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劉建華:藝術家的工作就像挖掘機,需要不斷深挖

來源:99藝術網 作者:王姝 2022-10-21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出自《周易·系辭上》的這句話被引用到劉建華最新個展的展覽標題“形而上 器”中,借由或具象、或抽象、或整體、或碎片的作品與展陳形態(tài),在有形與無形之間,存在與虛無之間,有意義與無意義之間,勾勒出了藝術家一脈相承且豐饒悠遠的創(chuàng)作版圖。

展覽“劉建華: 形而上 器”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展覽展出了10組誕生于藝術家不同時期的陶瓷材料創(chuàng)作、大型公共雕塑以及為本次展覽量身定制的大型裝置。復星藝術中心二樓展廳被藝術家轉化為一片汪洋,展廳內臨時搭建的五個展示空間如同海面漂浮著的五個載滿了陶瓷作品的“集裝箱”,不遠處仿佛鐵幕一般的作品《1.2 米》阻隔了原本可以自由流動的“商船”。三樓展廳則是由陶瓷粘土和泥漿鋪設而成的一片行將消失的“澇池” ——誕生華美陶瓷器的泥池被如實復原與保留,層疊的泥團上似乎還殘留著工匠的獨特手感。遍布展廳地面的一組作品《蔓延》,以一種舉重若輕的方式將“散落”的幾個空間重新連接,讓展覽成為一個既變化又統(tǒng)一的整體形態(tài)。

劉建華  1.2 米  2012-2020,裝置,1680 x 650 x 15cm,鐵絲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1.2 米》作品細節(jié)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領域最具實驗性、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在近40年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劉建華通過對不同材料的反復研究與實驗,在藝術語言與表達方法中不斷縱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作品面貌。以中國傳統(tǒng)材料——陶瓷為基點,他不僅突破了傳統(tǒng)的技術、功能與意識形態(tài)的壁壘,甚至將這些所謂的“限制”帶入到創(chuàng)作,在束縛與顛覆相互交錯與變換的結構關系中,達到了一種精神與表達上的“絕對自由”。

《塔器》,2021-2022   展覽“劉建華: 形而上 器”二層展廳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正如策展人魯明軍所說:“過去的瓷器是日常使用的器皿,但追溯歷史,在宮廷御用或海上貿易時,瓷器又扮演了另外一層角色,所以它具備著另外一項功能,這種功能在劉建華老師這里又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是出于另外一層含義。整個展覽,劉建華老師的作品其實是把瓷器原本功能全部剔除了,只剩下瓷器的基本造型,甚至只有一個局部的造型。這些都是非常抽象的,但是它又是一個具體的詞語本身,屬于‘器’的范疇。而在最早的《周易》里古人所說的‘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器’和‘道’是對立的。把它從原來瓷器本身非常確定性的含義里解放出來。所以展覽名稱‘形而上 器’是這樣的含義,它既可以‘往上’也可以‘往下’,是一個流動的過程。”

展覽“劉建華: 形而上 器”三層展廳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超越具象之“器”,進入到更深層次的意識與“道”之空間,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語言、方法、材料、觀念便不在局限于刻意地彰顯和表達所謂的具體的作品形態(tài)與呈現(xiàn)方式,而是觸達到了一種更為深邃且無形的藝術精神之地。劉建華的作品,似乎一切都與材料有關,但又超越了材料本身的物質性,在時光流轉與不斷地內化間,逐漸轉化為了一種藝術家的理想,以及照見當下思考的載體。

《塔器》,2021-2022   展覽“劉建華: 形而上 器”二層展廳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99:99藝術網

劉:劉建華

99:關于這次展覽,館方表示,這是建館以來布展難度最大的個展。您的很多展覽,在布展上都很復雜,似乎也像陶瓷藝術一樣,有著各種有難度的工序,而展覽本身也可以說是一件整體的作品。在您看來,您的作品與每次展覽空間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您想要達到一種什么樣的審美和感官體驗?

劉:上海復星藝術中心的空間感和設計感都比較強,與一些傳統(tǒng)的美術館有著很大的差異性,所以從空間本身的角度來說,可以實現(xiàn)將作品形態(tài)和策展理念相結合的要求。

每次面對一個展覽空間,我都需要進入到一個內部的結構中去思考和消化。上海復星藝術中心的幾個空間有著比較大的反差性,所以在跟策展人魯明軍去過現(xiàn)場之后,我們都在思考,這個展覽如何有別于其他展覽,以及怎樣將作品與空間產生某種統(tǒng)一和對話?;诖?,我想是否可以將不同的作品分成獨立的系列,分布在不同的空間中,以“盒子”(“集裝箱”)的形式呈現(xiàn)。這個想法與策展人也不謀而合。

劉建華在展覽布展現(xiàn)場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99:結合空間,您是怎樣把陶瓷這種材料、陶瓷的貿易史,以及不同的作品串聯(lián)起來的?

劉:魯明軍與我的想法非常一致,在展覽的前期討論階段,他也認為可以把陶瓷放到中國的文化形態(tài)中,通過藝術作品的形式,呈現(xiàn)歷史演進中的一些問題和當下的思考。從古代中國貿易發(fā)端到全球化的當下,陶瓷的歷史一直在延續(xù),所以我希望能夠讓陶瓷成為連接時間與歷史的一條線索。

我們在復星藝術中心展廳內臨時搭建起五個展示空間,如同五個載滿了陶瓷作品的“集裝箱”,高低錯落地“漂浮”在海面上。集裝箱本身與貿易、商品、物流等概念相關,在整個大的展覽空間中再套小的空間,會產生一些特殊的想象。同時,上海復星藝術中心隔著黃浦江遙望陸家嘴,在這里講述有關陶瓷歷史的故事,也有種過去與現(xiàn)在和未來的連接感。

整體來說,大展廳中的每個獨立空間,在體量、高低、所包含的作品等方面,都存在變量關系,所以,我用遍布展廳地面的一組作品《蔓延》,以一種舉重若輕的方式把這幾個空間又重新連接起來,讓展覽形成一個既變化又統(tǒng)一的整體形態(tài)。

《痕跡之形》,2016-2022   展覽“劉建華: 形而上 器”二層展廳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99:對您來說,對于陶瓷貿易史和全球化的隱喻也是根據空間所生發(fā)出來的一個新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角度嗎?

劉:將展覽放在一個社會學概念中的全球貿易史問題里去討論是不準確的。陶瓷本身承載了歷史的線索,我所思考的并不是去反映和描述這個線索。陶瓷作為一種物質材料,對我而言,是將其內化之后,轉印為對當下的一種思考,從而創(chuàng)作出不同形態(tài)的作品,當然,每個系列所產生的觀念和表達是不同的。

作為貿易商品或者說是一種文化輸出,陶瓷本身的歷史對我來說并不那么重要,因為這些都是既定的事實,而重要的是,我怎樣借助這種材料來反映當下的思考。陶瓷對中國人來說太熟悉不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所以這個展覽無需引導大家去了解陶瓷是什么,陶瓷在漫長的時間中經歷過什么。我期望的是,通過陶瓷這個媒介,讓大家走近藝術;通過這些作品,讓大家產生一些對今天的當代藝術作品的思考。

每個藝術家通過自己熟悉的媒介,從自身文化結構和興趣點出發(fā),如何把不同時期、不同文化和不同思考架構中的一個個“零件”串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鏈條;同時,如何通過藝術家自己的敏銳度,把問題和思考內化之后進行表達,給大家?guī)硪环N像被針突然扎了一下的那種“突襲感”,我認為,這是藝術家需要去做的工作。

《境象》,2016-2022   展覽“劉建華: 形而上 器”二層展廳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99:作為一種具有歷史感的傳統(tǒng)材料,您認為在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陶瓷作為物質材料的局限和自由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劉:任何材料都會有它的局限和自由。以陶瓷作材料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所要求的技術性很強,但同時,技術有時候也會成為語言表達上的一種束縛。但我認為,能否將束縛和限制帶入到創(chuàng)作理念中,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個點。

我們經常說,藝術作品要有新的表達,甚至是顛覆某些東西。在歷史的語境中看待陶瓷,具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所以,我認為,陶瓷作為藝術的載體和媒介,還有很多顛覆性的工作要做。藝術發(fā)展到今天有很多界限被打破,包括科技、設計、新型材料等都可以運用在作品中,但問題的關鍵依然是作品與當下的關系。我們?yōu)槭裁磿?ldquo;當代藝術”這個概念,我認為是因為沒有更好的詞匯可以歸納。實際上,當代藝術就是“今天的藝術”,而對于陶瓷這個材料本身,也不應該放在一個以往認知的層面上去理解。

《白紙》,2008-2019   展覽“劉建華: 形而上 器”二層展廳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與架上繪畫中的材料一樣,陶瓷作為一種媒介,重要的在于如何去面對它、掌控它,突破傳統(tǒng)的概念和限制,實現(xiàn)新觀念的轉變,產生新的意義。我傾向于在一個無形的,而非有形的時空中去看待一種材料。

一個藝術家長時間使用一種材料,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是陷入到了一種慣性思維中,缺乏突破,但我認為,藝術家的每次突破,其實都是在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材料本身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會處在一個上下文關系中,無論是創(chuàng)作還是展覽,都像一場考試,考察藝術家在這個階段中是否有新的思考和表達。所以,如果只是停留在材料上,無疑是被局限了。

我一直認為,藝術家的工作就像挖掘機,需要不斷深挖,而不是為了讓別人看到你的變化而去創(chuàng)作,這是一個孤獨的、寂寞的,但又是常態(tài)的工作方式。

劉建華在展覽布展現(xiàn)場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99:互聯(lián)網科技時代,大量快速傳播的信息、巨量好看的圖片,以及各種各樣新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會影響到您的創(chuàng)作角度和思考方向嗎?

劉:科技的前進是必然的,藝術和文化的發(fā)展則相對滯后??萍寄軌驇椭囆g家實現(xiàn)一些不同的表達,但這里的不同,不是要顛覆和摒棄之前的一切,而是在現(xiàn)有的語言系統(tǒng)里去運用這些新的元素和方法。

生活在當下的環(huán)境中,無論有沒有真正使用到這些東西,它們都在我們身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其中也包括破壞性的影響。藝術家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創(chuàng)作,信息、文化和科技不斷產生交叉,一些所謂的創(chuàng)新是處于自動建構的狀態(tài)。比如,有些人雖然是在用先進的軟件和科技手段創(chuàng)作,但又以傳統(tǒng)繪畫的形式將圖像“還原”到畫布上,如此來說,我們需要探討的是,這種建構的意義到底在哪兒,是否代表了當下與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氣體》  “劉建華:形而上 器”展覽現(xiàn)場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99:您的作品,包括此次展覽中的《尺度》、《塔器》等等,會給人感覺有一種無形的尺度標準在里面,收放有度,不逾矩,有著很冷靜的控制和秩序感,在您看來,這種秩序感和尺度標準來源于什么?

劉:在不斷地學習、積累和經歷的過程中,會逐漸產生自己的思考方式。有時候我也會很感性地呈現(xiàn)一些自己的狀態(tài),但無論在觀感上怎樣變化,依然是處在自己的系統(tǒng)里。每個藝術家對生活的態(tài)度、工作的方式都不同,差異是方方面面的。天生的性格特點、經歷、知識的積累等等,在作品中會產生一種綜合性的反映。

《尺度》,2022  展覽“劉建華: 形而上 器”一層戶外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99:所以說,這次展出的作品,也是一個長期思考和綜合性的反映與結果?

劉:這次展覽從最初的方案到今天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其中經歷了很多變化。但所謂變化只是其表,關鍵是不斷深入地思考這個展覽到底要做什么,怎樣呈現(xiàn)我這些年的思考。這種思考所反映的,的確并不是對這一、兩年中的思考的呈現(xiàn),也并非是為這個展覽而量身特制,它們實際上可以帶入幾年前甚至于十幾年前的東西,而不是簡單地按照一套計劃來推動執(zhí)行。

整體來看我這些年的創(chuàng)作,有時候往前推一下又會往后退幾步,停下來感受,然后再往前推,有一種剛柔并進的感覺。

《塔器》  “劉建華:形而上 器”展覽現(xiàn)場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99:此次展覽中有些作品是您在疫情期間完成的全新創(chuàng)作,面對疫情帶來的極端復雜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您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否受到影響?您對藝術的認知和思考是否有所改變?

劉:從疫情爆發(fā)至今已有三年。這三年不僅是對藝術家、對我個人,其實對所有人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這種影響所觸達的是有關體驗、生存和對未來的思考等方方面面疊加在一起的問題。我的有些作品雖然是在疫情期間完成,但很難說是否與疫情存在某種關聯(lián)。疫情對我產生的影響太過于具體,但這并非說明哪件作品是為了反映疫情的種種來創(chuàng)作的。在當下如此的生存縫隙中呼吸,怎樣呈現(xiàn)出這種具有抽象意味的感受,從作品里,可能會帶出某些信息出來。

展覽“劉建華: 形而上 器”  二層展廳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相關新聞