插隊。白天,和農民一起勞作,晚上或陰雨天,一有空隙,便掏出隨身帶著的抄本,把山村中的人物山川一筆筆記入他的抄本。

 

  回想起當時的生活,陳丹青覺得很有“意思”:那時沒電話,都騎自行車找來找去,對方不在家,就等著,聚集起一堆人就臭聊,互相傳看最近的畫:“我現在還懷念那種生活,特別單純,沒有誘惑。沒人知道畫能賣錢。我們最最興奮的就是技巧。”

 

  “文革”中的陳丹青并不安分,1974年:北京辦了個美展,他向家里要了40塊錢,從江西混票到上海,然后換火車到北京看全國美展。在他看來,第一次上北京就像后來到紐約、到巴黎,而走進中國美術館就像走進盧浮宮,一泡一整天,賴在幾幅畫前,沉迷不知歸時。

 

  高手總有閃光的一天,當了幾年知青之后,他的藝術天分也顯露了出來,后來在朋友的推薦下,他得到了到江西省文化工作室暫時“幫忙”的機會。

 

  好運似乎一下子擋不住了,有一天,一個愛好油畫的外賓來江西參觀,被陳丹青的油畫迷住了,竟稱這個小伙子是他的老師,還要請陳丹青給他畫肖像。

  陳丹青不敢怠慢,請示了上級。因是外賓,上級只好答應,只是有個規(guī)定:不準主動問話,畫時盡量快些。丹青照辦。

 

  人們也許以為榮譽與幸福即將降臨到丹青身上,可是等待他的是,送走外賓的第二天,一個沒有原因的通知發(fā)給了他,回去吧,這里不要你了。

 

  一個求學北京的憤青

 

  后來的陳丹青,甚至在南京的一個骨灰盒廠干過一段時間,不過,他同時依然還在磨練著自己繪畫的觸覺。

 

  1978年6月,中央美術學院恢復招考研究生了。不少朋友都勸陳丹青去試試。這個沒有上過中學、大學,全是自學的小伙子,以一個美術愛好者的資歷,走上了考場。

 

  不久之后,成績下來了。陳丹青的專業(yè)考試和論文都受到中央美術學院老師的高度賞識,而外語,則是個零蛋。幸好,當時這門外語只是一個參考成績,不做具體要求。就這樣,一份通知書寄到了陳丹青的手中,他被錄取了。

 

  當陳丹青接到通知書的時候,小伙子居然失聲痛哭。后來人們問起當時的感受的時候,他說了這樣一句簡單的話:“我突然覺得天開了一條縫。”

 

  來到北京,陳丹青上了靳尚誼的第一堂課。大家都等著靳先生講點什么,突然靳先生伸出右手掌,一句一句道:“你們看,手!皮下面是肉,肉里面是筋,筋里面是脈絡,是骨頭。你畫這只手,就要畫出皮、肉、筋、脈、骨!”

  一句話,似乎沒有理論,但對于陳丹青卻有醍醐貫頂的意味。接下來的兩年研究生生活,他把全副精力傾注于油畫筆上,在畢業(yè)的時刻,他交出了一份最好的作業(yè)——“西藏組畫”。這七幅畫,與羅中立的《父親》并稱為中國當代美術史的里程碑。

 

  評論當時的日子,陳丹青用了兩個稱呼:學生,憤青。學生自不必說,而對于憤青,他這么解釋道:“我在北京上學時,但凡見到海外來訪的華僑或所謂‘美籍華人’,他們遠遠出現在走廊,我就討厭,掉頭走開。”

 

  也許真是歲月弄人,這位極討厭“美籍華人”在研究生畢業(yè)兩年后,也飛到了大洋彼岸,一去十八年。

 

  一個迷茫紐約的“風塵女子”

 

  自己的這些年,陳丹青用“老知青、盲流畫家、風雪中的風塵女子”三個階段來形容。

 

  老知青自不必說,盲流畫家、風塵女子,則都要從紐約說起了。

 

  中央美院研究生畢業(yè)之后,靠著《西藏組畫》已經一炮走紅的陳丹青留校當了老師??墒且荒甓嘀螅肴ノ鞣娇纯创髱焸兊挠絹碓綇娏?。終于,走過一個長長而狹窄的走廊,他拿到了去美國的簽證。

  拿到了簽證,他又感覺像是要去插隊了,就又在中國多賴了三個月。

 

  到了美國,看到了無數的原作,看到了眾多大師,可精神食糧畢竟不能解決溫飽問題,陳丹青需要賣畫為生。他是第一個與美國畫廊簽約的中國畫家。

 

  瓦里森德利畫廊位于紐約的五十七街,老字號,有一百多年歷史,老板到過中國,非常欣賞陳丹青的“西藏組畫”,別人告訴老板這個人就在紐約。所以陳丹青還不知道畫廊怎么回事,還沒想到找畫廊就已經與老板面對面了。

 

  老板允諾第二年給陳丹青開個展,要二十張畫,不規(guī)定題材。他很自然沿續(xù)了在國內的創(chuàng)作,第一次給了八張小幅的西藏人頭像與風景畫,很快賣掉了。

 

  1983年6月,陳丹青的個人畫展成為中國當代畫家在美國舉辦的第一個個展。他從不揣摩買家的喜好畫畫,沒有這個過程,他一直在自己的過程里。除了開初的“美術館消化不良癥”外,很少應酬聊天,像老鼠躲在窩內,成天干活,作品比國內時多得多。

 

  陳丹青把這種完全依靠畫畫謀生的生存方式稱為“盲流畫家”。

 

  20世紀八十年代末,陳丹青不再畫西藏,素材與“激情”耗盡了,他也不再與任何畫廊簽約。他了解如何在市場里活下去,但他不想走完全市場化的路,只想畫自己想畫的東西。

  陳丹青付出了代價。那些年的收入非常有限,太太不得不放棄繪畫去搞設計。這樣的日子又持續(xù)了好幾年,漸漸的,在堅持自己的感覺之后他,他又能創(chuàng)作出有商業(yè)價值的作品了,陳丹青這個時候開始知道了:他無法對抗市場體制,他原來對抗的是他自己。

 

  于是,陳丹青戲稱自己為“風雪之中的風塵女子”,角色沒變,只是脾氣不太好。他不反對賣畫,也期望遇見恩公真能把畫的妙處比劃得恰到好處;正如同即使紅塵中的女子,總還希望有一個知己突然來臨。

 

  陳丹青從來沒有用“葉落歸根”這個詞語來解釋他出國十八年后突然回來的原因。不過,他就這樣回來了,從畫家,變成了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及畫家。

 

  他的聲音,更多地為國內人所聽到,而最響亮的,是在不久之前,他對清華說:“在這個體制下,我干不下去了。”

 


【編輯:張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