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除了那一幅《吶喊》,蒙克大展上我們還能看見什么?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徐翌晟 2020-09-28

9月26日起,展覽“吶喊與回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正式對公眾開放。此次展覽作品來自于挪威收藏家帕爾·岡德森,展出的53件作品,包含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chuàng)作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其中,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以及被譽為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畫作品《胸針》尤為引人注目。蒙克的肖像與作品都作為文化象征,出現(xiàn)在國家最高面值貨幣上,足見這位傳奇藝術家的地位。

蒙克是從挪威峽灣走出的天才畫家,他的藝術道路可謂一場“逆襲”,通過展覽,參觀者可以讀到他筆下的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這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蒙克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久事美術館的馬真正告訴記者,“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他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p>

圖說:《吶喊》網(wǎng)絡圖

“吶喊”的誕生

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便是他的經(jīng)典之作《吶喊》。幾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會在表現(xiàn)主義或象征主義的板塊以《吶喊》作為代表性作品呈現(xiàn)。畫面中那個驚悚的形象,甚至已超越藝術史的范疇,成為一個跨越時間與空間,貫穿不同文化領域的全球視覺符號。BBC曾把《吶喊》稱作繼達·芬奇的曠世之作《蒙娜麗莎》之后的世界第二名畫。

處于藝術生涯早期的愛德華·蒙克無論從經(jīng)濟上還是名聲上都是不成功的,甚至需要依靠申請政府獎學金及少數(shù)賣出作品的機會,勉強維持自己在國外游學的開支。在1880年代的社會背景下,《吶喊》這樣的作品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漫畫”,甚至是粗暴的涂鴉式習作,將他一次次至于媒體與社會的批判風暴的中心。

《吶喊》的主體是一個捂著面頰在尖叫的人,背景十分抽象,沒有明顯的輪廓,蒙克用厚度不同的線條,描繪出了火紅的天空、深藍的峽灣以及棕色的路。所有的線條好似匯集到畫面中心那個高聲呼救的人身上,仿佛正源源不斷地散發(fā)著恐懼和痛苦,讓人覺得不安。蒙克曾在他的日記中回憶,那日他與兩位友人一同在奧斯陸峽灣附近散步,忽然他看到天空被落日染得血紅,仿佛感到一陣尖叫劃過耳膜,他停下來不安地顫抖著,遠遠地落在了兩位友人身后。

1893年,蒙克創(chuàng)作了兩個版本的《吶喊》:最早的蠟筆版以及最廣為人知的那件蠟筆、坦培拉版。兩年后,已開始版畫創(chuàng)作的蒙克,在用粉筆創(chuàng)作了一個新版本《吶喊》(四個彩色版本中唯一一件被私人收藏,并在2012年紐約蘇富比創(chuàng)造1.2億美元天價的版本)的同時,也著手創(chuàng)作了40件左右的石版畫版本的《吶喊》,他又從中挑選了少數(shù)幾件,親自手工上色,以實驗不同的畫面效果。如今,這批石版畫僅存已不到半數(shù)了。

“胸針”的主角

在此次展覽中,有一幅創(chuàng)作于1903年的石版畫《胸針》非常動人,被稱作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畫作品。畫中的人物是蒙克的情人、英國小提琴家愛娃·穆多奇。這幅畫作的主題與蒙克的另一幅名作《麥當娜》有著密切的關系。同年,愛娃還出現(xiàn)在蒙克的其他兩部作品——《小提琴音樂會》和《莎樂美》中。蒙克曾說愛娃的“眼睛深邃悠遠”,并在寄給她的一封信中寫道:“這是從我心里掉下來的石頭。”但蒙克卻把自己和愛娃的雙人肖像取名為《莎樂美》,這徹底激怒了愛娃,因為她意識到自己被蒙克比作了那個將約翰的首級放在盤子里的女人,充滿了欲望與報復心。

蒙克一生都在追求女性的熱情和對拒絕的恐懼之中苦苦掙扎。他認為婚姻與他的藝術事業(yè)格格不入,直到1944年,80歲時去世,都未曾有過婚姻。

特別的展覽

蒙克作品的驚人表現(xiàn)力,來自于對藝術家內心世界不加掩飾地忠實表達,他說過,“我的每一筆都在捕捉壓倒性的情感?!辈哒狗揭圆煌伾恼箟?,來區(qū)分不同的板塊。在紅色區(qū)域“吶喊”中,展現(xiàn)的是石版畫作品《吶喊》,并配以展墻說明《吶喊》的各個版本。

在展覽中,觀眾可以欣賞到蒙克創(chuàng)新的技法,以及他對色彩和黑暗題材的大膽運用,并探究這些作品是如何與當時人們日漸轉變的心態(tài)和觀點產(chǎn)生共鳴,從而使蒙克成為最早的真正的現(xiàn)代藝術家之一。此外,觀眾也能通過一系列文獻及影像資料、新媒體互動等形式了解這位藝術大師。

此次展覽是繼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后,規(guī)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chuàng)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也是上海久事美術館開館以來首位展出的西方藝術大師的展覽。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