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這個世界會好嗎?|“流動的邊界”回答跨世紀靈魂之問

來源: 2020-11-30

這個世界會好嗎?

科技與文化共榮共生,將帶給我們更美好的未來。

以"流動的邊界"為主題的2020騰云峰會,于11月26日在騰訊北京總部隆重舉行。

本次峰會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主辦,10余位來自文化藝術與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與200多位場內嘉賓,以及世界各地觀看網絡直播的觀眾一起,就"科技將如何重構新連接,催生數字文化新表達,幫助人類開啟新旅程"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跨界探討。

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yè)CEO程武,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秘書長路易斯·歐斯特貝克(Luiz Oosterbeek)教授先后致辭。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社會與人文科學部門研究、政策與戰(zhàn)略科科長約翰·克勞利(John Crowley)進行了主題發(fā)言。

隨后是三場精彩非凡的圓桌對話,從"新·連接;新·表達;新·啟程"三個維度展開,李敬澤、戴錦華、王石、葛劍雄、唐家三少、韓啟德、饒毅、阿來、張勝譽等科技文化界的專家先后進行了精彩發(fā)言。

今年以來世界發(fā)生的巨大變化,令所有人感到震驚,也讓許多人茫然,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在圓桌對話中重溫了國學大師梁漱溟在上個世紀發(fā)出的靈魂之問:這個世界會好嗎?

對此,本次峰會用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的話給出了答案:科技與文化共榮共生,將帶給我們更美好的未來。

而作為本次騰云峰會的特展,"流動的邊界--藝術科技展"則用10位藝術家的11件作品,向與會嘉賓和觀眾們展示了藝術家對這一跨世紀靈魂之問的思考的回答。

與圓桌對話"連接、表達、啟程"三個維度相對應的是,本次展覽用三個維度的"邊界突破"展示了藝術其實離文化和科技并不遙遠,其實就在它們身邊,藝術將與文化和科技共同前行,一起迎接未來。

"流動的邊界--藝術科技展"由王泊喬擔任策展人,卜樺、陳琦、費俊、洪強、蔣非默、林俊廷、繆曉春、邱宇、向帆、張麗丹(以拼音首字母排序)10位藝術家的作品參展,是數字藝術融入公共空間又一經典案例。峰會結束后,與會嘉賓參觀了本次展覽。

 

文化邊界:因科技而流動

策展人王泊喬介紹,費俊、林俊廷、洪強是當今大陸、臺灣、香港三地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三人都帶來了他們的新作品,首次共同展出,可謂是一次兩岸三地頂級藝術科技作品的碰撞。三位藝術家的共同點是,都擅長以數字藝術為手段、以新媒體為工具,用創(chuàng)作實踐探索深刻的文化命題。

《情緒幾何2.0》

情緒幾何

費俊是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導師,《情緒幾何2.0》是他繼58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有趣的世界》后的最新創(chuàng)作,是費俊與麻省理工數學系教授、代數幾何數學家許晨陽,著名心理學家劉正奎進行跨學科合作的藝術實驗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情緒幾何

觀眾可以把手伸入到互動裝置的暗箱中,觸摸幾何模型,觸摸的情緒會通過心率等生理數據采集設備記錄并計算出來,然后由AI軟件生成一個個因人而異的情緒化的幾何圖形,通過自動粉筆機械裝置繪制在黑板上。

由于每個人的心情不同,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來的圖案也不同,相當于完成了一次"把數學對現(xiàn)實世界提純化的解釋與藝術對現(xiàn)實世界復雜化的解讀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創(chuàng)作。

說起來雖然復雜,但觀眾體驗之下,復雜的而深刻的命題就變得淺顯易懂。

《鶴采》

林俊廷是唯一與兩岸故宮都有合作的新媒體藝術家,其在臺北故宮創(chuàng)作的《富春山居圖新媒體藝術特展》曾獲國際博物館領域最權威的AAM繆斯獎金獎,現(xiàn)正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打造《故宮神獸》新媒體藝術展。

《鶴采》可謂本次展覽中,文化意象與創(chuàng)新手法反差最大卻巧妙融合的一件作品,延續(xù)了林俊廷"用科技美學轉譯傳統(tǒng)文化"的一貫創(chuàng)作思路,以新媒體藝術之影像,再現(xiàn)海市蜃樓般的迷離仙境,悠遠、肅寂。

觀者步入展區(qū)中,畫面中的仙鶴開始緩緩飛舞而出,鶴的數量與觀眾的數量遙相呼應,觀眾拍手鼓掌,仙鶴隨著聲音的節(jié)奏,或徘徊踱步、或舒翼而舞……

現(xiàn)實與影像、當下與夢境的結界被打破,觀眾在不經意間進入神話的世界遨游,物我交融。

《四時系列:字落花 + 字行云》

洪強是香港數字藝術的代表性人物,香港教育大學副教授,他早年先后畢業(yè)于香港、倫敦、蘇黎世等地的多所大學,有哲學博士學位,曾在德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過的藝術機構從事新媒體藝術研究。他的作品經常以中國文字為題材,探索哲學、科學問題。

《四時系列:字落花 + 字行云》建立了一個擁有AI功能的文字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每個特選的文字,都會被賦予一個特色的個性,例如,特立獨行、溫文爾雅、浪漫不羈、多愁善感、天真浪漫、沉思細故,等等。

擁有不同個性的文字,在空氣中漂泊,隨風而行,隨遇而安,但當外部世界產生細微的變化時,漂浮的文字會變得敏感,不同的變化會觸動不同文字的神經,不同的文字會根據各自的個性,產生不同互動效果。

藝術邊界:因功能而延展

王泊喬告訴記者,本次展覽的一大特點是,參展作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超越了《英國百科全書》中"技藝"和"表達"對藝術的定義,也拓展了經典藝術理論中對于"藝術三功能"的論述,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功能。這其中,向帆、陳琦、蔣非默三位藝術家的作品最具典型特征。

《中國古代人物家族樹》

《中國古代人物家族樹》不僅僅是一件藝術作品,更是一個科研項目,共同作者包括向帆、朱舜山,王之綱、劉漪、朱奕霖、陳凱西、梁志強,論文入選了國際計算機圖形學領域頂級學術會議SIGGRAPH的2020年度論文。

其作者之一向帆是我國數據可視化領域的權威專家,她不但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還任麻省理工新媒體行動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探索探尋數字技術與視覺藝術的交融之道。

在展覽現(xiàn)場的視頻中,觀眾們可以看到歷代家族數據樹的生長與衍化,具有一種科技美學的感召力,但難以看到的是這件作品背后科研意義:家族樹主干和支干的關系,不但形象地揭示了歷史中大型家族的內部特征,演繹出中國古代興衰更迭的宏觀歷史場景,還展現(xiàn)了"一子多父"等歷史研究中出現(xiàn)的矛盾的血脈關系問題。

這件作品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從二維視覺圖形再到三維呈現(xiàn),從數據清理到數據結構再到算法實現(xiàn),每一步都是藝術與技術、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單純的藝術或者技術都不可能完成。

《植物人腦電波計劃》

新銳藝術家陳琦的《植物人腦電波計劃》是一件以藝術療愈為目標的功能性藝術作品,利用可穿戴腦電波設備,將病人的實時腦電波可視化,幫助植物人進行視覺康復刺激,并幫助家人在親情交流的情況下了解植物人的腦部活動。

展覽現(xiàn)場,觀眾可以佩戴腦電波設備進行實時互動體驗。現(xiàn)場展覽的作品主要體現(xiàn)的是流動的意識,關于對意識的探索。

這件作品很好地詮釋了"藝術的邊界在哪里"這個問題。隨著社會發(fā)展尤其是科技進步,藝術作品不再僅僅具有純表達性的特點,以陳琦為代表的新一代藝術家在功能性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開創(chuàng)了一片新天地,令人耳目一新。

在植物人康復功能和親人交流功能的對比下,傳統(tǒng)意義上藝術所謂的認知、教育、愉悅三大功能,顯得是那么蒼白無力。

《放山》

對于藝術家蔣非默來說,藝術創(chuàng)作的意義不僅在于表達,更在于傳播。準確來說,《放山》是一件行為裝置藝術,它融合了傳統(tǒng)的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和水墨藝術的邊界,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更注重精神理念的傳播。

《放山計劃》由藝術家蔣非默聯(lián)合SDGC達沃斯可持續(xù)發(fā)展聯(lián)合會、Davos SDGYOUTH青年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新論壇、 Davos blockbase組織、新加坡喜瑪拉雅藝術基金共同發(fā)起,計劃以有"世界中心"之譽的岡仁波齊神山為起點,取一塊該地域之山石,沿海上絲綢之路進入歐洲,最后放置于達沃斯。

這是一次追逆東方精神的精髓轉向世界語境的游放。它跨宗教、跨文化、跨民族、跨地域、跨國界。通過岡仁波齊神山的感召,激起人類,乃至世界的精神圖騰,開啟未來之門。

思想邊界:因思考而無垠

人們總是篤信智慧的無所不能,所以不斷嘗試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走到思想的邊界,去探索認知之外的世界。針對數字時代帶來的各種變化和未來的不確定性,很多人在擔憂、在思考。本次展覽中,卜樺、邱宇 張麗丹、繆曉春的作品,體現(xiàn)了這種哲學層面上的深刻思考與探索。

《野蠻叢生》

著名藝術家卜樺創(chuàng)造的穿著白衣藍群、系紅領巾的小女孩形象--"颯蜜",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時尚的代表性符號之一,不但在中國,在世界各地都擁有大量粉絲。

《野蠻叢生》是一部以颯蜜為主角的超現(xiàn)實主義動畫短片,體現(xiàn)了卜樺對數字時代帶來的社會變革的深刻思考。

影片中,烏云蔽天的混凝土樓群,一個小女孩獨自站在大樓天臺上,指揮著一雙模擬白鴿飛翔的雙手,小女孩跟隨它穿越樹林,來到紛繁錯雜的游樂場,來到戰(zhàn)火紛飛的城市。

入侵的大鳥啄傷了"白鴿",鮮血直流,一旁幸災樂禍的狐貍跳起了舞。小女孩拿起彈弓驅趕大鳥,在這座幽靈游蕩的城市里,兩個沒有頭顱的巨身坐像玩起了拍手游戲。

當小女孩再次來到還沒竣工的大樓天臺時,"白鴿"不見了,陽光退去了,沒有改變的只有頭頂上陰霾的天空和自己……

《微生物發(fā)聲器官2.0》

邱宇是中央美院藝術與科技研究方向的博士,所以他的作品往往通過聲音、影像、裝置、表演等混合媒介,結合最新的科技手段,探索各種深奧的哲學命題和社會命題。

《微生物發(fā)聲器官2.0》是邱宇2020年的新作,這一次,他在硬科技之外加上了自然元素--微生物,創(chuàng)作了一個由微生物、機械和電路組成的聲音裝置。

微生物的生長和觀眾的行為決定著它發(fā)出的聲音。猶如一個以微生物為基礎,可感知外界變化,同時生成聲音的混生器官。作品引導觀眾用一種新的方式感知生活環(huán)境中常常被忽視的"不可見"生命,試圖與他們對話,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活體》&《方形》

張麗丹以智能動態(tài)藝術創(chuàng)作見長,她的裝置藝術作品常見于各地藝術節(jié)和新媒體藝術展。本次參展的《活體》和《方形》其實探討的是同一個命題:人機關系。

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來得更加迅猛:迅猛到虛擬和現(xiàn)實的邊界變得模糊;迅猛到數字表達正在顛覆人類認知世界的基礎;迅猛到專家學者們擔心,時代的本質特征是畢達哥拉斯主義的現(xiàn)代回歸……

時代語境下,人機關系不但是一個哲學課題,更成了一個嚴肅的社會倫理課題,張麗丹近年來的創(chuàng)作一直在探討這個課題。

《重頭再來》

作為中國數字藝術的代表性藝術家之一,中央美院教授繆曉春的作品總是會給觀眾帶來無限思考,值得反復欣賞、體會,《重頭再來》亦不例外。

這是一部顛覆經典的3D動畫,作者將拉斐爾《雅典學院》等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末的數十幅經典繪畫重新演繹,將名畫中的人物、建筑、環(huán)境等制作成3D動畫,然后一一顛覆、打碎、毀滅……

《重頭再來》深刻探討了文明發(fā)展史中的矛盾沖突、以現(xiàn)代科技為表達形式的人類欲望、文化記憶在應對當下情境時所扮演的角色等主題。

繆曉春曾說,他希望生命、藝術,以及所有事情都能從頭再來,重新再做一次,能夠讓作品更好;重新再活一次,能夠更加明白生命的意義。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王泊喬表示,數字時代的科技進步,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來得更加迅猛,虛擬和現(xiàn)實的邊界變得模糊,科技化的表達正在顛覆人類認知世界的基礎,同時也深刻地影響了文化和藝術。我們尚所不能全知的世界,究竟有沒有邊界?也或者,就在這個追尋邊界的過程中,流動才有意義和價值,卻根本無所謂邊界。再或者,那個邊界正在睽視螻蟻般的人類,并為之發(fā)笑……

這是

一次對邊界的探索

無論意識是否達到

無論語言能否到達

科技與藝術的邊界

永遠在流動的時空之中

泛起綺麗而美妙的漣漪

我們喜歡走到條件的邊界

去發(fā)現(xiàn)更美的風景

——道格拉斯·亞當斯《銀河系漫游指南》


流動的邊界——藝術科技展

主辦:騰訊社會研究中心

策展人:王泊喬

參展藝術家(以拼音首字母排序):

卜樺、陳琦、費俊、洪強、蔣非默、林俊廷、繆曉春、邱宇、向帆、張麗丹

展覽時間:2020年11月25-27日

展覽地點:騰訊北京總部大樓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