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洪浩:重塑觀看之秩序

來源:東方藝術·大家 作者:王靜 2013-07-22

我的東西之五 實物掃描 照片 120x210cm 2002

雖然我們在討論構成“當代性”的必要且充分條件時,顯得是那么的局促和管中窺豹,但總有一些藝術家,不斷與任何有可能陷入共謀的局面保持距離,始終保持著思考的趣味,以視覺藝術獨有的方式,對當下種種關乎生存經驗的問題展開討論和質疑,從而不斷為“當代”之城填筑新的坐標,參與構建尚在建筑中的“當代”之城。藝術家洪浩便是這類藝術群體中的重要一員。在洪浩的藝術線索中,對社會性話題和政治性隱喻的關照,被隱匿進對日常物的發(fā)現(xiàn)之中,他被評價為中國最具智性品質的藝術家,這種智性品質體現(xiàn)在他的創(chuàng)作既有著與80年代藝術家的人文關懷過于沉重和理性的差異,又有別于當下年輕一代的激進、偏執(zhí),媒介語言的合理性、審美趣味和語言背后觀念的自然生成,共同構成了洪浩作品中的獨特性。

以倒敘的時間線索回看洪浩的完整創(chuàng)作路線,從早期的作品直至最近時間點的創(chuàng)作,可以發(fā)現(xiàn),洪浩的作品似乎在很早的時候便完成了個人性和主體性的構建,或者說,他的作品較早地表現(xiàn)出了成熟的獨立性創(chuàng)作語言,乃至之后的作品,始終處于豐富和完整這一個人語言的過程中。

《藏(cang)經》系列版畫作品是洪浩的較早作品,并且是創(chuàng)作跨越時間最長的代表作,斷斷續(xù)續(xù)從90年代初期延續(xù)至今。版畫系出身的洪浩恰當?shù)貙⒆约旱哪刚Z版畫語言運用到這個系列的作品中,假借地圖的名義,將“世界政區(qū)新圖”、“世界地貌新圖”制作成傳統(tǒng)書籍的裝幀樣式,內容則是世界的不同區(qū)域。創(chuàng)作的觀念方式,按洪浩的解釋是:確立一個“偏離了正常秩序的規(guī)則”,即先將文化資訊分解進行重新編碼,使其失去原有的規(guī)范和習慣意義的對應,然后再讓這些被重新界定的語義通過重復加強等手段升值為經驗,令這些“人造經驗”像經典典籍那樣“道貌岸然”起來。在這些作品中,洪浩有意地以隨意的序列將地圖的版式與主觀夸張的、神秘不可知各種幻象拼貼結合起來,其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記憶”:有關于伯夷、叔齊的;有關于蒙娜麗莎的;有關于文革的;有關于現(xiàn)代招聘的;有關于醫(yī)學的;有關于西方浪漫主義繪畫的;有關于漢字的;還有關于西文的。批評家冷林評價說:在這里,“記憶”是一種歷史痕跡,它能使今天的現(xiàn)實擁有歷史的土壤。在這片土壤中,中國的歷史與西方的歷史交錯在一起,他們一起到融合到現(xiàn)實的廣度上,使我們的當代有了特色。憑借這些混雜的記憶痕跡,藝術家打破了時空的物理屬性,重新建立了記憶與存在物的新的關聯(lián),記憶不僅可以依靠歷史書籍來承載,通過洪浩的再造,視覺和圖像的方式也具有這種功能。

洪浩對于一個思路和創(chuàng)作主題的不斷深入和生發(fā)能力,在他近10年來的作品中也有印證。在一組以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日常物件為題材,題為《我的東西》的系列攝影作品中,當所有與藝術家有過“過從交往”的物件被一一羅列于畫面中,令我們對于長長掛在嘴邊,又最容易忽略的“日常”的理解一下變得具體而形象,這些“東西”是從洪浩的廚房、臥室、寫字臺抽屜里搜羅出來的雜物所構成的,洪浩采用十分簡單的技術復原了它們的真實性:先把物品直接放到掃描儀上,掃進電腦后構成一幅圖像,再用photoshop將這些圖像隨意組合到一個擁擠的、混亂的、尺寸固定的黑背景中,物質化的日常與碎片化的行為意識隨機地組合混雜在一起,強化了對現(xiàn)實生存的節(jié)奏和印象,這種印象背后的一個關鍵意向是存在感的弱化和機械性的重復感知,而這恰恰是當下生活中許多人的基本狀態(tài)和感受轉化到圖像的真實體現(xiàn),洪浩特有的藝術直覺力和他的敏銳的觀察在這些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物質的最大化給生活帶來的是表面上的斑斕,卻時常會令我們丟掉最簡單樸素的與世界交往的敏銳感受,而只是將生活變成了例行公事。

一些名為《再生》《寄生》的日常文獻的再利用,從形態(tài)上講,洪浩以裝置的形式,對已有之物進行了再次創(chuàng)造和拼貼:從舊貨市場上淘來、利用各種奇妙途徑得到的具備中國特色的“批示體”紅頭文件、糧票和國營醫(yī)院的診斷書、一張毛主席的招貼畫上覆蓋著一張發(fā)黃的舊紙張……這些看上去熟悉的“日常文獻”展示出符號化的過往中國,那個中國具備著集體化思想和體制性生活,在這些文獻之上突兀的出現(xiàn)著許多奇怪的形狀,看上去熟悉卻又陌生,聽完藝術家的介紹,觀者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些看似突兀的形狀都是肥皂盒、打火機、iphone等現(xiàn)代生活中的常見品,被藝術家以鉛筆順其邊緣在印刷品的背面描下輪廓剪影。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使觀者感到與日常生活所拉開的奇妙距離感,每天常用的物件組合在載有紅色記憶的文獻上,當下與過去的交織性、集體與個體的差異感,以及“去功能化”后日常產品被附加的重新思考和審視。

在你的世界中,你是否真的確認你對周遭的存在物有充分的認知?洪浩的新作《負部》系列提出了這一問題,《負部》是《我的東西》系列的思辨性延展,這使我們發(fā)現(xiàn)原本可以確認的事物變得似是而非,這些新作中,洪浩將物品的“底部”掃描,經過電腦技術的處理后進行一種形式排列,從“負部”的角度呈現(xiàn)了日常生活中正在使用、消費的物品不被關注到的角度底部,在這一視角下觀看這些物件,疊加在這些物件身上的傳統(tǒng)觀點和價值尺度被去除了,感受便是全新的。洪浩說,“我用掃描的方式,是希望借用機器給出客觀的創(chuàng)作,因為機器沒有判斷,它一視同仁地看待被掃描的對象,借此卻能讓我們看清構成生活豐富性的物質本身。而新作《往復》中,我用掃描和繪畫的方式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變得更為純粹”。成為幾何形狀與色彩的關系體后的“日常”,擴展了世界被觀看的維度。

作為藝術家的洪浩,逐漸地通過作品的進展,深化和延伸著自我的思考,在洪浩的價值標準中,變化并不能改變生命的形態(tài)和質量,而修煉一種專注力,卻可以在專注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細節(jié)之美,他將機智的幽默展現(xiàn)在對社會、歷史和藝術的無情剖析上,以冷靜的觀察透視著當下社會的消費欲望和權威意識,成為使用歷史文化符號直觀疊加、轉換、排序來進行反思和警示的潛伏者,以及新的視覺秩序的構建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