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拒絕觀念先驅稱號,他只想當個語言雕塑家!

來源:99藝術網(wǎng) 作者:馮漫雨 2024-07-23

令人回味或描述性的短語和句子充斥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包豪斯建筑開闊、無柱式的結構的展廳中,正在展出的勞倫斯·韋納(Lawrence Weiner)中國首個重要回顧展“追求幸福 越快越好”為藝術家作品第一次大規(guī)模被翻譯為中文。

本次展覽由UCCA策展顧問彼得·逸利策劃,與勞倫斯·韋納藝術遺產(chǎn)緊密合作。彼得·逸利在媒體發(fā)布會表示:“韋納的主要貢獻在于,堅持認為可以僅用語言來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并由此發(fā)展出一種藝術哲學,藝術可以僅作為觀念而存在,而無需借助任何具體的實物。

“勞倫斯·韋納:追求幸福 越快越好”媒體導覽現(xiàn)場
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01

追求幸福,越快越好

韋納是20世紀觀念史的核心人物,在生命的最后15年與亞洲有了聯(lián)系。2007年,他接受了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委任創(chuàng)作,并作為開館展項目之一。在時隔17后的展覽中,“勞倫斯·韋納:以邀光”在同一個位置得到還原。成為展覽“追求幸福 越快越好”的第一件作品。

“勞倫斯·韋納:追求幸福 越快越好”展覽現(xiàn)場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4。攝影:孫詩。

展覽從韋納半個多世紀近1200件作品中精選約50件語言作品,橫跨藝術家完整的創(chuàng)作生涯。并通過繪畫草圖、海報和影像為其作品的“接受者”——觀眾理解創(chuàng)作手法與理念提供詳細的背景。

韋納熱愛通俗和技術語言,尤其鐘情于生活中耳熟能詳?shù)娜粘S谜Z,在創(chuàng)作中還使用了科學和非藝術領域的語言。逸利認為:“這種結合使他的作品深深植根于日常交流之中,同時也展現(xiàn)了自然世界的廣闊,其所蘊含的能量與尺度遠超個體的經(jīng)驗范疇,看似矛盾實則互補?!?/p>

“勞倫斯·韋納:追求幸福 越快越好”媒體導覽現(xiàn)場
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多年來,韋納始終通過各種方式設計與呈現(xiàn)自己的作品,并逐漸精煉為三種主要字體和幾種特定色彩。此次展出的每件作品的翻譯與設計都經(jīng)過精心考量,采用最適宜展現(xiàn)韋納創(chuàng)作理念的中文字體以及平面設計風格。

本次展覽中的中英文通常并置或夾雜出現(xiàn),但有些作品僅以一種語言展示。展覽中的某些作品以“所指材料”本身呈現(xiàn),而另一些作品則使用了韋納早年間所采用的手繪或鏤空版的方式制作,充分展現(xiàn)了韋納創(chuàng)作的豐富層次。

“勞倫斯·韋納:追求幸福 越快越好”展覽現(xiàn)場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4。攝影:孫詩。

“被夜晚相遇的兩艘船照亮”展現(xiàn)出了時間的流逝及帶給人們的感受。兩艘船是兩個元素的交織,從這一概念,觀眾可以體會到對藝術作品共存性的理解。

“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翻譯”成為概括此次展覽的精髓,對于每一位觀眾來講,他們對作品同樣進行了各自的一種翻譯。

交流發(fā)生在每一件作品之中。觀眾會根據(jù)具體情境、關系、布置以及作品的展示方式等,接受、思考并將其融入自己的體驗中,或者試圖融入其中,構建屬于自己的解讀與感悟,借由語言更容易地跨越邊界。

“勞倫斯·韋納:追求幸福 越快越好”媒體導覽現(xiàn)場
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展覽特別聚焦于一系列探討轉譯、遷移與交流主題的作品。通過“追求幸福 越快越好”對韋納藝術實踐深入全面的研究,激發(fā)了關于翻譯和跨文化交流復雜而富有成效的討論。

02

他的“雕塑”,材料是語言

1942年出生于紐約,高中畢業(yè)后,韋納曾短暫的在亨特學院學習哲學和文學課程,后過著游牧般的生活,甚至一度在北極短暫停留。

童年時期的勞倫斯·韋納
20世紀70年代的勞倫斯·韋納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在發(fā)表《意圖宣言》之前,韋納在整個1960年代期間于美國和歐洲進行了一系列的藝術探索:像1960年在加利福尼亞創(chuàng)作了他第一件正式的藝術作品《成坑之物》,在州立公園的四個角同時引爆炸藥,塑造了一個大地上的凹坑。

勞倫斯·韋納作品《一系列按固定間隔插在地上的樁子形成一個矩形,樁子之間拉著繩子以標示網(wǎng)格,從這個矩形中移除一個矩形》實施現(xiàn)場, 溫德姆學院,普特尼,佛蒙特州,1968。圖片來自網(wǎng)絡。

1968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韋納完成了一項突破性的工作:在位于佛蒙特州的溫德姆學院組織的戶外展覽中,他創(chuàng)作的裝置作品以細繩環(huán)繞在幾個木樁上,從而在草地上形成一組懸空的網(wǎng)格。然而,這樣的裝置卻妨礙了學院學生穿過草坪的路線,導致他們剪斷并拆除了部分細繩。這讓韋納想到,如果這件作品只是簡單地口頭描述,而根本不制作出來,也許它也會產(chǎn)生同樣的影響。

在隨后的1969年,韋納以這樣的理念為基礎,撰寫并發(fā)表了《意圖宣言》:

1. 藝術家可構建作品
2. 作品可被制造
3. 作品無須被實現(xiàn)
(每項條件均具有平等地位,并符合藝術家的意圖,這些條件的取舍取決于觀者接收作品時的決定。)

自70年代以來,韋納的工作變得不那么嚴肅了。他的文本作品,用簽名模板字體拼寫單詞,通常直接放在墻上,可以以各種方式展示。某些作品暗示了人們對視覺的興趣。

勞倫斯·韋納,《只要依然存在》,歐洲塔,魏特德維茨當代藝術中心,鹿特丹,1993。圖片由勞倫斯·韋納藝術遺產(chǎn)提供。

勞倫斯·韋納,布倫海姆藝術基金會,英國,2015。圖片由勞倫斯·韋納藝術遺產(chǎn)提供,攝影:雨果·格蘭迪尼。

勞倫斯·韋納,《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翻譯》,羅斯·肯尼迪綠道壁畫,波士頓,2015。圖片由勞倫斯·韋納藝術遺產(chǎn)提供,攝影:杰夫·哈加頓。

勞倫斯·韋納,前哨當代藝術中心,崇明島,上海,2019。圖片由勞倫斯·韋納藝術遺產(chǎn)提供。

在過去的五十年里,韋納由文字組成的作品出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地方,他比那一代的任何其他藝術家都更傾向于選擇文字作為他的媒介,在其他人手中文字可能會變得公式化,但韋納將這種媒介變成了自己的媒介,并保持了它的可塑性。

“韋納的語言是可變的,出現(xiàn)在一個州,然后出現(xiàn)在另一個州。它們不僅被不斷地重新制作,而且被更新。”《紐約時報》曾評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