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安尼施·卡普爾新展,用色彩與筆觸譜寫宇宙生命之詩

來源:99藝術網 作者:王姝 2022-08-22

從2007年在中國內地舉辦第一個個展,到2019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和太廟美術館的大型展覽,再到2021年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guī)劃館的個展,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這個名字對于中國藝術界來說,并不陌生。

不僅在中國,卡普爾在世界范圍內的幾乎每一次展覽和公共藝術都能夠產生轟動和熱議。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圍內一經露面便反響火爆,我們所經常論及的作品的形式帶來的視覺感受力也許只是表象,更多的是超越了作品本身而具有的廣泛文化與歷史維度的問題。

安尼施·卡普爾  《我的紅色家鄉(xiāng)》,2003  蠟和油基涂料,液壓馬達,鋼塊,直徑12米  莫斯科猶太人博物館和民族寬容中心展覽現場  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普爾以其兼具視覺沖擊力和撼動精神內核的雕塑作品而聞名于世,相較之下,他的繪畫在其過去的實踐中并不常見。實際上,繪畫是卡普爾重要且長期存在的創(chuàng)作媒介,他的畫作最近也因在世界各地的展覽項目而備受矚目。8月20日,作為里森畫廊在北京的首個永久空間揭幕展,呈現了安尼施·卡普爾的一系列全新繪畫作品,為我們觀看卡普爾的藝術實踐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

“安尼施·卡普爾”里森畫廊北京空間開幕展 展覽現場

無論是雕塑還是繪畫,卡普爾對藝術的理解是多重的,他讓我們看到藝術不僅僅是現實主義的,還是浪漫主義、抽象主義和極少主義的。來自他的故鄉(xiāng)印度的文化、宗教、材料,更多的是在多元文化碰撞下,被卡普爾用來表達現代藝術觀念的載體,而這種現代藝術觀念恰恰是以打破東方與西方文化壁壘,讓人們產生共通與共融的情感為基點的。

安尼施·卡普爾  《混沌》,2020  布面油畫,213 x 274 厘米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由George Darrell拍攝

在此次展出的卡普爾繪畫作品中,既能夠看到我們所熟悉的視覺語言:具有詩意和宗教儀式感的神秘且震撼的視覺張力,也能夠看到他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實踐。在《混沌》、《噢母親,再次訴說我的身世》、《夜幕籠罩》、《塵世》等作品中,卡普爾回到宇宙天地的起點,溯源自然天體的宏偉生命力量。或神秘、或洶涌、或靜謐、或炸裂,噴涌而出的力量并不囿于平面化的圖像,在其標志性的紅與黑構成的色彩關系中,甚至營造出了類雕塑的多維空間質感。

安尼施·卡普爾  《噢母親,再次訴說我的身世》,2021  布面油畫,244 x 305厘米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由George Darrell拍攝

除了繪畫作品之外,此次展覽還展出了卡普爾三件置于地面的作品。這些作品既是繪畫,也是雕塑和表演, 擴展了畫布的邊界,也對卡普爾一直以來所關注的主題——“身體”進行了直接且深入的探索。如同肉體和器官的組織被懸掛起來,以暗紅為主色,有種潰爛之處艷若桃李的觀感;同時,也讓我們對生與死的邊界,以及生命與靈魂究竟是什么產生了懷疑。

安尼施·卡普爾  《她懂》,2020  鋼材、樹脂、帆布、顏料  199 x 112 x 80 厘米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由George Darrell拍攝

“安尼施·卡普爾”里森畫廊北京空間開幕展 展覽現場

卡普爾常以詩歌、宗教或者神話故事介入藝術實踐,他的繪畫作品也不例外。以這些來源于人類古老的文明為起點,探討有關宇宙力量、生死、恐懼、救贖的問題,喚起的是我們最原始的情感與精神共情。文學性的題材賦予了卡普爾作品獨特的氣質,在具有悲劇意味的敘事性注解中,自然景觀和肉血之軀在畫面上糾纏又對抗,讓他的作品擁有了詩歌式的悲壯與宏大。

安尼施·卡普爾  《無題》,2020  紙上油畫  66 x 101 厘米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由George Darrell拍攝

卡普爾的畫面,在表面的孤獨與荒蕪之景下,是一種超越現象的崇高和永恒。這種崇高的來源,我們可以理解為黑格爾所說的“絕對精神”。卡普爾作品的形式感,只是其精神的某種外現,他所關心和凝視的,實則是其背后的本質??ㄆ諣栐f:“我不關注形式。我不想做跟形式相關的雕塑——我真的不感興趣。我想做關于信仰、激情或經歷的作品,也就是說,在物質關注之外的作品。”這句話,似乎成為了卡普爾藝術創(chuàng)作的注腳,也讓我們窺探到了一種基于自然和哲學思考下的物質與精神的隱秘關系。

安尼施·卡普爾  《夜幕籠罩》,2021  布面油畫  213 x 274 厘米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由George Darrell拍攝

值此展覽開幕之際,99藝術網采訪了里森畫廊中國總監(jiān)董道茲先生,談談卡普爾的繪畫藝術、里森畫廊上海和北京空間的工作等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里森畫廊北京空間由荷蘭設計師Henny van Nistelrooy攜團隊StudioHVN主持設計。改造總面積達780平方米。設計師Henny van Nistelrooy依據里森畫廊定位及展示銷售等需求,通過突出創(chuàng)新的動線規(guī)劃與理性的功能布局,以及設計藝術與空間之間的秩序及比例關系,為觀眾觀感和作品呈現賦予更多可能性。

“安尼施·卡普爾”里森畫廊北京空間開幕展 展覽現場

 

董道茲
里森畫廊中國總監(jiān)

99:里森畫廊代理眾多國際著名藝術家,此次為什么選擇用卡普爾的全新繪畫作品來開啟里森畫廊在北京的新征程?

董:里森畫廊和安尼施·卡普爾已經合作了40年,他在里森畫廊的首次個展是在1982年,當時他剛從切爾西藝術學院畢業(yè)。這些年來,里森畫廊為他舉辦過超過19次個展,此次北京空間的揭幕展將是他在里森畫廊中國的首次個展。和理查德·迪肯 (Richard Deacon)、托尼·克拉格 (Tony Cragg)、施拉澤·赫什阿里 (Shirazeh Houshiary) 和朱利安·奧培 (Julian Opie) 一起,卡普爾是1980年代一批“新英國雕塑家”中的重要一份子,他們共同被視為當代藝術的先行者。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經歷巨大發(fā)展的今天,我們認為此刻在中國展示卡普爾的作品再適合不過。

安尼施·卡普爾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由George Darrell拍攝

大部分觀眾都知道他以雕塑作品聞名,2019年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和太廟舉辦過個展,隨后在2021年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guī)劃館也舉辦過個展。與這兩次個展不同,他8月份在北京空間的個展將是他在里森中國的首次個展,呈現他近期的繪畫作品。繪畫雖然一直貫穿他的實踐,而且是其中非常核心的一部分,但是相較于雕塑來說,在國際展覽以及藝博會展出是比較罕見的,而這次的展覽正是里森在中國完整地呈現卡普爾最新的畫作。卡普爾的作品非常具有張力和感染力,吸引觀眾互動,非常值得來現場體會。

安尼施·卡普爾  《致心愛太陽的交響樂》,2019  不銹鋼、蠟、傳送帶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覽現場  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99:本次展出的卡普爾的繪畫作品是否延續(xù)了他在雕塑作品中傳遞的觀念?又有什么樣的不同點?

董:卡普爾的雕塑家身份最為人熟知,盡管繪畫在其過去的實踐中并不常見,卻是重要且長期存在的創(chuàng)作媒介,他的畫作最近也因在世界各地的展覽項目備受矚目并收獲贊譽??v觀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卡普爾在作品中不僅多用顏料、油畫涂料和水粉,而且還將蠟、樹脂和硅膠等非傳統(tǒng)材料以繪畫的形式融于作品。

安尼施·卡普爾  《無題》,2020  紙上油畫  66 x 101 厘米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由George Darrell拍攝

卡普爾的繪畫,并非是對他具有明顯個人語言特征的孔隙作品和鏡面雕塑作品的背離,而是對其實踐的一種延伸。這些繪畫作品深入挖掘了卡普爾對宇宙之物的興趣,以及對未知進行洞察的追求。這些發(fā)自本能的,且具有強烈視覺觀感的畫作代表了卡普爾作品中的儀式性。每一幅作品都具有比墻上畫框中的物理空間更加縱深廣闊的無限空間,并為我們提供了可以窺見自我思想和身體內在運轉的角度。赤紅色、亮黃色與深黑色的背景形成鮮明對比,引領我們直面未知。

安尼施·卡普爾  《母體的黑》, 2021  布面油畫  244 x 549 厘米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由George Darrell拍攝

繪畫拓展了在蠟質和 PVC 裝置中探討的與“身體”相關的主題,這一點也豐滿了卡普爾創(chuàng)作的維度和分類。從早期的顏料到孔隙,再到鏡面和不銹鋼系列等等,這些作品雖然藝術形式各異,但其中不變的是它們對思想、物質和空間之間不斷變化的相互作用的創(chuàng)新性呈現方式。

安尼施·卡普爾  《義肢II》,2020  木材、樹脂、帆布、顏料  183 x 192 x 192 厘米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由George Darrell拍攝

99:就繪畫的材料、色彩、語言和形式而言,卡普爾的繪畫有著哪些突破和創(chuàng)新性的實踐?

董:在過去的十年里,藝術家愈發(fā)關注他在繪畫方面的實踐,與此同時,也不斷探索著那些或是熟悉、或是陌生的藝術媒介與形式。

這些作品彰顯了傳統(tǒng)繪畫形式和繪畫歷史中創(chuàng)造性能量的釋放,由此,卡普爾勾勒出一種緊迫、迷茫和不安之感。它們是向繪畫史的真誠致敬,但藝術家并不拘泥于過去,他既在畫作中直接地引用特定主題,卻也拒絕落入俗套,拔新領異地開辟了獨樹一幟的視覺語言。

安尼施·卡普爾  《塵世》,2021  布面油畫  244 x 183 厘米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由George Darrell拍攝

早期,卡普爾建立了一套獨特的色彩系統(tǒng)——赤紅、亮黃、深藍、鮮明的黑與白,并一直延續(xù)至今。卡普爾一直致力于探索繪畫如何影響我們對自己和周圍環(huán)境的感知方式。借助繪畫媒介的屬性,他實驗性地創(chuàng)造了畫面中的視覺效果與幻象;利用眼睛感知光、形式和色彩的方式,來詢問作品前我們的情感上和身體上的體驗。

安尼施·卡普爾  《有無之相》,2022  布面油畫  雙聯畫:每塊畫板 183 x 244 cm  整體:183 x 488 厘米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由George Darrell拍攝

99: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卡普爾的作品總會給人以宏大的宇宙能量之感。如果對這種能量進行溯源,您覺得源頭是什么?

董:在倫敦弘賽藝術學院和切爾西藝術學院學習期間,卡普爾形成了一個觀念,即人的肉身是含混的: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均為其自身的有機物質(血肉和器官)組合而成的無差別軀體。之后,卡普爾繼續(xù)圍繞這一觀念進行創(chuàng)作,與他更具知名度的雕塑作品一樣,在繪畫中,卡普爾迫使觀眾與他一起忘卻我們自以為知的東西,以便密切觸及到我們既個人化但又普遍化的混亂現實。

安尼施·卡普爾  《祭祀》,2020  木材、硅膠、帆布、顏料  188 x 128 x 238 厘米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由George Darrell拍攝

99:可以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都能夠從卡普爾的作品中找到某種共情,這讓卡普爾在世界范圍內的幾乎每次展覽和每件公共藝術作品都能產生不同程度的轟動。在您看來,造成這種效應的原因是什么?

董:正如卡普爾所說,“我沒什么可說的”。天才不僅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而且更愿意把這些東西轉化為意識。生存與死亡皆意味著“生”,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真理,每種文化都有這樣的神話。結合卡普爾對空間的理解,展覽是讓我們能夠感知到這些的必要路徑。

安尼施·卡普爾  《無題》,2020  紙上油畫和鉛筆  66 x 101 厘米  © 安尼施·卡普爾,圖片由里森畫廊提供  由George Darrell拍攝

99:卡普爾的展覽之后,在今年,北京空間還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展覽?

董:繼此次卡普爾的展覽之后,里森畫廊北京空間將展示朱利安·奧培(Julian Opie)的一系列新作品。這將是他與里森畫廊在中國舉辦的第二次個展(第一次是2019年在里森畫廊上??臻g)。

期待里森畫廊在北京總監(jiān)梁中藍(Theresa Liang)的帶領下,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藝術家對話,以及北京地區(qū)的項目中。

“安尼施·卡普爾”里森畫廊北京空間開幕展 展覽現場

99:相對于里森畫廊上??臻g,北京空間在展覽策劃、藝術家結構,以及日常工作上,會有些不同的側重點嗎?

董:里森畫廊的戰(zhàn)略是從本地走向全球,我們的北京團隊和空間會為這一目標努力。我們十分興奮能在中國進一步推進畫廊的全球展覽項目,并向更多中國本地觀眾介紹畫廊代理的藝術家。兩地的空間面積相比,北京空間要更大,這能讓我們推出具備實驗性的、更大型的深入展覽,為北京的當代藝術文化出一份力。

在里森畫廊首席執(zhí)行官亞力克斯·勞格斯戴爾(Alex Logsdail)及策展總監(jiān)Greg Hilty的統(tǒng)領之下,上海和北京空間由我來領導。上海是畫廊在中國的總部,在北京我們也設有本土團隊,我們很高興地宣布梁中藍女士的加入和擔任我們在北京的總監(jiān)。

博樂德藝術中心,圖片由博樂德藝術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