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格哈德·里希特 | 讓繪畫和音樂相遇

來源:99藝術網(wǎng) 作者:祝芯雨 2021-04-25
4月19日,展覽”Cage Paintings”在紐約高古軒畫廊開幕。此次展覽展出了六幅cage系列作品,同時還有八幅在2020年創(chuàng)作的石墨素描。 cage系列曾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格哈德·里希特:畢竟是繪畫》(Gerhard Richter: Painting After All)中展出。去年3月,當新冠病毒在紐約爆發(fā)時,該展覽在八天內結束。
Gerhard Richter, “Cage Paintings,” 2006.(Jeff McLane)
Gerhard Richter, “Cage Paintings,” 2006.(Jeff McLane)
格哈德·里希特 88歲的里希特是當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最初因從照片上畫出尖銳的具象形象,再用干刷子將其模糊的表現(xiàn)形式而獲得廣泛關注。 在他的整個職業(yè)生涯中,里希特在自然主義和抽象主義、繪畫和攝影之間航行,探索各種媒介的概念、歷史和物質含義,而不受意識形態(tài)的限制。20世紀60年代初,他在德國國立藝術博物館學習時創(chuàng)作的畫作中,他的圖像來源于雜志和報紙照片。 里希特以類似的嚴謹態(tài)度處理抽象概念,運用過程、表現(xiàn)力和偶然性的不同組合。產(chǎn)生的作品從樸素的單色到動態(tài)、分層、色彩豐富的構圖。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創(chuàng)作抽象派作品,用各種自制的刮板涂抹厚厚的顏料。
Gerhard Richter working on one of his Cage paintings, Cologne, Germany, 2006. Artwork
? Gerhard Richter 2020 (05102020).
Photo: ? Hubert Becker
15年前的cage抽象派作品,焦慮而又令人興奮,在他熟悉的大尺幅作品中,劃痕和刮痕繪畫介于可控的混亂和緊張的興奮之間。的確,每一幅畫都有一種驚心動魄的特質。然而看到它們并排掛在一起,又有一種讓人沉思的感覺。
Gerhard Richter, “Cage 1,” 2006, oil on canvas(Gagosian)
細節(jié)圖
“混亂”是抽象繪畫的歷史,長期以來被奉為現(xiàn)代藝術的頂峰,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成了廣泛懷疑的焦點。里希特通過制造另一團混亂來清理,他開始畫充滿活力的表現(xiàn)主義抽象畫,然后把它們揉成模糊的、視覺上令人著迷的污跡。
Gerhard Richter, “Cage 2” 2006, oil on canvas(Gagosian)
細節(jié)圖
灰色——灰燼的顏色,作為里希特調色板上的主要顏色。有幾幅畫的色彩是豐富的,但更多的時候,突然出現(xiàn)的明亮的色彩會穿透濃重的灰色迷霧。深紅色和黃色,橙色和石灰色會嵌在表面的結構中。
Gerhard Richter, “Cage 4” 2006, oil on canvas(Gagosian)
細節(jié)圖
創(chuàng)新工具一直是抽象藝術中受推崇的實驗元素。就像杰克遜·波洛克的滴漆棒、海倫·弗蘭肯塞勒的染色海綿和薩姆·弗朗西斯的拖把一樣。里希特一邊用刷子“抹去”了前衛(wèi)的抽象藝術,一邊重新創(chuàng)造它。
Gerhard Richter working on one of his Cage paintings, Cologne, Germany, 2006. Artwork
? Gerhard Richter 2020 (05102020).
Photo: ? Hubert Becker
有時候,畫筆拖拽的痕跡會搖擺或停止而形成脊狀,然后再重新起步。它們向多個方向移動,沿途的一些區(qū)域似乎也被戳過或鑿過。盡管如此,最顯著的動作還是從一邊到另一邊,從左到右,就像西方文本的語言一樣在一頁紙上流動?!澳:币沧屓讼肫痣娪爸械牟脸竭^渡,由一個場景的時間和地點切換到另一個場景的不同時間和地點的剪輯策略。
Gerhard Richter working on one of his Cage paintings, Cologne, Germany, 2006. Artwork
? Gerhard Richter 2020 (05102020).
Photo: ? Hubert Becker
在這種橫向擦除的形式下,觀者也同樣被“拖來拖去”,被推去欣賞整個氣勢恢宏的油畫墻面,又拉近距離沉浸在對表面隨機狀況的細細品讀中,然后又穿過另一空間,審視一幅畫與另一幅畫之間的過渡。
Installation view, Gerhard Richter: Cage Paintings, Gagosian, Beverly Hills, December 3, 2020–April 3, 2021. Artwork
? Gerhard Richter 2020 (70122020).
Photo: Jeff McLane
Cage系列畫作尺寸都很大,每幅畫都點綴了足足幾磅的油畫顏料。被拖拽的表面是粗糙的。粗糙的紋理暴露、掩蓋和融合密集的圖層,形成溝壑和粘稠的顏料堆。
Gerhard Richter, “Cage 6,detail” 2006, oil on canvas(Gagosian)
“Cage painting”? 靈感之源 “我們可以看到,或者說是聽到,約翰·凱奇的作品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關于他如何廣泛、聰明、敏感地對待巧合,以便從中創(chuàng)造出音樂?!?/em>

——格哈德·里希特

來自cage系列六幅畫的特點在于其大規(guī)模和集中的材料,它由交叉的線條、面域和廣泛的橡皮刮刀拖拽而成的彩色線條構成。通過改變他在畫布上拖動工具的力度,里希特增加并移除了一些油漆區(qū)域,從而產(chǎn)生了一個高度不可預測的表面。這些畫作以頗具影響力的作曲家、藝術家和哲學家約翰·凱奇的名字命名,里希特制作這一系列作品時正在聽凱奇的音樂。 凱奇對音樂不確定性的追求,反映在他使用易經(jīng)和其他隨機操作作為創(chuàng)作工具,這些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一直與里希特產(chǎn)生共鳴,里希特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過程比作將音符編入樂譜的行為。
Gerhard Richter, “Cage 6,detail” 2006, oil on canvas(Gagosian)
Installation view, Gerhard Richter: Cage Paintings, Gagosian, Beverly Hills, December 3, 2020–April 3, 2021. Artwork
? Gerhard Richter 2020 (70122020).
Photo: Jeff McLane
細節(jié)圖
約翰·凱奇 約翰·凱奇1912年出生于洛杉磯后進入UCLA學習。他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實驗音樂作曲家、作家、視覺藝術家。
Photo by:Black book
40年代,凱奇在北卡羅來納的黑山學院聽到了日本人鈴木大拙關于佛教和禪學的講課,深受其影響,很快成為禪宗的追隨者。他開始把禪學思想運用在對作曲的新嘗試中,把音樂想象成"無目的的游戲",認為生活只是生活本身,一切都要順其自然,而無須刻意從混沌和偶然中尋找出什么秩序,由此成為了"偶發(fā)音樂"作曲家的早期代表人物。 他可以打破所有傳統(tǒng)作曲技法、所有標準樂器及其標準演奏法為"音樂"所做的既成限定,用一系列連他本人都沒有預料也根本不可能預料得出來的音響效果作為他的作品,給聽眾營造意境并昭示哲理。
John cage名作《4’33》樂譜
他也許是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激進分子。他利用隨機程序作曲。《4分33秒》同樣是“偶然音樂”的產(chǎn)物,他摒棄了構成音樂的所有元素,創(chuàng)作出沒有音符的樂譜。演奏過程中作品的標題、開合琴蓋的動作、周遭的環(huán)境雜音、觀眾的反應同時都在構筑整個作品。這種“離經(jīng)叛道”的革新,無聲演出的震撼不免讓人們聯(lián)想到《泉》,約翰·凱奇就像是音樂界的杜尚。

他的音樂以聲音贊美沉默,他沒有區(qū)分傳統(tǒng)的音樂聲音和一些人們所說的噪音。他擁抱而不是逃離混亂的城市生活和無政府主義的本質。至少可以說,他是有爭議的,但他的影響一直將繼續(xù)下去。在上個世紀,沒有人比我們更能改變當今世界人們思考、創(chuàng)造和消費藝術的方式。凱奇生命的最后50年是在紐約度過的,他是這個城市前衛(wèi)主義的化身。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著名的音樂,1992年在曼哈頓去世。 與cage一起展出的是里希特在2020年夏季集中創(chuàng)作的一組抽象畫。里希特的繪畫是一種獨立的創(chuàng)作。在作品中他強調繪畫的自我投射,或許這一手法正是呼應了cage系列創(chuàng)作所需要的減法策略。
Installation view, Gerhard Richter: Cage Paintings, Gagosian, Beverly Hills, December 3, 2020–April 3, 2021. Artwork
? Gerhard Richter 2020 (70122020).
Photo: Jeff McLane
本次展覽將在6月26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