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當代性”的標本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邱家和 2010-08-14

06  2010 空間裝置 尺寸不一 聯(lián)合教堂 燈箱片

 

外灘美術館近日舉辦的曾梵志個展看點不少:藝術家與策展人都是當代藝術圈赫赫有名的大腕;個展又是開張不久的外灘美術館的第二個展覽;而展出的作品都是藝術家這兩年的新作,包括雕塑與銅版畫、“玻璃畫”,有他諸多跨界的嘗試等等,不一而足。不過最重要的看點正如巫鴻在策展陳述中明確提出的概念:對當代性的追求。

作為60后的藝術家,曾梵志在學術圈與拍賣場上都受到格外的垂青,尤其是他的繪畫作品,從早期的“協(xié)和醫(yī)院”系列到“面具”系列,其極富視覺張力與心理深度的表現(xiàn)主題與技法,使他在同代人中脫穎而出;而進入新世紀后獨創(chuàng)的“亂筆風景”,更受到學術圈的高度肯定,以致近年來在拍場的拍賣紀錄,大有超越“四大天王”的架勢。如果說中國當代藝術在繪畫領域的成就已經(jīng)在全球當代藝術中獨樹一幟、獨具分量,那么曾梵志正是這種成就的代表。

顯然,曾梵志在繪畫領域對當代藝術的貢獻與成就,是吸引巫鴻為他策劃這個個展的重要原因。正如他對記者所說的,中國當代藝術在繪畫領域所取得的獨特成就與分量,還需要在西方美術史的語境中加以整理和闡發(fā)。顯然他自認是進行這種研究闡發(fā)的合適人選。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個展里他更關注的還是“當代性”,一種對當代藝術而言更重要的本性。他說:“昨天已成歷史,明天尚未到來。當代藝術的‘當代性’必須顯示為昨天和明天的連接:它不是對當下的靜態(tài)再現(xiàn),而是要指示通往將來、尚屬朦朧的可能。”

這句話對記者而言并不陌生,學習美術史出身的香格納畫廊主持人勞倫斯·何普林在2007年初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談及為何從美術史轉向當代藝術。他的回答是因為當代藝術“有趣”——沒有現(xiàn)成的結論,充滿了各種可能性。這位最早發(fā)現(xiàn)曾梵志并成功將其推向國際市場的瑞士人,從另一個側面表達了“當代性”的含義??少F的是,曾梵志在取得如此成就和江湖地位后,仍在堅持其作品的“當代性”;而巫鴻在為其策劃這個展覽的時候,也沒有像許多內地批評家慣常所做的那樣,簡單地對藝術家已經(jīng)被大家認可的成就背書,而是將其變成定義“當代性”的個案研究,使這個展覽有了標本的價值。什么是當代藝術?當然要理解“當代性”;而要理解“當代性”,這個小型個展提供了一把鑰匙。
 

 


【編輯:李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