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日本漫畫如何“動”起來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張哲 2009-03-14


  講一個故事,有幾種載體?常用的不外乎這5種:漫畫、動畫、游戲、小說、真人影視劇。5種載體交叉改編的情況非常多,其中,漫畫改編成動畫最為常見。

  就日本而言,從第一部電視動畫《鐵臂阿童木》起,就注定了動畫與漫畫的相互影響。當時日本電視娛樂節(jié)目匱乏,阿童木的出現(xiàn)正好填補了空缺,從而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雖說阿童木未必是其作者手冢治蟲最好或最喜歡的作品,卻因此成了手冢的標志。漫畫與動畫之間的這種良性循環(huán),是很多漫畫家夢寐以求的狀態(tài)。

  適合動畫化的漫畫

  在日本,想從眾多的漫畫作品中脫穎而出被動畫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題材來說,少年漫畫比較容易被改成動畫。

  少年漫畫的內(nèi)容比較通俗,打斗場面也多。對動畫制作方來說,一場打斗往往可以做到3至5集,而且費用并不高;對讀者而言,動畫中的打斗場面,看起來比漫畫更富立體感和現(xiàn)場感。

  因此,幾乎有一半的少年漫畫改編成了動畫。日本漫畫雜志《少年Jump》上的作品,如果能連載一兩年,基本都能變成動畫,至于新作品,只要能“活”下來,動畫化是早晚的事。同為少年漫畫雜志,《少年Magazine》被動畫化的作品雖不是很多,但有些漫畫作品動畫化后人氣迅速增長,原因在于動畫促進了漫畫風格的改變。另一本雜志《少年Sunday》的動畫作品也不多,以《名偵探柯南》名氣最大,500多集,算是“長青樹”了。

  與少年漫畫相比,少女漫畫改編動畫更容易受益。在動畫化過程中,少女漫畫里的線條、背景和分鏡都會進行重新修改,彌補了原有弱項,使一些不愿看少女漫畫的男讀者,也開始看少女漫畫改編的動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少女戰(zhàn)士》、《彼氏彼女》,二者的漫畫作品少女化色彩很強,變成動畫后,卻吸引了一大批男性粉絲。

  漫畫怎樣動畫化

  當一部漫畫連載了一段時間,在讀者中評價不錯,能看出一定的發(fā)展前景時,就會有投資方或動畫公司出現(xiàn),開始做企劃、列出作品的預期收益、和漫畫版權所屬雜志社商談等。正常情況下,從漫畫開始連載到確定做動畫,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

  合作基本確定后,投資商、出版社、動畫公司、廣告商等多個單位會共同成立一個該作品的制作委員會,并根據(jù)動畫的特征取名。改編后的動畫作品的收益全部歸制作委員會所有,各成員按股份比例分成。這樣,既能降低動畫公司的制作風險,也能保證漫畫雜志的利益收入。

  如果做原創(chuàng)動畫,也能采用這種漫畫動畫化的方式。動畫制作之前,先把劇本改成漫畫,連載一段時間,如果讀者反應不錯,才開始著手將其動畫化。

  日本在動畫制作中非常注意降低投資風險。一般的電視動畫片,1集制作費用約需1200萬日元,26集大概3.1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2100萬元。要想順利收回這筆投資并不容易,因為日本電視臺收購動畫片的價格并不高,而且可供選擇的電視臺也不是非常多。不過,由于日本動漫已滲透入日常生活,所以,如果一個動畫公司1年中能出一部比較賣座的作品,之后從動畫的周邊產(chǎn)品也可以盈利頗豐。而原作漫畫的作者最少能從這個作品的收入里拿到6\%至8\%的版稅收入,并且是印一次拿一次,堪稱最大受益人。比如鳥山明,只要《七龍珠》的動畫游戲周邊不斷,他就盡可以不愁吃穿。

  動漫互動

  不過,日本漫畫家也并非坐享其成,他們需要全程參與漫畫動畫化的過程。動畫開播的時候,漫畫仍在連載中,動畫劇情一般比漫畫情節(jié)慢一步,如果漫畫連載情況出現(xiàn)變化,比如被雜志社中途砍掉,動畫也就只能跟著一起結束。漫畫家富堅義博的事情很有趣,他在漫畫進入改編后一直??菹?,結果動畫情節(jié)追上了漫畫,制作方只好暫停TV(即電視動畫),改成了幾集的OVA(即Original Video Animation,意為原創(chuàng)動畫錄影帶),最后,動畫制作方實在受不了富堅的慢速度,直接停了動畫。

  漫畫改編動畫的結果并不都是電視動畫,還有OVA和劇場版。OVA比較短,質量相對較高,適合找畫面比較精細的中短篇漫畫來做;劇場版的做法一般是截取某段情節(jié),或把所有故事濃縮起來,去掉旁支,保留故事主線。

  通常情況下,日本電視動畫播出一段時間后,會以每年一部或兩年一部的速度推出時長約90分鐘的劇場版,目的是吸引原先漫畫和TV動畫的觀眾進電影院。劇場版多數(shù)由動畫制作組重新編劇,但《海賊王》可算特例:在原創(chuàng)了7部后,第八和第九部劇場版的劇情直接取自漫畫原作,第十部更是把漫畫作者拉過來做故事腳本。劇場版做得最成功的要數(shù)《名偵探柯南》、《蠟筆小新》和《機器貓》,幾乎每一部都是按大片標準制作,帶來的票房收入自然也很可觀。

  在日本,漫畫改編動畫的一般順序是漫畫—TV—OVA—劇場版,但并不絕對固定,也有先漫畫再劇場版最后TV的做法。

  讓漫畫“動”起來的導演們

  由于漫畫和動畫出自不同人之手,各人理解不同、表達方式也不同,所以,漫畫改編動畫少不了有所改動。但能把動畫改得跟漫畫幾乎完全不同,在日本恐怕也只有押井守和新房昭之兩個人了。

  押井守把《福星小子》這種搞笑漫畫變成了嚴肅的哲理動畫,把《攻殼機動隊》這種半色情、半搞笑的科幻漫畫變成了探討人生意義和生存意識的片子,把《機動警察》這種輕松打斗漫畫變成了沉悶的政治題材。有意思的是,盡管與漫畫原作完全不一樣,但他的改編動畫并不遜色,反而具有經(jīng)典意義。至于新房昭之,是一個會把后宮漫畫變成格斗動畫,把憤青漫畫變成“捏他”(指作品里面充滿了大量隱喻內(nèi)容)動畫的人。

  而宮崎駿和大友克洋,則是身兼漫畫家和動畫導演,自己的漫畫自己改編,可謂是“又當?shù)鶃碛之斈?rdquo;。

  《浪客劍心》是一個不得不提的特殊例子。漫畫前期表現(xiàn)平平,中期開始出彩,到志雄篇達到高峰,帶動了“幕末新選組”(即作品中的京都維和組織,類似警察)的風潮。根據(jù)漫畫改編的TV動畫加了大量原創(chuàng)情節(jié),但制作水平一般,只能算中等偏下水平;但根據(jù)某一段改編的OVA《追憶篇》,卻成為日本動畫史上最好的OVA之一;另一個原創(chuàng)劇場版水平更低,基本沒人理睬;之后原創(chuàng)結局的OVA《星霜篇》,糟糕到連主角都“干”掉了。

  從《浪客劍心》漫畫經(jīng)典、TV平平、OVA好壞各一、劇場版低下的不同遭遇,可以看出導演在漫畫改編中的影響有多大。從觀眾的角度說,看一部漫畫改編動畫是否成功,不在于改頭換面的程度有多大,而在于以下幾點:是否亂加故事、情節(jié)拖沓、隨意修改、人物走形、動作簡單。

【編輯:姚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