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鏡——侯拙吾、郭志剛、王風華當代藝術聯展
開幕時間:2025-01-18 15:30
開展時間:2024-12-28
結束時間:2025-02-26
展覽地點:西安美術館3號展廳
策展人:楊墨白
參展藝術家:侯拙吾、郭志剛、王風華
主辦單位:西安美術館
三棱鏡
文/楊墨白
展覽“三棱鏡”,由王風華,郭志剛,侯拙吾,三位風格各異且鮮明的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所呈現。正逢西安美術館十五周年館慶之際,這樣一個展覽是有重大意義的,他們均是西安這片歷史厚重的土壤上生長出的在各自領域獨樹一幟的當代藝術家。在古城墻下的我們,背靠歷史,立足當代,展望未來。
“三棱鏡”展如其名,每位藝術家都如一面鏡子,從不同角度和切入點,投射出我們各不相同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鏈接。由于主觀意識的局限性,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只能看見自己眼中的世界,而當代藝術作品給了我們一個難得且寶貴的機會,去一窺他人眼中的世界。所以,站在這面三棱鏡前,不僅僅可以看見自己,也可以看見他們。
王風華:
“生命總像一株長著根莖的植物。真正的生命力是高不可見的,藏在根莖當中,地面上能看到的部分,只有一個夏天的壽命。然后他就枯萎,仿佛曇花一現的幻影。但我總覺得,在這永恒的涌動之下,有種東西存活并延續(xù)著。我們眼見鮮花盛放,好景不長,但根莖一直在那。”——榮格自傳
王風華的作品用微觀敘事的方式,通過具象的草木植物等,描繪出生命的形狀和生命力的光芒。夾縫中的枝干、被石頭壓著的小草,野蠻生長的藤蔓,安靜、自由且堅韌的向陽光處探去。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但生命力卻是永恒存續(xù)的,在每一處我們在意的或不在意的地方,旺盛的流淌。
除了對微觀生命的刻畫之中,探索那不滅不朽,超越物質形體的生命力,在城市系列中更是在現實和幻境的邊界上游走,近乎不真實的光影以及角度,呈現著隨處可見的畫面,一種帶有“夢核”色彩的作品誕生了。這種游離且模糊真實性的表現方式,將原本的物質秩序解構重組,重新搭建了一切關于“記憶”、關于“意識”、關于一切與生命和自然相關的認知體系,完成了一種關于“真實的想象”。
王風華 《明天會是什么樣子NO.39 》 50×61cm 布面油畫 2024
郭志剛:
郭志剛在三棱鏡展覽中帶來了三幅重要作品,“一面湖水”“醒來”,以及“失眠書”。下面我主要解讀一面湖水以及醒來,并闡述其的內在相關性。
巨幅作品“一面湖水”共有幾層可被探索的意義,其一,它訴說著中華文明從夏商周至今,文脈的流動。時代的氛圍用文字體現的話,必定走向不可言說的方向,而湖面上的色彩或水波的涌動則可四兩撥千斤似得將它體現的生動無比。一面講述著歷史的必然命運,一面在涌動的水面之下透出文明背后的生命之光,那是中國美學獨有的詩性美學和幻境美學。
其二,則更具有主觀感受的色彩,藝術家郭志剛作為一個生而為男性的個體,被時間的痕跡所再構,并進行一次次的人格解離。一些刻板印象中的“男性”身份特性逐漸被消磨掉,這些人格碎片像掉落的一節(jié)節(jié)脊椎,散落在來時的路上。個體與記憶的關系恰似現在與歷史的關系,“一面湖水”的完成過程也是從“歷史”中找回掉落的人格碎片的過程。
在作品“醒來”的圖像中,一把冰溜似的長劍打破分割了整個畫面,驚擾了峭壁懸崖邊頑強生長的花朵?;ǘ涞姆柎碇韵虻奶刭|,而冰劍則意味著男性向特質。冰劍鋒利卻易碎,花朵柔軟卻有韌性,兩種性別特質互為關系,也彼此消磨著對方。
結合“一面湖水”和“醒來”兩幅作品,如果前者是藝術家原始男性向的自述,那么后者則是在成長歷程中人格重組趨于完成的路上,新的組成部分。而逐漸趨于完成的人格,早已不能用男性或女性這一身份標簽所定義,注定是無性別的,是無邊界的。
郭志剛 《失眠書》 360×890cm 墨 2021
侯拙吾:
赫卡圖的作品中提到:“你問我取得了什么樣的進展,我已經開始成為我自己的朋友了。” 這讓我想起侯拙吾與他的作品的關系。他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完成“自己”的過程,作品是他的手段、是工具,是一次次累積“自己”的草稿紙,不是目的,更不是為了成為藝術家。在作為藝術家的身份下,絕不是為了做而做。蔑視藝術本身,才能無限接近藝術。
因此他不同時期不同系列的作品轉變巨大,根源在于藝術家真實的階段性體驗。從關注社會到關注精神;從具象符號到隱晦傳達;從寫意到寫實;再從寫實回到寫意。這一次次的創(chuàng)作轉變是他個人探索,是階段性的自我體驗,自我完成的必經之路。
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圖像系列,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強烈的符號意向以及宗教似的神圣感,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切關于生命與死亡的思考。那些可怖的、怪誕的、具有審判意味的意識流的圖像,帶領著我進入另一個異世界。在那里,一切善與惡、靈與肉,都變得透明且不可遮擋。至此我明白這些畫面是藝術家對靈魂與精神世界的探索,也是內觀所得。這些為完成自己所畫的“草稿紙”犀利且魅惑。
同時,侯拙吾作為一個中國藝術家,不論在圖像的運用,亦是構圖所營造的氛圍,都很難看出刻板印象中的任何民族或國家屬性,而是糅合了各種文化的特點。我想這一去標簽化的行為是藝術家故意而為之,從而達成在精神上祛魅,在形式上造魅的目的。
侯拙吾 《致一場史詩級的邂逅與災難》95×132cm 水墨綜合材料 2024
鏡:
三面鏡子即是獨立存在,也互相作用。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觀察角度,觀察距離,思考方向,與展現形式,投射著他們看見的世界,這些都是客觀現實的組成部分。無數面鏡子,無數雙眼睛,無數個靈魂,組成了這個世界,你與我即是鏡子本身,也是鏡中人。
展陳設計:
在做“三棱鏡”的布展方案時,三種氛圍的營造以及動線的設計,都是為了營造一場夢境一般的體驗,在純粹的潛意識驅動下去感受三位藝術家展現的三種作品。遞進式的方法讓觀眾逐步的將感受融匯至現實。
第一面鏡 - 王風華,為了讓觀眾更好的感受形而上的生命力,我盡可能的讓空間完全消失。將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畫作上,讓一切存在都是純意識的,沒有形體,沒有時空概念,沒有五感的干擾,營造一個連夢境都稱不上的純粹意識流狀態(tài)。
第二面鏡 - 郭志剛,從只有意識的狀態(tài)進入一個半夢半醒的幻境之中,像彌散著白色霧氣的幻境中,這個空間中有了“人”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時空概念,但與現實的秩序并不相同。
第三面鏡 - 侯拙吾,這一部分則逐步接近于真實空間,迷霧即將消散,一切生活中的對立概念也逐步存在,也從無序重新回到有序
藝術家簡介
侯拙吾
畫署盾乙
當代水墨藝術家
文化學者
中國古典書畫收藏家
鑒賞家
曾就讀于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于西北大學文博學院進修歷史、考古專業(yè)。因長期生活工作在中美兩地,作品呈現出在不同環(huán)境與文化中復雜多元性,致力于水墨媒介在當代性觀念及語言的試驗性探索,呈現出豐富厚重的視覺構成和多重文化、歷史隱喻。其秉持著自由而獨立的創(chuàng)作研究方向,敏銳地將古典與現代藝術方式的差異性及文化個體在時代變異中的矛盾進行文本化轉述,形成某種互文關糸。曾在國內外舉辦和參加了多場大型個展和群展及文化交流活動,作品為一些海內外美術館、博物館收藏。作為一名擁有影響力的文化大V,在社會文化傳播領域頗有建樹。出版有《墨變·盾乙一一侯拙吾作品集》《溟廬藏畫》《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等。
郭志剛
西安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系教授
當代藝術家
在國家藝術權威、核心等期刊發(fā)表論文70余篇,作品800余幅。繪畫作品在中國北京、上海、湖北、西安與法國等地重要美術館舉辦10次個展,作品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館、美國紐約洛克非勒藝術中心、新西蘭漢密爾頓博物館、韓國首爾美才館、日本京都美術館、臺灣臺北、高雄與桃園美術館和香港藝術展覽中心等地多次展覽。作品榮獲七次全國高等藝術院校“魯藝杯”獎、八次中國西部美術年展“高原,高原”金銀銅獎,和“陜西美術創(chuàng)作獎"及十三屆全國美展實驗藝術展與壁畫展等全國獎項。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jié)特別榮譽獎,“湖都,古都”中日美術交流展金獎,日本賀滋縣省長獎。出版學術著作有《何時為藝術》《骨癥》《魂兮歸來》和《失眠書》。
王風華
西安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系副教授
油畫家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銀川當代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崔振寬美術館、余德耀基金會、英國當代繪畫協會等藝術機構收藏,曾受邀英國利茲大學、埃塞克斯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印尼萬隆美術學院等舉行論壇及講座,在世界多國舉辦個人繪畫作品展。作品以涉及中國城市、鄉(xiāng)村的時代變遷和社會環(huán)境等主題,以繪畫、錄像、裝置等藝術形式表達個人的生命體驗。
策展人簡介
楊墨白
策展人
10歲去往加拿大溫哥華,完成小學及中學學業(yè)。2018年畢業(yè)于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倫敦藝術大學、Central Saint Martins中央圣馬丁學院,文化批評與策展專業(yè),獲學士學位。
主要經歷:
2024 策展“西安美術館十五周年館慶·當代藝術邀請展:三棱鏡——侯拙吾、郭志剛、王風華當代藝術聯展”,西安美術館;
2024 策展“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知行’系列展覽·二‘億萬人中的你’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2022屆本科畢業(yè)創(chuàng)作甄選展暨西安美術學院教務處‘名生名作’項目”,西安美術館;
2023 聯合策展“第十五屆“王子云藝術獎獲獎作品展暨第十五屆“王子云藝術獎”國際博士生論壇”,西安美術館;
2023 策展“記憶切片——初劭瑋個展”,西安美術館;
2022 策展“山海心相——邵泳當代水墨展”,西安美術館;
2021 聯合劉淳策劃“次元裂痕——方少華作品展”,西安美術館;
2019 與合伙人共同成立Moliiin服裝品牌;
2014 攜策展“The Everyday Lens日常鏡頭——鏡頭下的思考攝影展”參加2014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山西平遙;
2014 策展“The Everyday Lens日常鏡頭——鏡頭下的思考攝影展”(15歲),西安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