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海派藝術迎來了價值回歸 與京派不相伯仲

來源:《投資有道》雜志 2009-01-29

  海派相對京派在價格上比較委曲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同樣畫人物的,京派的黃胄價位高于海派的程十發(fā);畫山水的,李可染的價位高于陸儼少。

  “海上畫派將可能回到它應有的價值判定,與京派不相伯仲。”佳士得中國書畫部副總裁、專家游世勛先生大膽預計。

  “海派相對較為沉寂,其目前的價位比京派畫家低30\%。” 游世勛分析,做生意的資金缺乏出口,上海、江浙藏家可能把資金重新轉(zhuǎn)回到海派畫家上,故海派書畫將會大幅攀升。除非上海人、江浙人不玩書畫,否則海派一定是首選。

  海派要漲需要硬件支持

  上海800藝術區(qū)董事長、敦煌藝術中心執(zhí)行長洪平濤認為,海上畫派越來越貴,需要有先決條件,即上海有無產(chǎn)生第一流的拍賣公司、畫廊、經(jīng)營者。

  2008年之前,整個藝術市場唯北京馬首是瞻。由于北京是政治中心、分配資源的中心。而上海作為長三角的中心,而且未來上海成為國際性金融中心的地位是確定的,所以上海的歷史、文化漸受重視。因為文化和經(jīng)濟息息相關。

  經(jīng)濟繁榮,消費得起藝術,從而形成藝術收藏的風氣,在歷史上就有很多著名的例子。明代四大畫家在經(jīng)濟繁榮的蘇杭,畫家和商業(yè)做結合。揚州八怪在鹽商聚集之地揚州產(chǎn)生。清末到上世紀 30年代,上海的繁榮,吸引聚集一批逐水草而居的藝術家,而發(fā)展出來海上畫派。

  在過去,北方的藏家多,著名的拍賣公司集中于北京,他們由于地區(qū)性的文化認同,更傾向于收藏北方的作品,與熟悉了解的本地藝術家合作。北京的市場鏈比上海完整得多。洪平濤舉例說,北京在辦全國美展,挑進名單中,肯定北京藝術家占主體,南方藝術家只是占陪襯的配角。中央美院有政府的支持。而北京的在野派藝術家,在過去因為獲得西方支持,甚至超過在朝實力的影響。

  然而,海派并不比京派的藝術價值低,但是價格卻差距懸殊。比如徐悲鴻的價格至少是林風眠的六倍。兩人的藝術成就見仁見智。從林風眠的學生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尤其可見林風眠的藝術影響力。

  又如齊白石的畫以目前的價位要比海派的吳昌碩高三到五倍。當年學吳昌碩的齊白石,腦子里被吳昌碩包圍,故要作畫前,三天不敢看吳昌碩,可見吳昌碩對于齊白石的影響;只是齊白石的畫較為通俗,比較符合民間市民趣味,因而接受度更廣些,而吳昌碩的畫,更為冷逸,偏文人畫一些。

  海派相對京派在價格上比較委曲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同樣畫人物的,京派的黃胄價位高于海派的程十發(fā);畫山水的,李可染的價位高于陸儼少。

  當然,藝術不是跑百米,京派與海派藝術風味各有不同。把京派、海派進行價格上的比較,也許嚴格說來并不妥當。“北京烤鴨、陽澄湖大閘蟹,哪個好吃?二鍋頭,紹興女兒紅,哪個好喝?大山大水、山明水秀,哪個更有魅力?大家總是覺得,各有風味、特點。”

  “而在上海好的拍賣公司、畫廊等藝術產(chǎn)業(yè)經(jīng)營者、藏家形成共同的認識,關注自己的東西并運作良好的前提下,不管是歷史上的海派還是現(xiàn)在上海的藝術家作品還是會漲起來。”洪平濤說。

  海派藝術家逐步受重視

  “這三年,藝術風氣比較可怕,對很多藝術家不公平。仿佛這個世界沒道理。” 比如在2008年的賑災義拍上,中央美院教授所有畫作的拍賣價錢加起來不到五百萬,不及岳敏均一張3500百萬的零頭。洪平濤認為,在很大的潮流過去后,人們會有個反省。

  在過去,上海藝術家在商業(yè)上,沒和西方買家形成很大的利益。所以沒得到商業(yè)上的重視。洪平濤常常講,上海藝術家沒在2006、2007年跟著狂飆,是有原因的,這也未嘗不是好事。“這一波的崩盤沒參與過。沒大漲過,也沒大跌過,所以機會面很好。藝術市場也是買漲不買跌。漲得很好跌下來,沒人要。而海派起步比較穩(wěn)。國畫曾在2005年調(diào)整過一次,未來也不會再重現(xiàn)暴力炒作時代。這對精明會算的上海人是個比較好的機會。”

  海派,比較個人化,注重差異性。因為上海人很少像北京人做事扎堆,一群人在一起喝酒討論做什么。每個人有各自的工作室,不抱團,崇尚個人自由。因上海是華洋雜處之處。在歷史上,海上畫派曾經(jīng)以漂亮討喜的色彩特征等合乎新時代人的欣賞。

  “2009、2010年,上海藝術家會受重視。”林風眠、吳昌碩、任伯年、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吳湖帆、陸儼少、謝稚柳等海派大師雖然目前價位不低,但將來也會水漲船高。洪平濤認為大師之外的藝術家會比較明顯。比如曾被歷史湮沒的第二代老油畫家。上海與西方的互動最多,油畫最早就是從上海發(fā)展過來的,如土三灣油畫工作室是最早教授訓練油畫的地方。老一派油畫家如周碧初、陳抱一、胡善余等當年都活動在上海。

 

 【編輯:葉曉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