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對接——當代水墨七人展

來源:99藝術網(wǎng) 作者:葛玉君 2010-12-11

自上個世紀初葉以來,關于水墨畫(中國畫)的爭議便不絕于耳,甚至綿延至今……在我個人看來,這或許是因為,水墨畫在某種意義上已并非僅僅只是作為一種藝術門類而存在,它在更大程度上則成為中國文脈傳承的一種特殊形式,而負載了過多的歷史、文化訊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各類紛爭漸趨平息,多元化的發(fā)展成為可能。而就中國當代水墨的創(chuàng)作來說,在我個人看來,大致呈現(xiàn)出兩種情形,其一、追溯水墨畫的獨特性所在,強調其文脈的傳承性,在探詢傳統(tǒng)的同時尋求其在當下的意義;其二、則是將水墨畫的意義泛化,其表現(xiàn)為更多傾向于把水墨畫看作是一種類似于油畫、丙稀、水彩之類的媒介物,用以表達藝術家對當下的體驗與感受……兩種情形相融共生,呈現(xiàn)為關于水墨畫的兩種“古”、“今”的時空對接。
 

循此思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此次展覽中陳子、涂少輝、梁桂鋒的創(chuàng)作無疑可以納入第一種情形。我對陳子的關注較多,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她就以其細膩的畫風與過硬的功力脫穎而出,在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傳統(tǒng)工筆白描的明顯印記,而正是這種對“線”的質量的追求,以及在此基礎上通過嚴謹?shù)脑煨筒⑤o以水墨暈染,使其成功地營造了一份“清新、純凈、極簡的藝術境界”,在其作品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給予她的營養(yǎng)或者說她對傳統(tǒng)的迷戀也凸顯無疑。雖然從中央美術學院重彩高研班結業(yè)后,陳子的畫風、創(chuàng)作理念都有了很大的變化,相較此前顯得更加直接,但是她對傳統(tǒng)的工筆線條的保留以及對于畫面的一種近乎“文人式”意境的追求,始終超越其對材料與技巧的探索而成為畫面的核心。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花鳥畫專業(yè)的涂少輝,是一位勤于思考的“學者型”畫家,他的作品體現(xiàn)的正是他對花鳥畫創(chuàng)作的一種體悟與思考。在其作品《春暖花開》中,無論是在形態(tài)上還是在對意境的表達上,我們都不難發(fā)現(xiàn)其對宋人花鳥畫傳統(tǒng)的承接。而《灌木春禽》則是他對上個世紀關于清末花鳥畫陳陳相因的反駁中興起的“寫生風尚”的一種探索與體驗,當然,在我看來,他的目的還在于《飛鳥相與還》、《百鳥朝鳳》系列,這是他對花鳥畫當代性的探索,在這些作品中,鳥不再是自然的代言者,而是主觀的一個符號……勿容置疑,涂少輝的這種嘗試是極富意義的。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的梁桂鋒,可以說一直在進行著一種漸進式的探索,他在從傳統(tǒng)中汲取養(yǎng)料的同時,謹慎的加進了自己的思考,在其復雜的勾線與暈染的背后,卻是對畫面平面化與單純化的一種訴求,無疑,在其構圖過程中,糅合進了設計、裝飾等諸多因素,也許這正是他自己對于花鳥畫的一種理解或者一種困惑,也是他對傳統(tǒng)繪畫的一種解讀與表達方式……

 
    當然在我看來,李軍、楊社偉、曾健勇等在某種程度上更傾向于第二種情形,即將水墨畫更多的作為一種“媒介”來看待。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現(xiàn)任教于天津美術學院的青年畫家李軍,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即“嶄露頭角”與“脫穎而出”,雖然他的作品在近幾年才“出場”,但很快便被關注與認可,對于李軍來說,他所追求的更多并不是傳統(tǒng)在當下如何轉換的問題,而是用最細膩敏感的心,去追求一種純粹的“精神的共鳴”,不論是在《葉子》系列、《膠片》系列,還是在《寵物狗》系列中,這種感受都尤為明顯,他深刻地感覺到“生活在當代都市中的人是孤獨的,彼此之間常難以溝通,經(jīng)常以寵物為伴”,而他則正是“以狗喻人,強調了這種現(xiàn)代人孤獨與彼此難以交流的文化問題。”如果說李軍對“現(xiàn)代人”的感受還屬于隱喻的話,那么,在楊社偉的《制服》系列中,這種感受則尤為強烈,楊社偉畢業(yè)于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以其強烈而獨特的個人風貌,較早就受到了廣泛的贊譽,而他的作品則是有感于在他讀研期間,經(jīng)??吹降某扇航Y隊的保安,有時在訓練,有時在打鬧,有時則坐在樓梯的臺階上狠命的抽煙,或騎在??吭诼愤叺淖孕熊囎贤榈某裁?hellip;…他們所面對的困惑和無奈甚至精神上的浮游,引起了楊社偉的關注,無疑,社偉是一個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也正是他在對保安的描繪中使其有機會將“單線”擴展為有一定厚度的“面”,而這種線性的“面”給深入刻畫人物提供了相當?shù)淖杂啥?也使他有機會在對人物的處理手法上有別于他人,而獨樹一幟。對于先學國畫后畢業(yè)于中央美院版畫系的曾建勇來說,他的繪畫顯然已經(jīng)形成獨特而鮮明的個人風格,甚至是一種近似“符號化”的風格,當然,在我看來,他的畫也最不像“水墨畫”,這或許與他開過公司、做過動畫、多媒體、圖書的豐富閱歷有關,他的大隊長、三條杠等作品更是出于對孩子的成長的切身感受,同時,也與他對待傳統(tǒng)的態(tài)度有關,他把傳統(tǒng)中國畫中的筆墨理解為繪畫性,以求創(chuàng)作上的自由。我想,他并不在意他的畫究竟是不是水墨畫,在他的畫中我們似乎可以窺探出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熱忱與向往。當然在我看來,盡管這只是一種“越界”的嘗試,但這種嘗試的本身卻也提出了一種可能……
 

焦洋是這次展覽中唯一的一位80后女藝術家,然而,在她的畫中,我卻深刻的體會到了一種震動與顛覆,無疑,焦洋的畫代表了很大一部分80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一種毫不掩飾的自言自語與個性張揚,當然,也許只有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才會畫出這樣的畫,在她的作品《余魚愉》中,傳統(tǒng)的用筆,傳統(tǒng)的構圖,但傳達給我們的則是對傳統(tǒng)的背離,而在《孌》以及《2009 01 01》作品中,這些對傳統(tǒng)的背離已然成為對水墨繪畫觀念的顛覆,一種精神上的宣泄或對理想主義情懷的規(guī)避,在我看來這是如此令人驚訝,不過,我想也許在她們看來,生活原本如此……
 

無論如何,我們絕不應當將這次展覽的意義僅僅看成是一次“展覽”本身,我們更應將其看做是當代水墨發(fā)展的一種有益的思考……
 

葛玉君
 
2010年11月13日于杭州西子湖畔
 

 


【編輯:丁曉潔】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