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參觀博物館 別讓相機取代眼睛

來源:人民日報 張鐵 2010-05-28

  周末,去首都博物館參觀。館內(nèi)觀眾甚多,這讓人頗為欣慰——這么多人對美、對藝術(shù)、對文化,保持渴望與熱愛,充滿欣賞與崇拜。

 

  然而,參觀時,從大廳內(nèi)宏偉精美的景德街牌坊下,到展廳里美輪美奐的瓷器前,大號數(shù)碼單反機、小號袖珍傻瓜機、拍照手機……隨處可聞的快門聲,不時亮起的閃光燈,卻多少讓人有些失落——很多人用拍照代替了參觀,用鏡頭代替了眼睛。

 

  不僅是在博物館,在很多文化活動中,相機也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走進旅游景點、風景名勝更是如此。拍照,源于一種美好的愿望:希望美能不斷延伸。就像感動的浮士德,終于說出了跟魔鬼打賭時棄絕的話:“你真美啊,請停留一下。”人們?yōu)榱俗屆篮玫哪艹志?,只好舉起相機,讓它留駐鏡頭。在相機屏幕上,我們以為擁有了美,往往卻是,有了鏡頭,沒有了眼睛;有了攝影,沒有了欣賞;有了紀念,沒有了記憶。

 

  在這個意義上,攝影可以說是技術(shù)對懶惰者的迎合。面對美,僅僅淺嘗輒止,不愿深入感受美、把握美。除了呈現(xiàn)在照片上的色彩與光影,還有更多東西值得細味。不是嗎?面對自然,還有內(nèi)心的震撼;面對藝術(shù),還有情感的激蕩;面對文化,還有理性的思索;甚至是清新宜人的空氣、眼波流轉(zhuǎn)的細節(jié)、濃厚深沉的氛圍……這些,該如何用相機記錄?

 

  很多時候,我們不愿去體認美、感受美,是因為太匆忙、太浮躁。匆忙,則難以停下腳步,細細把玩;浮躁,則難以澄澈思慮,悉心洞察。因為競爭的壓力、精神的焦慮,所以在欣賞繪畫、聆聽演奏時,想的是積累談資、炫耀品位,斤斤計較審美活動的“性價比”,念念不忘文化生活的“報酬率”,這難免讓美失掉韻味、變得粗糲,難免用結(jié)果替代過程,使急吼吼的“拍立得”,取代美在心靈上的慢慢顯影、成像,也讓我們難以浸染于美、升華于美。

 

  前段時間看見一張新聞圖片:歐洲博物館“通宵開放”,一位觀眾坐于畫前,靜靜欣賞——其氛圍讓人向往。我們,美的欣賞者與崇拜者,在博物館、音樂廳,在壯麗山川、小橋流水,嘗試放下相機,用眼睛和心靈,去細味藝術(shù)珍品融會的美,去感受我們心底珍藏的美……

 


【編輯:張瑜】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