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閉合回路,開放過程

開幕時間:2017-06-03

開展時間:2017-06-03

結束時間:2017-09-03

展覽地址:上海市普陀區(qū)莫干山路50號18號樓

參展藝術家:特瑞可·哈波亞

主辦單位: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

展覽介紹


  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CAC)將于2017年6月3日至9月3日期間呈現芬蘭藝術家特瑞可·哈波亞(Terike Haapoja)的個展“閉合回路,開放過程”(Closed Circuit – Open Duration)。該大型裝置展覽包含多部可重組、疊映的作品,以土壤、植物、燈光、聲音、錄像以及各類自然科學媒介——如碳氧感應器等為材料,探索人與自然間的各種關系。這些作品共同打造出一座充滿驚異之感的花園,有機體、數碼、電子、人類與非人類在此交織重疊,而穿越于不同空間與風景中的觀者成為了這座花園的居民。死亡、交流、存在于我們內部與外部的他者,成為了展覽的主題。
  在整個二十世紀,我們的自然觀一直被以自然科學為主導的唯物論的還原說所制約。在這種視角下,自然存在于意識之外,并可以縮減為純粹的物質、粒子和電磁力;而內在性與精神性則僅僅被視為真實性的投影。自然科學的種種技術,制造了我們對自然的認知,承載了諸般基于計算和模型的意識形態(tài),僅能導向世界的物質性,而非精神性。然而,科學同樣也迫使我們質疑這種認知的基礎。動物研究、微生物學、生態(tài)學等諸多研究領域的最新發(fā)現表明,世界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在其中身體和精神不可分割,人類與其他物種不可分割。作為對傳統世界觀的回應,這種認知或許重申了實體生命經驗對于理解世界的意義。
  “閉合回路,開放過程”的核心概念不是一個由人類主觀思想建造、無意識物體為輔的世界,而是一個充滿聯系與意義的世界??茖W技術并非外在于這個世界,而是和樹木一樣深植于這個世界內部的共享現實;它并非精神與物質的分界線,而是我們認知世界、與世界互動的接口。展出的6件作品考察了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尋求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互動,并通過環(huán)境研究的方法來實現這種互動,最終,二氧化碳、聲波、光線等各個元素與觀者的運動融合為一個整體。
  單屏錄像裝置《風景解剖(Anatomy of Landscape)》呈現了由活體植物制作而成的繪畫般的影像,并闡釋了在繪畫中保存生命的技術。5屏錄像裝置《社區(qū)(Community)》透過紅外線鏡頭展示了不同動物死后的身體消亡過程。墻上的另一個錄像裝置《寫作(Writing)》引用了法國作家杜拉斯的隨筆集《寫作》中的文字片段,描繪了一只蒼蠅的死亡。大型互動裝置《對話(Dialogue)》將樹木與聲光電融合為一個關聯系統,讓觀者的呼吸與植物的光合作用之間產生物理性的、以及非物理性的交流。雕塑作品《吸入-呼出(Inhale-Exhale)》從土壤和死亡物質中釋放出二氧化碳。單屏錄像作品《演替(Succession)》記錄了細菌在貼合藝術家面部的畫布上的繁殖過程,最終的聚居形態(tài)構成了藝術家的面部肖像。
  展覽的另一個暗含主題是死亡:意義、精神、內在性、各個世界的出現與消失。我們與自然、我們與死亡的關系基于一種同樣的根源:一種超越我們主觀性的異質領域。在這一意義下,死亡即自然,這兩者融合為同一股威脅我們存在的力量。然而,自然和死亡都并非外在于我們(除非我們把自然視為純粹的物質),我們的身體和每一次呼吸都活在自然之中、死亡之中。面對我們的協作工具——這些承載著還原論思維模式的科學媒介,我們不應該重復和放大這種還原論傾向。藝術的角色正是在于建立生命經驗與知識體系之間的橋梁。僅僅展示生態(tài)系統中碳元素的運作方式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探討二氧化碳對于我們的意義,它是如何在我們的內在現實、愛與身體的現實、死亡的現實中產生作用。
  該項目最初于2008年在赫爾辛基的一次藝術家個展中呈現,后作為2013年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北歐館主題展,與哈波亞另一系列作品“他者黨” (The Party of Others)共同覆蓋北歐館全館及其戶外空間。此次在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CAC)展出的版本,針對CAC展廳空間進行了調整和定制。
  *該項目包含了與多名環(huán)境研究者、生物學家、電腦編程專家的合作。展出的作品與技術團隊共同完成。
  電子與交互設計: 格雷瓜爾·盧梭(Grégoire Rousseau)、阿列克西·皮赫卡寧(Aleksi Pihkanen)、埃爾基·烏亞寧(Erkki Ujanen)
  助理: 利昂內爾·克萊爾(Lionel Clerc)、克里斯蒂納·利奧科伊(Kristiina Ljokkoi)
  動畫: 亨里·塔尼(Henri Tani)
  科學顧問: 赫爾辛基大學(Helsinki University) / 埃亞·尤羅拉(Eija Juurola)、蒂莫·韋薩拉(Timo Vesala)、托伊沃·波赫亞(Toivo Pohja)、馬努·塔米寧(Manu Tamminen)
  關于藝術家
  特瑞可·哈波亞(Terike Haapoja)是一位芬蘭視覺藝術家,現居紐約。其大型裝置作品、寫作和政治項目專注于考察“他者化”的機制,尤其聚焦于西方現代性的人類中心主義世界觀所引發(fā)的諸多議題。她曾代表芬蘭參展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2013),在北歐館舉行大型個展。其藝術作品多次展出于全球各地的個展及群展,其寫作多次發(fā)表于全球的報紙與出版物。她曾聯合編撰了《赫爾辛基效應——文化驅動式發(fā)展的公共選擇》(The Helsinki Effect – Public Alternatives for Culture Driven Development,2016)、《地生態(tài)學——論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中的生態(tài)閾值》(Altern Ecologies – Emergent Perspectives on the Ecological Threshold in the 55. Venice Biennale,2015),《他者史》(History of Others, 2015),《田野筆記——從景觀到實驗室》( Field Notes – From Landscape to Laboratory, 2011)等一系列著作。她曾受邀在創(chuàng)意時間峰會(Creative Time Summit), 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 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 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ZKM Karlsruhe), 歐洲高等藝術學院聯盟研討會(Elia Conference),國際藝術家與策展人工作室(ISCP)等一系列機構或藝術節(jié)中舉辦講座。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