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楊福東、展望、趙趙,“文與匠”中的傳統(tǒng)溯源和當代精神

來源:99藝術網(wǎng) 作者:Alien 2022-04-21

1940年,徐悲鴻赴印度舉辦畫展,結合《列子·湯問》中的寓言故事,創(chuàng)作了三件大尺幅的油畫作品——《愚公移山》——作品以中華民族古老的毅力和勇氣鼓舞抗日戰(zhàn)爭中的國民。而在82年后的今天,在一處保留了古典園林神韻的現(xiàn)代美術館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則以動態(tài)影像的形式,再次打開我們文化記憶中與勇氣和毅力相關的記憶之門。

“文與匠”展覽現(xiàn)場,楊福東作品

在一個宛如明清時期戲院的幽暗空間里,楊福東以自己獨特的、黑白影像的美學風格,在熒幕上建構起一段全新的、關于“愚公移山”的敘事結構和生動形象:這部時長46分鐘的黑白影像作品,在暗暗的幽光下,與窗外朦朧可見的庭院景象相互映射,在春風和古老傳說的交匯與互融間,展開了對人性和不斷變化的價值觀的詩意反思,重新解讀了這則有關毅力和信念的古代傳說,并將觀眾帶入到一個古今重疊的混合時空中。

作為展覽的收尾部分,在唯美懷舊色調的鋪陳之下,愚公“堅持不懈,挖山不止”的行為,也是對這次“文與匠”展覽主題的一種動態(tài)回應,正如策展人崔燦燦所說:“愚公精神在每個時代和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都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楊福東用黑白影像虛構了一個現(xiàn)代的‘愚公’,他將自己隔離在山中,日復一日地開山。愚公如匠人一般的執(zhí)念和持之以恒的勞動,在如今乏味和平庸的生活中,再次譜寫出一段則神話,成了匠人精神的寫照。他們終其一生,緩慢、沉思和獨處的歲月,日復一日的勞動,延續(xù)數(shù)百代的信念,也被文人在影像中,賦予了恍然如夢的沉默詩意。”

“文與匠”展覽現(xiàn)場,楊福東作品

“文人”和“匠人”本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兩種身份的描述,有著各自的使命和淵源。一個是文人對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的探討,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最為代表和重要的人文傳統(tǒng),例如“文人畫”,“文人生活”,“文人墨客”,多指通俗意義上的古代讀書人,在之后歷史變遷中,成為一種“文人精神”的延續(xù),成為中國文化淵源的象征。

楊福東YANG FUDONG

愚公移山系列照片

Moving_Mountain_Series_photos1

2016

圖片來源:來源于藝術家楊福東以及香格納畫廊

一個是“匠人”,在古代多指有技能的能工巧匠,也指在某方面有造詣的人。例如“金匠”“木匠”“畫工”等,對應今天便是各種設計師、工程師、建筑師和科技實踐者,它在傳統(tǒng)社會里秉持著對創(chuàng)造、制作、工藝和手法的探討,也是中國最早對科學與技術的理性精神的理解。

楊福東YANG FUDONG 

愚公移山Moving Mountains 

201646 minutes 30 seconds電影黑白單屏電影,5.1聲道,音樂:金望

Black and white single channel film, 5.1 sound track, music by Jin Wang

Still Image

圖片來源:來源于藝術家楊福東以及香格納畫廊

而本次在南池子美術館展出的“文與匠”,則用包括雕塑、裝置、影像以及架上繪畫等形式在內的近20件作品,邀請了三位藝術家從不同的角度和藝術實踐,探討了探討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兩種因素和彼此的興盛,重返工匠的當代價值,展現(xiàn)文人傳統(tǒng)之外的生活和精神。

作為本次的參展藝術家之一的展望,本次帶來的6米高的新作《有限/無限1#》頗引人注目,并被安放在美術館的庭院中。這是一件運用現(xiàn)代數(shù)學運算得出的無限二分之一的雕塑。

展望 有限/無限1#  不銹鋼  610×205×210cm  2021

關于這件作品,策展人崔燦燦談到:“我將這件作品底部的造型看作是一塊整石頭,而石頭上面那一塊是從它身上切割下來的1/2,再往上又是1/2,再往上還是1/2,這種切割是可以無限循環(huán)的。這種循環(huán)類似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經(jīng)》中所記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時也與西方哲學邏輯中的無限概念相統(tǒng)一。這也是整個展覽中的點題之作,我們從中也能看到東西方兩種文明間差異,及彼此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另外,展覽中還展出了展望創(chuàng)作的“假山石”、“隱力”等系列作品,這些作品結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審美和精神生活意向,和來自于西方工業(yè)革命的產(chǎn)物不銹鋼和制作理念。這些作品的價值不再取決于傳統(tǒng)的文人世界的審美活動,而是依靠精密的制作手法和現(xiàn)代工藝,與文人的理念,藝術家觀念相輔相成。

展望  隱力1#   樹脂  作品:33×36×40cm 展臺:H119×40×40cm   2017

展望  隱形14#  不銹鋼  作品:170×110×22cm  智能圓盤基座:φ100×17cm  2017

同時,“造物”也成為展望本次展出作品的題眼:和古代山石師法自然的精神向往不同,這些全新的物,來自于現(xiàn)代科技和人機演算,它們不經(jīng)歷時間的風化,卻穿越了時間的屏障。宋人的假山石是自然的歷史,風化的歷史,時間的歷史;展廳里的“物”卻是人的歷史,智慧的歷史,科技計算的歷史。展望在展覽中為觀眾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時間:一個是遙遠的自然時間,萬事萬物的生長;一個是當下的時間,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之中“人”與“物”的變革。在這些作品中,展望借用流體力學、數(shù)學算法、抽象哲學創(chuàng)作而出的無窮造型,思考與制作相結合的方法論,成為現(xiàn)代“文與匠”的象征。

展望  假山石155#  不銹鋼  作品:150×81×47cm  不銹鋼底板:L64×37×1cm 2020

作為參展藝術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出生于1980年的趙趙,用一種嚴謹?shù)?ldquo;工匠”精神,將信仰投射進遠古的器物創(chuàng)造中,并將觀者的目光引向遙遠的歷史深處。

“文與匠”展覽現(xiàn)場,趙趙作品

在筍系列繪畫作品中,趙趙雖然沿用了古代文人對竹子象征人格高尚、清雅脫俗的精神隱喻,卻將詠物言志的形象投射在尚未成型竹筍上。對此崔燦燦談到:“‘竹筍’破土而出的形象,也是對于頑強生命力的隱喻和贊頌。一場春雨之后,三三兩兩的竹筍破土而出,它在黑暗的嚴冬中等待許久。最初,竹筍長得低矮粗壯,黑黝黝的身上掛滿泥土,飽含著未知的力量,孕育著新生。最終,竹筍的張力,沉悶的成長,在四季流轉的歲月交替中成為現(xiàn)代工匠‘以物言志’的象征。”

趙趙 筍 布面油畫200x150cm  2020

而作為中國最早的動物胚胎的雛形“玉玦龍”,在趙趙的作品中成為綁在樹干上的粉紅色圖騰。它們是紅山文化中對于自然力量和體魄的羨慕,也是原始先民的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征。而在作品《綁在樹干上的玉玦龍》中,趙趙借用玉玦龍溯源了“工匠”最初的產(chǎn)生與之后的精神嬗變過程。

“文與匠”展覽現(xiàn)場,趙趙作品

“文與匠”展覽現(xiàn)場,趙趙作品

關于這組作品,崔燦燦談到:“古代社會最重要的結構之一,就是工匠的生產(chǎn)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古代社會的發(fā)展和權力構成。從玉玦龍所創(chuàng)造的早期文化開始,技術和文明、權力之間的關系,便成為衡量一個時代的表征。而綁在枯萎樹干上‘玉玦龍’則像綁在樹上的權力一樣,并促使我們去思考是什么導致了它的衰落?是整個社會輿論和社會權力結構的轉化,促使中國工匠文明走向衰落,并將文人的權力推向新的高峰。”

在趙趙用作品營造的“文與匠”的氣場中,人們能看到如在暗夜中閃動的火焰般的春筍、在抽象的線條間等待著嬌艷開放的粉色花朵、三棵粉色的樹、遠處的天門……在交疊分布的柱廊間,為觀眾營造出一種移步換景的氛圍,并在空間的阻隔和畫作的顯露間,在視角的趨遠和情形的臨近之中,形成一處別有洞天的精神性天門。

趙趙 天門  銅 高62cm 2021

最后,也正如這座寓意著悠長歷史的傳統(tǒng)園林,承載著古人造園里出世的理想和入世的居所一般。觀眾置于其間,穿越時空,來到一座由科學和工匠精神組成的現(xiàn)代桃花源。從自然園林中挺拔的雕塑,到美術館中營造的園林小景,再到懷舊與唯美并峙的詩意空間,“文與匠”展覽講述了一個延續(xù)至今的文化故事,用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探討了在時代與語境的變更之下,技與藝的相互映照,及“工匠精神”在當代文化環(huán)境中的價值。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