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楊心廣 北京首次個展“行道遲遲”在Boers-Li畫廊開幕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2008-11-08

展覽現(xiàn)場介紹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作品:蟲子

展覽現(xiàn)場

作品:鋼絲鉗

楊心廣在北京的首次個展“行道遲遲”今田下午四點在Boers-Li畫廊開展。

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的畢業(yè)生,楊心廣曾目睹人們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狂熱達到沸點。畢業(yè)后楊心廣搬到北京城北的工作室開始工作。不論是日復一日緩緩刨削友鄰送贈的木頭,還是鑿鉆自己苦心孤詣收集的鵝卵石,楊心廣的藝術跟其同期藝術家——也可以說是藝術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在雕塑和繪畫領域普遍所標榜的“紅,光,亮” 大相徑庭。

1980生于湖南,現(xiàn)居北京的楊心廣曾參加國內多個群展, 展示了他作為中國當代重新掌握雕塑感覺的年輕藝術家的才能。楊心廣的作品跟現(xiàn)今主流的生產模式斷裂, 跟近年經濟虛假的浮光毫不相干,卻與近日以“后撤”和“鞏固”為旨的經濟氣候不謀而合。這次展覽,楊心廣呈示的作品,就如其標題“行道遲遲”——強調徐徐而行,回首,躊竚,讓心緒和誠摯掌控創(chuàng)作。

楊心廣游弋于中國當代藝術的主敘事以外,其作品刻意繞開對日常生活的瑣碎描述和對政治的憤懣。楊心廣作品里的沉思,使人聯(lián)想起美國極簡派對身體與觀眾之間的現(xiàn)象學話語,同時又與貧窮藝術(arte povera)在對素材與空間的開放性上如出一轍。楊心廣的作品《絜矩》——經過切割的方正石塊在地上構成方陣, 僅距數(shù)步之遙,尺寸相近的被切割下的原石被堆疊起來。這些對形式的實驗,表現(xiàn)了他平衡形式與素材的熟練技巧。

楊心廣慣于采用木頭,陶土和石塊作為作品的基本素材??v然其作品以生產過程為主導,但是成品才是重點所在 (有別于單一的藝術品)。生產的痕跡被悉數(shù)保留在作品本身?!独匣Q》是楊心廣一件作品的名稱,同時被展示的還有鍛造該件作品的工具。藝術家截斷三根長木柱,并以老虎鉗削剪其上的樹皮。展覽中,三根長短各異的木柱倚壁佇立,絲絲縷縷的樹皮屑被砌疊成三個大小不一的木料堆,處于木柱之間,用過的老虎鉗被懸置一旁。作品通過羅列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所觸及的工具、成果和廢屑,擴拓了有關痕跡的邏輯,并重估其價值。

藝術家一直秉持他的獨有風格:石陣,陶件,木鉤,經鉆孔的石塊,被削切的木材,樑柱以及雕刻木板。“自然”的不純浮現(xiàn)在這些作品里,表現(xiàn)了造化永不可能避免人類的染指——論是在展廳內外。在《鉤子》中,映入觀眾眼簾的是一列懸掛在天花板的木鉤。木鉤是楊心廣按照木料原有的線條雕琢而就,它們透現(xiàn)光澤,形狀渾然天成。當楊心廣完成木鉤作品后, 方發(fā)現(xiàn)他原本打算用以表現(xiàn)掛肉鉤形狀的木鉤,驚人地帶有骨頭的質地。這種巧合暗示了僅在藝術家試驗的過程中派生的生與死的奇異紐帶。

透過作品,楊心廣探尋形式的語言和物質的本質。在此,形式即語言。縱使形式在某程度上可被利用來塑造物質客體,一如索緒爾的人類語言概念,楊心廣作品的形式絕非單純的工具。 反之, 藝術家作品的形式折射了在任何物質的加工過程中,欲望擔當?shù)慕巧?。素材附帶的文化內涵在藝術家有意識的創(chuàng)作行為中被揭示并破壞。楊心廣在創(chuàng)作作品《年輪》時,在一塊木板上以鉛筆描畫了原有的木紋和年輪。藝術家的觀念和素材本身同時塑煉了這件作品。

楊心廣強調,他的創(chuàng)作很大程度上是透過形式來探討物質,或探尋物質的自然特性。楊心廣的這些作品一方面對自然溯源,另一方面追問此種本原狀態(tài)在多大程度上能為藝術所轉化。楊心廣的雕塑《接觸》實際上是置于展廳地上和懸于天花板的一系列光滑木梁。作品素材的“內在”特點導引藝術家雙手的創(chuàng)作, 從而昭示物質的文化意蘊和建構。同樣道理,透過藝術家的活動,物質在形體改變的同時獲得意義。

《木板》系列進一步闡明了上述觀點。楊心廣削刮四至五公分厚的木板, 直至木板只剩下外框以及與木板原來厚度齊高,并保留原有木色的樹結。由于樹枝的缺席,木板作為基本的建造材料,于楊心廣在其上反復鑿刻的同時,木板/樹枝的功能性亦遭削絕。由此,這種樸素的材質被引領到哲學的領域進行重新審視。

在最后成品出現(xiàn)以前,楊心廣拒絕為他的作品進行概念上的闡釋。事實上,創(chuàng)作時藝術家在物質后面隨次而行,并不知悉物質會把他引領到何處。這種不依賴主觀性的生產風格平衡了社會與原始 (在自覺的文化參照領域之外的孤寂空間)的界限,并質疑藝術家的主體性和責任。這一概念在藝術家的作品《蟲子》得到闡述。該件作品展示了若干被鉆孔的卵石,觀眾無法得悉石塊上的孔洞來自造化還是人為。藝術家對自然物事的介入純屬增補性 —— 同時過剩而短缺。

楊心廣的《一根木頭》:四米長的木樑被藝術家削割成微末的木屑,再重組成原來木樑的形狀。作品保留木樑外觀上的整體性, 同時任由它遭受過路人的干擾。作為藝術作品,《一根木頭》的木屑依仗的是概念形式的邏輯。雖然楊心廣的作品傾向漠置空間, 但是另一方面亦側重正面與負面空間的相互影響 ,且楊心廣作品其中的另一個主要構成——“空氣”,這種虛空已然被物質的語言——形式所消耗。

據(jù)悉此次展覽將從2008年11月8日持續(xù)到12月21日。

【編輯:賈嫻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